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俊
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碧K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是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敝逃龑W家夏丐尊先生也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睈鄣慕逃莾和逃幕驹瓌t和方法。家長和老師如何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呢?我既是一位孩子的父親,也是一群孩子的老師,下面就來談談本人關(guān)于孩子愛的教育的幾點看法。
走出愛的誤區(qū)
給予孩子愛只是愛的教育的一種方法,而不是愛的教育的全部。曾經(jīng)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位母親心情沉重地談起這樣一件事:平時,她把兒子視若珍寶,有求必應,好吃的好玩的都滿足他,讓他享盡了“獨占”的滿足感。一次帶兒子去朋友家吃飯,僅僅由于夾了一筷平日兒子最喜歡的菜,兒子便怒發(fā)脾氣,尖聲大叫:“不許你吃,這是我的!這些通通是我一個人的!”當場又哭又鬧,弄得好尷尬。這位母親傷心地說:“陌生人尚能知恩圖報,我那么愛兒子,盡心盡力為他付出,到頭來卻換不回一口菜肴,為何兒子會如此冷漠?”其實,孩子的薄情“病”在自身,“根”在教育者?!皭鄣慕逃贝嬖趦蓚€誤區(qū):
其一,現(xiàn)在的家長和老師總是喜歡抽象地向孩子灌輸愛的教條,忽視了從身邊小事中對孩子進行愛的啟蒙。當孩子用手撫摸小草時,我們總趕緊拉開他們說:“別弄臟了手?!碑敽⒆酉胝疹櫴軅男游飼r,我們冷漠地說:“快放下,有很多細菌?!本瓦@樣,豐厚的教育資源從家長和老師的身邊流失,孩子的感情逐漸被打磨得單一、貧瘠,只知道一味地保護自己,而不知道關(guān)愛他人。
其二,家長的溺愛和老師過分的關(guān)愛壓抑了孩子心中愛的自然成長,讓孩子生活在自我幸福、自我陶醉之中,偏離了正確認識的軌道。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只懂得接受愛,卻缺乏對愛的理解和感受,喪失了辨別愛的能力,變得越來越不懂得珍惜別人的愛,更不懂得給予他人愛。
走進愛的方法
愛子有度,教子有方。孩子的愛心不是家長和老師強行灌輸?shù)?,不是一夜之間培養(yǎng)出來的,更不是家長用沒有原則、失去理智的溺愛和老師無原則的關(guān)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要達到這個效果,家長和老師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尤為重要。
首先,要讓孩子讀懂家長和老師的關(guān)愛。從小要讓孩子明白并珍惜父母乃至他人的“關(guān)愛”,并把這列為平時對孩子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許多家長就是由于錯誤的付出方式,讓孩子誤以為“別人對我的好”是客觀而非主觀的,都是應該的,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回報的,于是便坦然安享,不去思考隱藏在愛的行為背后那濃濃的舐犢之情。長此以往,愛當然只會從上往下地單一流動。家長和老師應該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次機會,告訴孩子哪些表現(xiàn)是愛、為什么親情可貴、如何向他人表達愛……把“愛”這一寓意深遠的字眼以實際行動和情感體驗的方式教給孩子,孩子自然會產(chǎn)生心理共鳴,懂得珍惜、感激別人的愛。
其次,讓孩子學會給予愛,掌握愛的付出方式。讓孩子學會給予愛,即教會孩子關(guān)心他人,幫助他人,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家長和老師平日要注重情感教育,使孩子成長為具有同情心、愛心的人。要達到這一教育效果,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進行教育,如飼養(yǎng)小動物、照顧生病的親人和同學、讓位給年邁的老人等,讓孩子知道“愛”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和模糊的概念,而是環(huán)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時刻在自己身邊;愛也不僅僅局限于親人之間,而是體現(xiàn)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guān)系網(wǎng)絡中。
再次,家長和老師要發(fā)揮榜樣作用。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總喜歡模仿家長和老師的言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永不退休”的終生老師。孩子在家,與父母最親近,相處的時間最長,受其影響也最大。來到學校,受老師的行為影響最大,如果孩子的老師是一個沒有愛心的人,那么他的孩子就絕對不可能有愛心。家長和老師是孩子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和老師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家長在家要孝敬父母,關(guān)愛子女;老師在學校要關(guān)愛同事、愛護學生,時時刻刻給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家長和老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特殊的角色,發(fā)揮好自己的榜樣作用來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
第四,充分利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民情風俗。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傳承了中國的民情風俗,積淀了豐富的愛心,如尊老敬老、親情友情等。這些民情風俗,淵源流長,博大精深,閃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會人生于瞬間,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博愛精神,是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美德的真實寫照。這些節(jié)日又與孩子的生活實際最貼近,家長應該配合學校和老師開展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節(jié)日活動,結(jié)合新時代發(fā)展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及發(fā)展水平,進一步開發(fā)節(jié)日愛心教育活動,如在春節(jié)期間帶孩子給長輩拜年時,要告訴孩子拜年就是讓長輩體驗到晚輩們的關(guān)愛;中秋節(jié)團圓的意義在于家庭成員間互相感受到親人們的愛。在教師的教育引導和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他們必能潛移默化地受到尊重、孝敬、感恩、回報等愛的熏陶。
第五,經(jīng)典誦讀,領悟愛心。老師應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有關(guān)愛心的經(jīng)典誦讀的內(nèi)容:低年級以《論語》、《三字經(jīng)》為主,中年級為《千字文》、《唐詩》為主,高年級以《宋詞》、《名人名言》為主,帶領學生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誦讀并聯(lián)系實際付諸行動,從“學而知”入手——通過學習知道什么是愛,逐步達到“知而行”——懂得愛而付諸于行動,給與別人愛,從而完成“行更知”——在給與別人愛的行動中升華對愛的理解。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以后便再也培養(yǎng)不出這種感情來了?!睈凼侨祟愋袨榈母?,社會的基石,它既是人的天性,又是一種能力,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正如同家長們對孩子千方百計地施予愛的出發(fā)點一樣,教會孩子愛的能力,同樣是為了他的健康成長。愛的教育聯(lián)系著孩子的情商發(fā)展,聯(lián)系著對幸福的體會,還聯(lián)系著對未來的把握;愛的教育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每一位家長和老師最真誠真摯的付出。為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一起來引導孩子走向愛的正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