謝彩虹
(衡陽師范學院 外語系,湖南 衡陽 421008)
翻譯課程雖然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的傳統(tǒng)課程,但大多開設(shè)為選修課,對翻譯課程也不太重視,因為并未有很多學校有專門的翻譯專業(yè)。2006年以來,教育部陸續(xù)批準了一些大學開設(shè)本科翻譯專業(yè),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翻譯人才奇缺的現(xiàn)狀,但翻譯教學中的問題不可避免地凸顯出來了。許鈞(2002)針對國內(nèi)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指出:“在翻譯教學的實踐中,我們看到無論是翻譯教材還是翻譯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法,往往都在‘技’的層面展開,講授的大多是具體的翻譯技巧。但是應(yīng)該意識到,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活動?!?他呼吁在翻譯教學中“既要重視‘技’層面的傳授,也要重視‘道’層面的解惑”(許鈞,2002:258)。
王京平(2007)則“理解他所指的‘道’是宏觀層面的翻譯意識,是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如何應(yīng)對各種翻譯任務(wù)的能力,這不是微觀層面的翻譯技巧所能培養(yǎng)的,而是宏觀層面以指導翻譯行為的理念為主旨的任務(wù)。”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翻譯教學中翻譯技巧的傳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卻是幫助學生進行翻譯意識的建構(gòu)。
“所有翻譯初學者通常受原文字面義和句法的局限,拘泥于表面結(jié)構(gòu),不敢“越雷池一步”,翻譯出來的東西或是洋味十足,或是令讀者“只識其字,不解其義”的天書。他們低估了翻譯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錯誤地以為只要會了兩門語言,就不愁不會翻譯,以為翻譯不過是把原文的詞語轉(zhuǎn)換成目的語的對應(yīng)詞語?!保ㄍ蹙┢?,2007)其實,學生并非沒有翻譯意識,而是有錯誤的翻譯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翻譯教學中首先需要分析并解除原有的翻譯意識,引導學生認知自身的傳統(tǒng)翻譯意識對翻譯的誤解。
在回答如何翻譯“I Love You”這一開放性問題時,筆者所教的英語專業(yè)2011級8班一共有33名學生,100%的學生均譯為“我愛你”,另有6個學生(18%)有第二個答案“愛你”。在學生們看來,“I Love You”就是“我愛你”似乎是沒有任何爭議的譯法,并且在字典上和搜索引擎上能查到的也是如此(見百度翻譯)。
1. 翻譯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建構(gòu)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英語和中文兩種文化中,“I Love You”的內(nèi)涵是不相同的,在翻譯時必須考慮文化差異,并可以通過這些差異,讓學生體會并學習文化在翻譯中的重要性,這是建構(gòu)翻譯文化意識的必要手段。
1)美國文化中的“I Love You”
據(jù)報道,“I Love You”在美國比在世界上任何國家使用更加頻繁,大約有 75%的美國人每天至少說一次“I Love You”(見China News Network,2000)。一些非正式的英語學習手冊指出“I Love You”在250個英語常用短語中排名第59位(Baidu Library,2011)。Davies & Gardner也把“I Love You”排在5000個最常用美國英語詞匯的第401位(Davies& Gardner,2010)。美國人經(jīng)常以“I Love You”來命名歌曲、演出團隊、音樂會、舞蹈家、電影、電視節(jié)目、詩歌、球賽、畫作、小說、戲劇、節(jié)日等等,甚至一個2000年出現(xiàn)的著名電腦病毒也以此為名(見Wikipedia,2012)。
2)中國文化中的“I Love You”
與美國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雖然年輕人有開始使用“I Love You”(我愛你)的趨勢,但在整個中國,人們?nèi)匀缓苌僬f出“I Love You”。許多中國人,特別是老一代,甚至終其一生都未曾對誰說過這句話,因為中國人往往相信“事實勝于雄辯”。中國人的隱晦推動了5月20日“中國情人節(jié)”的誕生,只是因為“520”諧音“我愛你”,還出現(xiàn)了用給父母洗腳來向父母表達愛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活動(見Chinanews)。
通過對中美兩種文化的分析,學生可以體會到:在美國文化中使用如此頻繁的“I Love You”,如果直接翻譯成“我愛你”,一定會在中國遭遇“文化休克”,至少是“水土不服”。
2. 翻譯教學中語境意識的建構(gòu)
理解了翻譯的大文化環(huán)境,下一步就是建構(gòu)學生的語境意識。彭利元(2008)認為“譯者要構(gòu)建翻譯語境,獲得恰當?shù)淖g文,就必須經(jīng)歷從原文言語到譯文語言、情景、文化語境的自下而上的語境追溯探求和意義理解過程,然后經(jīng)歷從文化(融合了原文文化和譯語文化)到情景(融合了原文情景到譯文情景)、語言(融合了原文語言到譯文語言),最后到(譯語)言語的自上而下的代碼表征過程”。他還認為“整個翻譯過程實際就是譯者對原文語境和譯語相關(guān)語境的認知、建構(gòu),以及代碼表征的過程”。
1)中國語境中“I Love You”的涵義
為了使學生理解“I Love You”在語境中的意義,筆者在教學時將其細分為“誰說”,“對誰說”,“為什么說”,“何時何地說”,“怎么說”,“有什么內(nèi)涵”這六個方面。有意思的是,雖然筆者的教學班級上的 33位學生的年齡介于 18到23歲之間,可是當被問及“你曾經(jīng)對某個人說過‘I Love You’嗎?”只有4位表示公開說過,7位表示私下說過,其他均表示從未說過。所有學生一致認為“I Love You”是戀人之間私下表達愛意的語言。
2)美國語境中“I Love You”的涵義
為了了解“I Love You”在美國語境下的涵義,筆者與美國郎勇教授合作,在德州一個大學進行了針對美國人使用“I Love You”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讓學生大吃一驚:100%的美國人曾經(jīng)對人說過“I Love You”,但戀人之間并不是比例最高的(61%),美國人對父母說“I Love You”的比例最高,占93%。甚至有人對無生命的東西說“I Love You”,比如書本、汽車、床、歌曲等等。至于為什么要說“I Love You”,除了表示“愛”,還有“幸?!保靶蕾p”和“支持”。學生們更覺不可思議的是,美國人在電話通話結(jié)束時說“I Love You”的比例最高(78%),其次是過生日(77%),然后是睡前(67%)。雖然美國人私下說“I Love You”的比例也很高(60%),但公開說的比例也超過我們的想象(45%)。至于“I Love You”所代表的涵義可謂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I Love You”表達的意義 所占比例I really care about you 77%I have warm affections for you in my heart 74%I adore you 70%I’m here for you 65%I’m proud of you 62%I miss you 60%I appreciate you 59%I really like you 49%Thanks for helping me out 48%Wishing you joy and happiness 46%I will never forget you 46%Bye 45%I apologize for what I have done 43%Take care 42%You’re great 35%I need something or I need your help 20%
在不同的語境中,“I Love You”的涵義如此不同,這時,學生才直觀地體會了翻譯中語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建構(gòu)學生的翻譯語境意識。
3. 翻譯教學中文本意識的建構(gòu)
王京平(2007)指出“闡明文體類型與翻譯策略的關(guān)系是翻譯教學中意識啟蒙的又一主題。職業(yè)翻譯者要解決的不僅是伏案撰寫的微觀過程,而且還要學會分析不同的文章體裁,采取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在不同的文本中,即便同樣是戀人之間互相傾訴愛意,“I Love You”的翻譯也各不相同。
北京晚報在2013年03月21日刊登了一篇題為《如何翻譯I Love You》的文章,其中講了有條微博引起了大眾對“I Love You”翻譯的興趣,原文是:小說家夏目漱石在做英語老師時,學生把“I Love You”翻譯成“我愛你”,夏目漱石說:日本人怎么會說這種話呢,“今晚月色很好”就夠了。后來網(wǎng)友又各抒己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其他文本中“I Love You”的翻譯。比如王家衛(wèi)電影版“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坐過摩托車了,也很久未試過這么接近一個人了,雖然我知道這條路不是很遠。我知道不久我就會下車??墒牵@一分鐘,我覺得好暖”;甄嬛版“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張愛玲版“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棄一切—— 包括你”;紅樓夢版“這個妹妹我曾見過”。雖然有些只是調(diào)侃,但從中也可以窺視文本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4. 翻譯教學中對等意識的建構(gòu)
通過前文所提的三個意識的建構(gòu),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不是懂英語就懂翻譯,不是知道字典上的詞義就懂得翻譯。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一個詞或句子使用方法和頻率是不同的;在不同的語境下,一個詞或句子的內(nèi)涵也不盡相同;不同的文本中,一個詞或句子需要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技巧。
那么,該如何翻譯“I Love You”呢?譯無定法,譯無定本,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文化和語境,以及不同的文本的內(nèi)涵來進行對等翻譯,這里所說的對等,不是形式上的字對字,詞對詞的對等,而是內(nèi)涵意義的對等。筆者曾經(jīng)給學生設(shè)定了一個情景:一位父親在觀看兒子踢足球,當兒子進球時,這位父親興奮地站起來,大聲說:“I Love You!”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翻譯為“你真棒!”有的翻譯為“我真為你驕傲!”還有的翻譯為“好樣的!”從單一的“我愛你”到如此多姿多彩的翻譯,學生通過學習“I Love You”的翻譯,建構(gòu)起了翻譯中必需的四個意識,也印證了翻譯教學中翻譯意識建構(gòu)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翻譯技巧傳授的再多,學生也只是學會了一個句子或者一種類型句子的某種翻譯,并不能體會到翻譯的精髓其實就是“譯無定法”。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學生對“I Love You”的翻譯實踐,闡述如何在翻譯教學中解構(gòu)學生原有的翻譯意識,并建構(gòu)新的翻譯意識,即文化意識、語境意識、文本意識和對等意識,希望可以給廣大翻譯教學工作者啟發(fā)。
[1] Davies, M., & Gardner, D. A Frequency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2] 彭利元. 再論翻譯語境[J]. 中國翻譯,2008,(1).
[3] 王京平. 翻譯教學中的意識啟蒙[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2).
[4] 許鈞. 應(yīng)加強翻譯教學改革——譯事探索與翻譯學思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