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萍
作文是語文教育的重頭戲,也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作文訓練是語言文字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提升學生思想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下,研究和改進作文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它要求語文教師在一種大語文的背景下進行寫作教學,實現(xiàn)多種因素的大綜合。
一、課內和課外相綜合
“得法于課內,收效于課外”。將作文課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是語文老師共同的目標。文本給學生展示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有自然風光,有風土人情,有社會生活,但這不是學生的親身體驗。語文老師應教會學生如何體驗生活,怎樣從自然景物,從實在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這樣他們才能寫出內容具體、情感交融的文章。寫作文就是寫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實的,作文就應該是真實情感的體現(xiàn)。我在一個下雪天讓學生以《雪》為題寫一篇短文,先讓學生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凝視窗外飄揚的雪花,觀察了五分鐘,然后描寫雪中的景色,并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古今中外,歷代的作家詩人寫了不少贊美雪的詩文,但詩人與孩子的感受不相同,他們各自的感受也不完全一樣。有的學生寫雪花自由自在地飄在空中,希望自己也能像雪花一樣自由,不受拘束;有的學生寫雪花落到地上,像回到家一樣,找到了歸宿;有的學生則由雪想到那些純潔如雪的人……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景物,觀后卻有不同的感受。由于這些都是學生內心的真實體驗,因而每篇文章都真實感人。
二、積累與創(chuàng)新相綜合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寫作材料,是無論如何寫不出好的文章的,作文教學必須注重材料的積累。在廣泛的閱讀中,學生積累了不少語言素材,領悟了不少寫作技巧……但要想寫出好的文章還必須有創(chuàng)新精神。就像無數(shù)人說“人生如夢”,張愛玲說:“人生如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彪m無須那樣驚世駭俗,但應如她那樣有個性。作文最忌千人一面,沒有創(chuàng)見,因此必須鼓勵多向思維和求異思維。我多方面搜集寓意深刻、趣味橫生的漫畫或小品文等,供學生欣賞、分析、研討,鼓勵學生從中悟出新意,寫出有獨立見解的文章,看誰的文章立意新、構思巧、聯(lián)想自然,材料典型,從而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使思維更敏捷。
三、語言和思維的綜合
作文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作文中時時處處都透露著思想的鈴聲。葉圣陶先生強調作文的關鍵在于學會“想心思”,即學會思維,主張想清楚了再寫。要清楚為什么寫,做到意思明確;要清楚怎樣寫,做到思路順達。可見,發(fā)展思維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關鍵,我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著。有一次,我讓學生展開想象,以“一次奇特的旅行”為內容,自擬標題,精心構思,寫一篇記敘文。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總能看到他們給你的慰藉與驚喜。有的寫到星際旅行,駕著飛船,尋找另一個地球,見到另一種生命,寫出種種發(fā)現(xiàn)外星的神奇。有的見到未來世紀的地球,把所有對人類前景的美好憧憬聚集。有的走進居里夫人的小屋,讓這位一代女杰再次在人們心中出現(xiàn)……閱讀著他們的文字,我感嘆他們思維的開闊。
四、口頭語言訓練與書面語言訓練相綜合
口頭語言訓練,是“說”;書面語言訓練,是“寫”;說和寫都是表達和傾吐,口頭語言往往不夠系統(tǒng),不夠嚴謹,不夠精練;書面語言則不同。初中學生作文就是用筆寫心,就是“直書口說”。加強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作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口頭訓練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有重要作用。所以,我十分注重口頭語言的訓練,每次讓學生作文都由說到寫,由述到作,充分發(fā)揮二者的促進作用。每節(jié)課安排五分鐘的即興演講,演講完后要求學生將自己所講的整理成文,一學期下來,學生的演講一次比一次出彩。其實這是一種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轉化。而定期舉行的演講比賽、優(yōu)秀作文欣賞又讓學生將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充分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五、內容和形式相綜合
我們一直認為作文應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這表現(xiàn)在命題時應命題作文與其他形式的作文相結合,多給學生一些范圍,讓他們自己擬題作文,這樣的作文開放性強,較少束縛學生,增加學生的自主權,有利于學生寫最愛寫的,有利于學生寫得更好些。此外,對于學生作文的體裁應放寬要求,讓他們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體裁。童話有童話的稚趣,小說有小說的深刻,散文有散文的俊逸……不管學生選擇怎樣的體裁作文都是為了表達內心噴涌而出的情感。
六、片段作文與成篇作文相綜合
這是訓練有序的問題,體現(xiàn)訓練的科學性。首先,寫片段作文,學生克服了寫作難的心理障礙,激發(fā)了作文興趣。其次,片段作文幫助學生進行作文基本功訓練,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為寫整篇作文打下基礎。最后,片段作文發(fā)展學生的細微觀察能力和“寫具體”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寫片段在觀察上的視野要求相對來說范圍小一些,單純一些,所要表達的內容相對來說也少一些。我們有時間、有精力引導學生觀察得細致一些,描寫得具體一些。這就為學生寫整篇文章打好細致觀察和具體描寫的基礎。此外,片段作文養(yǎng)成學生多動筆、愛動筆的良好習慣。因為文章短,易觀察、易書寫,學生便興趣高,愛寫勤寫,所以有利于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養(yǎng)成。片斷寫好了,加以拓展成成篇作文,這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我除鼓勵學生進行課堂小練筆之外,課外還提倡學生寫觀察日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觀察習慣,這樣便會有取之不盡的作文材料。久而久之,開源活流,學生不僅愛作文,會作文,而且熱愛生活,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
七、教師批閱與學生自批相綜合
我們大力倡導教師給學生批改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自批。首先,教師的評語要有個性。往往有些教師在評語中泛泛寫上一兩句“中心不明確”、“主題不深刻”,學生是不喜歡的。教師不喜歡批改學生千篇一律的作文,學生當然拒絕教師敷衍了事、千人一面的評語。要針對學生習作寫出確實有指導性的意見,而且評語要多帶鼓勵性,再差的作文,只要態(tài)度是認真的、感情是真誠的,就當予以適當?shù)目隙?,如此方能保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甚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善于把修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改中提高作文能力。課前教師瀏覽了學生作文,找出了作文中的優(yōu)缺點,課堂上進行了審題分析,指出了此次作文的優(yōu)缺點,示范評講了兩三篇文章,列出了批改的標準,然后讓學生批改,可互評、可自評,先找優(yōu)點,再指出缺點,重在鼓勵,然后教師收上來再閱,貼出優(yōu)秀習作。這樣學生親自參與文章批改,對作文的寫法要求理解得更深刻,寫出的文章更出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庫存的輸出是貧乏單薄的,沒有汲取的輸出是干枯無味的。相信只有將多種因素相綜合,進行作文訓練,猶如“千枝萬枝總歸根,百川向東終入?!?,這樣才能拓寬有限的空間,為學生創(chuàng)設作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語文教學過程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
[3]語文教育心理學.四川教育出版社.
[4]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