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誠, 姚菊芳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1.普外科; 2. 動物實驗室, 上海 200127)
·經(jīng)驗交流·
小鼠肝大部切除術的改進
張 誠1, 姚菊芳2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1.普外科; 2. 動物實驗室, 上海 200127)
目的 改進小鼠肝大部切除模型的技術。方法 在小鼠部分肝切除之前,預先結(jié)扎小鼠肝臟左葉及中葉的Glisson系統(tǒng),然后建立模型,比較術后結(jié)果。結(jié)果 經(jīng)改進后的小鼠肝切除模型發(fā)生出血及膽漏等并發(fā)癥的風險明顯降低,提高了術后生存率。結(jié)論 預先結(jié)扎Glisson系統(tǒng)技術是一種更加理想的小鼠大部肝切除方法。
小鼠; 肝大部切除術
嚙齒類動物的肝大部切除是肝病實驗研究中十分常用的一種動物模型[1~3]。1931年,Higgins和Anderson等人創(chuàng)制了該模型[4],這種模型直接結(jié)扎大鼠肝臟的上三葉肝蒂并隨之切除(70%肝組織),術式簡單,對術者的外科技術尤其是顯微外科技術要求不高,因而得到廣泛應用。但是與大鼠相比,小鼠肝葉尤其是肝葉血管膽管組織纖小且結(jié)構(gòu)有差別,直接應用該術式有一定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主要包括出血、膽瘺等,從而干擾實驗結(jié)果[5~6]。
曾有作者通過分兩次分別結(jié)扎切除小鼠左外葉和中葉的方法改進該模型[7~8], 作者在以往的實驗研究中曾使用該方法, 發(fā)現(xiàn)其依然存在一定的并發(fā)癥率和死亡率。因此, 作者試圖通過先整體結(jié)扎待切除肝葉的Glisson系統(tǒng)(包含門靜脈、肝動脈和膽管)再進行分葉切除的方法進一步優(yōu)化該模型, 實踐證明作者的改進方法顯著降低了動物的并發(fā)癥率和死亡率。
1.1 實驗動物及肝臟解剖結(jié)構(gòu)
清潔級雄性C57 BL/6小鼠208只, 8~12周齡,20~25 g,購自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責任有限公司[SCXK(滬) 2012-0002],飼養(yǎng)于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實驗動物中心[SYXK(滬)2011-0121]。飼養(yǎng)室溫20~24℃,自由飲食。小鼠正常肝臟解剖示意圖見圖1。
1.2 實驗器材及試劑
顯微手術器械(上海醫(yī)療器械廠),手術顯微鏡(上海醫(y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醫(yī)用光學儀器廠), 7-0 SurgiPro聚乙烯線(美國泰科醫(yī)療),4-0愛惜康絲線(強生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恒溫電熱毯(上海奧爾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戊巴比妥(美國Sigma),乳酸林格氏液(上海百特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
1.3 麻醉及手術步驟
1.3.1 麻醉及圍手術期處理 以戊巴比妥鈉60 mg/kg腹腔注射誘導及維持麻醉。麻醉成功后小鼠平臥固定于帶有保溫及體溫監(jiān)測裝置的手術臺上。在肝葉切除后, 腹腔內(nèi)以0.3 m l林格氏液(已預熱至39℃)沖洗。為補足手術過程中丟失的體液, 術后皮下注射0.5 m l林格氏液, 并且置于恒溫環(huán)境下直至麻醉蘇醒。
圖1 小鼠正常肝臟解剖示意圖
1.3.2 傳統(tǒng)70%肝大部切除方法 手術步驟與文獻報道的方法基本一致[7~11]。主要步驟包括: 肋緣下橫切口進腹充分暴露肝臟。銳性分離肝周韌帶,游離各肝葉。輕提起肝左外葉,以4-0絲線結(jié)扎此葉肝蒂根部并切除(圖2A),同樣的方法以4-0絲線結(jié)扎肝中葉并將其切除(圖2 B、C)。
1.3.3 改進的肝大部切除術 同樣于小鼠肋緣下橫切口進腹充分暴露肝臟。銳性分離肝周韌帶,游離各肝葉。在結(jié)扎小鼠肝臟左外葉及中葉之前,以7-0 SurgiPro聚乙烯線縫扎阻斷肝左葉及肝中葉的Glisson系統(tǒng)(圖2D),阻斷入肝血流及膽管,此時可以觀察到小鼠肝左外葉及肝中葉顏色明顯變淺。之后步驟與傳統(tǒng)方法相同,逐步切除小鼠肝臟左外葉及中葉(圖2A~C)。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11.0,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按傳統(tǒng)方法,對78只小鼠實行肝切除。另有130只小鼠接受了改進的肝切除方法。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生存率如表1。
圖2 傳統(tǒng)及改進的小鼠肝大部切除術
表1 兩種術式的術后小鼠并發(fā)癥率及生存率
按傳統(tǒng)方法進行的小鼠肝切術中,出血是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出血常發(fā)生在切除后的肝葉殘端,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通過填塞明膠海綿等止血材料有效控制出血。作者按傳統(tǒng)方法實施手術,有2只小鼠在術后7 d內(nèi)死于出血。同時觀察到有5只小鼠發(fā)生膽瘺,其中有3只死亡。另外還有2只的死亡原因不明。
作者對傳統(tǒng)方法改進實施手術,并發(fā)癥率大大降低,僅有1只小鼠死于術后無法控制的出血(手術過程中,縫扎肝葉Glisson系統(tǒng)時損傷門靜脈),另一只死于在打開腹膜時腸道的損傷,這些主要都是由于操作者手法不熟練,而非該術式本身的缺陷所致。整個小鼠肝切除過程時間控制在15~20 min,與傳統(tǒng)的肝切術式相比手術時間沒有延長。
傳統(tǒng)方法實施的小鼠肝大部切除主要存在的并發(fā)癥是出血和膽管并發(fā)癥。由于小鼠Glisson系統(tǒng)與肝靜脈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用絲線結(jié)扎肝葉時不可避免會切割小鼠的肝實質(zhì)及脈管結(jié)構(gòu),造成肝動脈及膽管損傷,從而導致出血及膽瘺,影響動物的術后生存,造成實驗結(jié)果的偏差。作者的術式改進主要是在結(jié)扎小鼠肝葉前,先阻斷所切肝葉的Glisson系統(tǒng)。值得注意的是,小鼠的門靜脈位于肝中葉下方,如果先整塊結(jié)扎肝葉,會牽拉到腔靜脈,從而造成腔靜脈狹窄,進而導致殘余肝葉壞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就在結(jié)扎肝葉前,于肝中葉側(cè)面做了一個小切口,然后切除肝葉。由于結(jié)扎了肝葉的Glisson系統(tǒng),阻斷了肝葉血流,有效地減少了肝切后出血的發(fā)生。
除了減少了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提高了生存率,作者的方法還有以下優(yōu)點。第一,結(jié)扎肝葉前阻斷G lisson系統(tǒng),使切除肝葉中血液量減少,這樣切除肝葉后可以減少失血量,從而有助于小鼠圍手術期恢復。由于切下的肝臟標本不含血液,減少了對肝組織檢測實驗結(jié)果的干擾。第二,由于先縫扎了切除肝葉的Glisson系統(tǒng),可以以此結(jié)扎線為標志,在此平面上結(jié)扎肝葉,從而減少腔靜脈狹窄及殘余肝葉充血的發(fā)生。
總之,小鼠肝大部切除模型是肝臟生理及病理生理研究中十分常用的動物模型[11]。既往的術式有一定的并發(fā)癥率。作者的手術改進在于小鼠肝葉整塊結(jié)扎前先結(jié)扎肝葉的Glisson系統(tǒng),該步驟易于實施,十分安全,并且無需顯微器械的輔助。這個簡單的改進只在原來術式的基礎上多花費20 s左右,實踐證明能顯著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一步提高術后生存率,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得到穩(wěn)定可靠的實驗結(jié)果。
[1] Omori Y, Zaidan Dagli ML, Yamakage K, et al. Involvement of gap junctions in tumor suppression: analysis of genetically-manipulated m ice[J]. Mutat Res, 2001, 477:191-196.
[2] Michalopoulos GK, DeFrances MC. Liver regeneration[J]. Sci, 1997, 276:60-66.
[3] Cherian MG, Kang YJ. M etallothionein and liver cell regeneration[J]. Exp Biol Med, 2006, 231:138-144.
[4] Higgins GM, Anderson RM. Experimental pathology of the liver. I. Restoration of the liver of the white rat follow ing partial surgical removal[J]. Arch Path Lab Med, 1931, 12:186-202.
[5] Fausto N, Campbell JS, Riehle KJ. Liver regeneration[J]. Hepatol, 2006, 43:S45-S53.
[6] Martins PN, Neuhaus P. Hepatic lobectomy and segmentectomy models using m icrosurgical techniques[J]. M icrosurgery, 2008, 28:187-191.
[7] Greene AK, Puder M. Partial hepatectomy in the mouse: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J]. J Invest Surg, 2003, 16:99-102.
[8] Boyce S, Harrison D. A detailed methodology of partial hepatectomy in the mouse[J]. Lab Anim (NY), 2008,37:529-532.
[9] Hollander CF, van Bezooijen CF, Solleveld HA. Anatomy, function and aging in the mouse liver[J]. Arch Toxicol Suppl, 1987, 10:244-250.
[10] M itchell C, Willenbring H. A reproducible and well-tolerated method for 2/3 partial hepatectomy in m ice[J]. Nat Protoc, 2008, 3:1167-1170.
[11] Martins PN, Theruvath TP, Neuhaus P. Rodent models of partial hepatectom ies[J]. Liver Int, 2008, 28:3-11.
Q95-33
A
1674-5817(2014)01-0050-03
10.3969/j.issn.1674-5817.2014.01.010
2013-07-17
張 誠(1983-), 男, 碩士, 醫(yī)師, 主要從事外科學基礎與臨床研究, E-mail: 18930518352@163.com
姚菊芳, E-mail: yaoshirle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