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王素敏
“我是一個‘懶媽媽,可是我懶的有技巧,也懶的有成就----”每當我周圍的一些年輕的媽媽向我抱怨自從孩子上了學自己不但沒感到輕松,相反還更累的時候,我就這樣情不自禁地哼哼起來。氣得她們一邊向我“咬牙切齒”,又一邊 “滿臉堆笑”地向我討教經(jīng)驗。呵呵,你別說,我心里還真有一點自豪感。
我周圍的一些年輕媽媽們相比我來說,對孩子可謂是“勤快”的多了,孩子上學了, 她們卻一點也輕松不起來,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早上催促他起床,幫他整理書包,晚上陪他讀書,檢查作業(yè),輔導功課。為他忙前顧后,可是效果如何呢?讓她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卻不領(lǐng)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績并沒有太大的起色,媽媽們倒累得心力交瘁,于是,很多媽媽又都扼腕長嘆起來,怨天尤人起來——
其實要我說,這些都是她們自己造成的,正是由于她們太勤勞了,反而養(yǎng)成了孩子的惰性,由于太關(guān)注孩子的學習,他反而變得沒有責任感和自覺性,學習目標不明確,以為是為大人學習的,對大人產(chǎn)生依賴性。長此下去,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是保證優(yōu)秀成績的關(guān)鍵,是支付將來成材的前提,是培養(yǎng)健全、獨立人格的保證??粗@么多父母為“小皇帝”“小公主”們鞠躬盡瘁,我卻反其道而行之。勤和懶是一對矛盾體,是互相牽制、相輔相成的。大人勤了,孩子就懶了;大人“懶”了,孩子就勤了。不信你看,我是如何做的——
“懶”得把事情做完,常留一半任務(wù)給孩子。我在為孩子做事時,經(jīng)常偷懶,不把事情做全、做完,而是做一半、留一半。這一條經(jīng)驗可不是我獨創(chuàng)的,是從一個優(yōu)秀教師那里學來的。有一次我去一個當教師的朋友家串門,正碰上朋友的孩子雙腳沾滿泥漿,從外面玩回來。朋友在為孩子換鞋襪時,只給孩子穿上一只鞋、一只襪子后就走開了。見我很詫異,朋友解釋說,這是他創(chuàng)造的家庭勞動教育法。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為孩子做一半,另一半則由孩子獨立完成。譬如,孩子的鞋臟了,就手把手教孩子擦亮一只鞋,另一只鞋交給他自己動手擦干凈;孩子洗手時,只給他洗一只手,另一只手他自己去洗,因為這樣可以迫使孩子為了兩只鞋一樣亮,兩只手一樣干凈,而自己動手將另一只鞋也擦亮,另一只手也洗干凈。
朋友的這種做法我很贊成,于是我在教育孩子時也采用了這種方法。這樣可以給孩子 提供接近勞動者和適當參與勞動的機會,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孩子自我服務(wù)能力的有效途徑。做的那一半,是家長給孩子樹樣板、指明方向,是引導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養(yǎng)孩子自立、勤勞的機會,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過程。這個方法的成功之處在于巧妙利用了孩子的心理,并在教育上加進了啟迪與示范的色彩,不是強迫他們?nèi)プ鍪裁?,而是積極引導他們要去做,因此,“要我做”也轉(zhuǎn)成了“我要做”,其效果自然更勝一籌。
“懶”得管孩子生活上的瑣事,讓他的失誤自己去彌補。對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瑣事,一般我都“懶”得過問,一般都是孩子發(fā)現(xiàn)了問題之后自己去彌補。記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宮學畫忘記了帶紙,我看到之后也“懶”得替他拿,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檢查一下,有沒有忘記帶的東西?”孩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沒有”,背起畫夾就走了。到教室才發(fā)現(xiàn)沒帶紙,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說我這樣不管孩子未免太過分了,但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懲罰錯誤的方法,必須是讓他自己去改正。這次孩子雖然上課遲到了,但這事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F(xiàn)在兒子雖然才10歲,基本上能夠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我覺得,有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只會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太“勤快”了,孩子就變“懶”了。反之,則能調(diào)動孩子自己去管。讓孩子“自己管”,他們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還是做個“懶”媽媽最合算。
“懶”得告訴孩子答案,總是讓孩子自己想方法去解決。一般情況下,孩子問我問題,我都不直接告訴他,這不是說明我知識水平差,而是想啟發(fā)孩子自己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的孩子在剛上學那陣子就特別愛問“這是什么啊”、“那是為什么啊”之類的問題,有時他一遇到困難就愛說“怎么辦”、“我不會,你幫幫我吧”這些話。這事要放在有些家長身上,他們可能就會覺得僅僅是舉手之勞就一幫到底了。實際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展了,而3歲以上的孩子具有較高級、較復雜的思維能力。因此,家長不宜代替孩子思考。在孩子提出請求后,不必立即回答、立即幫助,要鼓勵孩子動腦筋想一想、猜一猜,動手試一試、做一做,幫助他成為勤于動腦、勤于動手的聰明孩子。要經(jīng)常啟發(fā)孩子: “動手試一試吧,看看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被蛘摺皠幽X想一想吧,你一直是個愛動腦的好孩子!”家長在這事上不能太“勤快”,要始終視孩子為成長的主人,視自己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助手,這樣媽媽的“懶”反而會極大地促進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形成。
“懶”得啰嗦,培養(yǎng)孩子的控制力和自覺性。現(xiàn)在的孩子80%以上都對媽媽的啰嗦感到厭煩,有的父母為督促孩子學習,一天到晚像麻雀一樣嘮叨個沒完沒了。殊不知,重復的話孩子聽多了耳朵也會起繭的,反而不當回事。周末,兒子打游戲打了很久,作業(yè)也沒做,我問:“你準備打到幾點?”他看看鐘,說:“再打10分鐘。”“好,說話算數(shù)?!?0分鐘過去了,我返回來一看,他還在打,我強忍怒氣,臉上平靜地說:“你平常不是說,說話要算數(shù)嗎?”他不好意思了,歉意一笑,馬上關(guān)掉電腦。在此之前,因我給他灌輸過做人做事要守信用的意識,所以這次他才能愉快地接受。試想,如果我來個火冒三丈,一陣嘮叨:“別打了,還不趕快做功課去,這樣打下去,成績怎么會好?以后考不上大學……”恐怕他口服心不服,做作業(yè)時還會“身在曹營心在漢”。以后他打游戲,我要他自己規(guī)定時間,時間一到,必須馬上關(guān)機。開始,他還要我監(jiān)督,以后我偷偷觀察,發(fā)現(xiàn)他自覺了,時間一到就不打了。都說打 游戲不好,但只要把握的好,可以變不利為有利,他從中學會了控制自己,克制欲望,培養(yǎng)了自制力、忍耐力和意志力等。而這些,正是重要的學習品質(zhì)。
由此可見,媽媽的“勤”對孩子教育不見得有效,要看在什么方面勤。如果勤于嘮叨、大擺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于尋找方法和對策,并能有效實施才是值得借鑒的。
責任編輯 蕭 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