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英
摘 要:教學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多讓學生通過變換角度、角色的換位讀寫訓練,可以使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在讀的過程中實現(xiàn)感悟、體驗文本與生活,較好地實踐《新課標》中提出的文本與生活整合。
關鍵詞:閱讀教學;生活體驗;積累語言;豐富想像;思維能力;實現(xiàn)感悟;體驗文本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84-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純理性化的講解、說理往往是蒼白無力的,而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組織學生通過“換對象,換人稱,換時間,換地點,換關系”等形式的換位讀,可以使學生在“換一換”的過程中感悟、體驗文本與生活聯(lián)系,實現(xiàn)閱讀教學中對文本的“二度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文本,讓學生從生活走進課本,從而改變教學、教育與生活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一、“換一換”學習寫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文章,表達手法出神入化,風格各異,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順勢“換一換”不僅使學生理解手法,感悟語言特點,而且達到得其神韻,移其框架,并與之魚水親和但又自有創(chuàng)意的寫作意境,具體做法是:
1、學習修辭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傳情達意的美辭佳句和巧妙的寫法,若讓學生泛泛地讀,不通過運用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語言,實為可惜。
一些文章應用了借喻或暗喻的寫法,起到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作用。為了使學生理解這一寫法,可以用“換一換”的方法,讓學生朗讀。
如:《白楊》一課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贊頌了像爸爸那樣為邊疆建設做出貢獻的人們,為使學生理解這一寫法,在朗讀爸爸對兒子和小女兒說“這白揚從來就是這么直……也不動搖”這段話中的“這白揚”換為“爸爸”、“叔叔”、“阿姨”“建設者們”等人來讀,使學生反復換讀中,不僅理解了文章中心,而且理解了借物喻人手法。
2、積累語言 教材中有些句子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文章的內(nèi)涵。如教學《飛奪瀘定橋》這一課時,可將課文中“22位英雄拿著……”這段話改換為“在風雨中,植樹隊伍出發(fā)了,20位同學,拿著……扛著……提著……唱著……”也可改換為其他場境或人物,在“換一換”的練讀中,學生不僅對對此類句式在渲染主題上的作用就會領悟得更深,而且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素養(yǎng)。
3、豐富想像 小學生作文往往欠豐滿,很大程度上是對事物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不到位,在閱讀時教師應抓住教材中的空白點讓學生“換一換”如:學完《長城》可讓學生將最后一段中的“長城”換為“果園或風景名勝點等”,把“方磚、條石”換為與地點相應的事物,讓學生在反復換的基礎上想像或聯(lián)想。學過《荷花》后可將“雨停了……”這段中的“荷葉”換為“小樹”如果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多次換讀練習,相信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一定信手拈來,栩栩如生。
二、“換一換”收獲親情
親情對每個人來對是影響深刻感觸最深的,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對父母對親人的情感又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難以割舍。在教學時若能結合教材內(nèi)容通過換一換的朗讀形式讓學生抒發(fā)他們中心的親情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大的皂莢樹》中有這樣一段話:“皂莢樹啊皂莢樹,你曾經(jīng)自己淋著,給我們擋風雨;你曾經(jīng)自己曬著,給我們遮陰;現(xiàn)在你又燃燒著自己,給我們溫暖。皂莢樹啊皂莢樹,你給了我們多少快樂,多少啟迪?!?/p>
讀到這段時,教師可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誘導學生反思課文,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想一想莢樹象身邊的哪些人。學生會想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此時讓學生把其中的“皂莢樹”換成“媽媽”或“爸爸”等來讀,來品味,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哥姐的手足情便會在讀中閃現(xiàn)。繼而用書信或作文的形式,讓學生與親人交流,既增強了學生與親人的溝通,又體現(xiàn)了讀的功能,同時不失時機地進行了寫作訓練。這樣的訓練,達到了,使學生在思想上與文本相通,感情上與文本共鳴,方法上與文本共道的目標。
三、“換一換”化難為易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些文章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深奧,而我們的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單憑老師的說教是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的。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突破這一難點。
如在教《山泉流過的地方》一課時,先出示事先寫好的散文詩《山泉》讓學生讀。
你從地心深處噴涌出來。
小草喝了,美滋滋地醉成了一片;
山林喝了,暈乎乎地掀起了連天的綠浪;
小鳥喝了,甜絲絲地唱起了歌;
青蛙喝了,興沖沖地敲起了蛙鼓,千里稻浪回響……
山泉啊,是不是你在地心就醞釀了一幅畫稿?不然為什么你一問世,就給人們帶來了這么多色彩?這么多聲響?這么多希望?
通過對上述詩的感情朗讀,學生對“山泉”有了認識后,再與課文鏈接,將課文中象征對象“山泉”用“換一換”的辦法,換為山村女教師或“老師”,題目就全變?yōu)椤独蠋熥哌^的地方》,這樣就會很好的理解課文中山村女教師或“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
四、“換一換”情感共鳴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在閱讀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體驗濃濃的人文情感。例如:教學《最后的時刻》一文,將江姐臨刑前的舉動換到現(xiàn)實生活中,地點換到家中,人物由江姐換為某個學生。每一換都能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為主人公著想,從而引發(fā)學生用自己的心與文本中人物進行角色“碰撞”,使學生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心與心的交融中,不僅加深理解、體驗主人公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而且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同時還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
教學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多讓學生通過變換角度、角色的換位讀寫訓練,可以使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在讀的過程中實現(xiàn)感悟、體驗文本與生活,較好地實踐《新課標》中提出的文本與生活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