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富,張鵬麗
(1.浙江大學 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28;2.南京工業(yè)大學 政治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211816;3.江蘇大學 文法學院,江蘇 鎮(zhèn)江212013)
一
《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雹僭娋溆谩皸盍迸c“雨雪”兩個對比鮮明的意象,含蓄地表達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創(chuàng)傷,可謂千古名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學界對于其中“雨雪霏霏”一句尤其“雨雪”二字的理解卻頗有爭議。
對于此處“雨雪”二字,多數(shù)注本、譯本和教材都解釋為“下雪”,如郭錫良《古代漢語》:“雨(舊讀yù)雪:下雪。雨,動詞。”〔1〕聶石樵《詩經(jīng)新注》:“雨(yù),降下?!薄?〕袁世碩《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雨(yù),落,下?!薄?〕也有作模糊處理的,如高亨《詩經(jīng)今注》沒有對“雨雪”作闡釋,只對“霏霏”作了注釋:“霏霏,形容雨雪之密?!薄?〕從對“霏霏”的注釋來看,高亨應(yīng)該是將“雨雪”理解為名詞“雨”和“雪”。也有雖然將“雨雪”解釋為“下雪”,但在對詩句意義進行闡發(fā)時卻又出現(xiàn)了自相矛盾的情況,如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雨雪,下雪。雨,作動詞用。霏霏,雪花紛飛貌。按詩人以楊柳代春,雨雪代冬,以具體代抽象,不自覺地運用了借代修辭,加上摹形疊詞依依、霏霏,使讀者產(chǎn)生形象逼真的美的感受?!薄?〕“雨”既然有動詞“下”之義,“雨雪”就是一個含有動作的詞,而不是“具體”的作為名詞的“雨雪”,因而此處似有矛盾。也有不注或漏注的,如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大學語文》(第八版簡編本)〔6〕,不作注的原因也可能是與古人作“如字”處理類似,認為“雨”應(yīng)為名詞,否則是不應(yīng)該不注的??磥恚藗儗τ凇坝暄钡睦斫鈱嶋H上并不完全統(tǒng)一。
再看對于“霏霏”的釋義,雖然學界對于“霏霏”的意思沒有什么異議,但從具體的釋義用語來看,還是有區(qū)別的。一種是將“霏霏”理解為形容“雪”貌,如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霏霏,雪盛多的樣子?!薄?〕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霏霏,雪大貌?!薄?〕聶石樵《詩經(jīng)新注》:“霏霏,紛紛?!薄?〕這些注釋中的“盛多”、“大”、“紛紛”等詞都是形容詞。另一種就是將“霏霏”理解為修飾動作“下”的狀態(tài),如郭錫良《古代漢語》:“霏霏(fēifēi):雪下得很大的樣子。”〔1〕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霏霏,雪花紛飛貌?!庇喙谟ⅰ对娊?jīng)選》:“霏霏,雪飛貌?!薄?〕這些注釋中出現(xiàn)了動詞“下”、“紛飛”、“飛”等詞。對于“霏霏”的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關(guān)鍵還是對于“雨雪”中“雨”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如果將“雨雪”中“雨”與“雪”均理解為名詞,對于“霏霏”的解釋就會出現(xiàn)第一種情況;如果將“雨雪”理解為動詞“下雪”,對于“霏霏”的解釋就自然會出現(xiàn)第二種情況。因而對于“雨雪”及“霏霏”的解釋的關(guān)鍵在于對“雨”字的理解。
二
本文將從訓詁學、語法學及《詩經(jīng)》自身體例等角度來談?wù)剬τ凇坝暄庇绕涫恰坝辍弊值睦斫?,兼析《十三?jīng)注疏》對于《詩經(jīng)》中“雨雪”的解釋。
首先來看“雨”字,在古代,“雨”除作名詞外,還可作動詞用,表示“下雨”、“下”等義?!坝辍弊鲃釉~用是“雨”長期由名詞活用作動詞從而使語義固化的結(jié)果,“雨”作動詞時讀yù 是詞類活用時的“破讀”?!坝辍弊鲃釉~的例子很多,如《漢語大字典》:“雨,降雨。《集韻·遇韻》:‘雨,自上而下曰雨?!对姟ば⊙拧ご筇铩?‘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他日,月宿畢,竟不雨?!薄坝?,自上而下,像雨一樣地降落。《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痘茨献印け窘?jīng)》:‘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薄?0〕《漢語大詞典》:“雨,降雨?!对姟ば⊙拧ご筇铩?‘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薄坝辏裣掠暌粯咏德?。《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11〕《故訓匯纂》:“雨,降雨也?!睹献印る墓稀贰晡夜铩祆浼??!薄坝暾撸焐舷滤??!洞呵铩る[公九年》‘大雨雪’孔潁達疏。”“雨,自上而隋,有似于雨。《春秋·文公三年》‘雨螽于宋’杜預注。”“著于上,見于下,謂之雨?!豆攘簜鳌でf公七年》”“自上而下曰雨?!洱R紀四》‘六月雨雪’胡三省注。”“引申之,凡自上而下者稱雨?!墩f文·雨部》段玉裁注?!薄?2〕
再看《詩經(jīng)》中的“雨”字。在《詩經(jīng)》中,除標題外,“雨”一共出現(xiàn)33 次,同樣作名詞和動詞兩用?!坝辍弊髅~如《曹風·下泉》:“芃芃黍苗,陰雨膏之?!薄缎⊙拧に垢伞?“風雨攸除,鳥鼠攸去,君子攸芋?!薄缎⊙拧じμ铩?“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薄多嶏L·風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墉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命彼倌人?!薄坝辍弊鲃釉~如《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薄缎l(wèi)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豳風·鴟鸮》:“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薄缎⊙拧ご筇铩?“雨我公田,遂及我私?!?/p>
那么《詩經(jīng)》“雨雪”中的“雨”應(yīng)作何解釋,同時“雪”又作何解釋呢?
“雨雪”在《詩經(jīng)》中一共出現(xiàn)8 次,即《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荻梦遥瑪y手同行?!薄氨憋L其喈,雨雪其霏?;荻梦?,攜手同歸?!薄缎⊙拧げ赊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出車》:“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薄缎⊙拧ば拍仙健?“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優(yōu)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薄缎⊙拧ろ熪汀?“如彼雨雪,先集維霰。死喪無日,無幾相見?!薄缎⊙拧そ枪?“雨雪瀌瀌,見晛曰消。莫肯下遺,式居婁驕。”“雨雪浮浮,見晛曰流。如蠻如髦,我是用憂?!绷硗?,除“雨雪”連用外,“雪”字在《詩經(jīng)》中還獨自出現(xiàn)一次,即《曹風·蜉蝣》:“蜉蝣掘閱,麻衣如雪?!?/p>
從《十三經(jīng)注疏》等訓詁文獻及《詩經(jīng)》詩文意義來看,《詩經(jīng)》中的“雪”一律用作名詞,沒有用作動詞的情況。由于“雪”作名詞用,則“雨雪”中“雨”字要么為名詞,要么作動詞“下”(或“降”、“落”等)義講,不能理解為動詞“下雨”義,否則“雨雪”就不合語義邏輯,講不通。所以我們重點分析“雨雪”中“雨”是作名詞還是作動詞“下”義講。
前面說過不少注譯本都明確將“雨雪霏霏”中“雨雪”釋為“下雪”,究其根源,主要是《十三經(jīng)注疏》中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將“雨雪霏霏”中“雨”音注為“于付反”〔13〕,即今音yù。顯然陸德明認為此處“雨”應(yīng)作動詞用。既然“雨”的音義與《十三經(jīng)注疏》有關(guān),我們不妨結(jié)合《十三經(jīng)注疏》來分析“雨”的意義。下面我們來看《十三經(jīng)注疏》對《詩經(jīng)》中8 處“雨雪”是如何注音釋義的,希望能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1.《小雅·采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中“雨雪”音義
陸德明:“雨,于付反”,顯然是將此處“雨”理解為動詞“下”義。再看孔穎達正義:“此遣戍役,豫敘得還之日,總述往反之辭。汝戍守役等,至歲暮還反之時,當云昔出家往矣之時,楊柳依依然。今我來思事得還返,又遇雨雪霏霏然。既許歲晚而歸,故豫言來將遇雨雪也。”〔13〕從孔氏的釋文中一時很難判斷“雨雪”是名詞還是動詞“下雪”之義,因為“遇雨雪霏霏然”中的“雨”字僅憑語義似乎名詞動詞都能說得過去。那么此處的“雨”字究竟何義呢?
我們首先從語義搭配的角度來分析。先看“霏霏”一詞的含義,“霏霏”是“霏”的重疊詞,意義有相通之處。《故訓匯纂》:“霏,雨云貌?!墩f文新附·雨部》”;“霏,雨雪貌?!队衿び瓴俊贰?“霏,雪貌?!稄V韻·微韻》”;“霏,雪貌?!段倪x·張協(xié)〈七命〉》‘霏霜封其條’李善注引《詩傳》曰”;“霏,雨雪分散之狀。《詩·邶風·北風》‘雨雪其霏’朱熹集傳”;“霏,甚貌?!对姟ぺL·北風》‘雨雪其霏’毛傳”;“霏霏,甚也。《詩·小雅·采薇》‘雨雪霏霏’毛傳”;“霏霏,雪甚貌。《詩·小雅·采薇》‘雨雪霏霏’朱熹集傳”;“霏霏,雪甚也?!痘哿找袅x》卷六十八‘雰霏’注引《古今正字》云”;“霏霏,雪盛貌也。《廣雅·釋訓》‘霏霏,雪也’王念孫疏證”;“霏霏,雪也?!稄V雅·釋訓》”;“霏霏,雪貌?!段倪x·屈原〈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劉良注”;“霏霏,云貌?!段倪x·張衡〈思玄賦〉》‘云霏霏兮繞余輪’呂延濟注”;“霏霏,雨微貌。杜甫《雨》‘寒雨下霏霏’仇兆鰲詳注”〔12〕。高亨《詩經(jīng)今注》:“霏霏,形容雨雪之密?!薄?〕《漢語大詞典》:“霏,雨雪盛貌?!对姟ぺL·北風》:‘北風其喈,雨雪其霏?!珎?‘霏,盛貌?!吆嘧?‘霏,雨雪大的樣子?!薄蚌暄┦⒚??!对姟ば⊙拧げ赊薄?‘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冻o·王逸〈九思·怨上〉》:‘雷霆兮硠礚,雹霰兮霏霏?!?‘霏霏,集貌?!薄?1〕可見,無論“霏”或“霏霏”均有“雨雪盛貌”之義,因而“霏霏”只能修飾名詞“雨雪”或“雪”。這樣,“雨雪霏霏”只能理解為“雨雪很大”,其中“雨雪”為名詞;如果將“雨雪霏霏”理解為“雨霏霏之雪”,則“雨”為動詞。第一種理解在語義和語法上都沒有問題,且能與“楊柳依依”相對應(yīng)。如果將“雨雪霏霏”理解為“雨霏霏之雪”,即“下霏霏之雪”,這種理解雖然在語義上說得過去,但在形式上與“楊柳依依”不能形成對應(yīng)關(guān)系。
其次,從《詩經(jīng)》本身的句式特點來看,雖然它不像律詩那樣受對仗的約束,但語言前后對稱的規(guī)則是十分明顯的,尤其是上下句均為疊音形容詞句的,更是非常講求對稱,這是因為《詩經(jīng)》畢竟是詩歌,要適應(yīng)吟唱和傳誦的需要,要講求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如《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薄扒嗲嘧优?,悠悠我思。”《小雅·伐木》:“有酒湑我,無酒酤我??部补奈遥锥孜栉?。迨我暇矣,飲此湑矣??部补奈遥锥孜栉?。”《墉風·鶉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強強。”“鵲之強強,鶉之奔奔。”《衛(wèi)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fā)發(fā)?!?/p>
再看《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果“雨”為名詞的話,則詩句前后對仗非常齊整、完美?!对娊?jīng)》中與此句句式極為相似的句子有:《小雅·出車》:“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薄拔粑彝印睂Α敖裎襾硭肌?,“黍稷方華”對“雨雪載涂”,詞性對應(yīng)齊整。還有《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還?歲聿云莫”;“昔我往矣,日月方奧。曷云其還?政事愈蹙”。前者對應(yīng)雖不如《小雅·出車》齊整,但也很明顯,“昔我往矣”對“曷云其還”,“日月方除”對“歲聿云莫”,其中時間詞“昔”對應(yīng)“曷”,“日月”對應(yīng)“歲”,動詞“往”對應(yīng)“還”,形容詞“除”對應(yīng)“莫(暮)”,虛詞“方”對應(yīng)“云其”,只是有些詞語位置對應(yīng)上稍欠工穩(wěn);后者除整句對應(yīng)齊整外,其中時間詞“昔”對“曷”,名詞“日月”對“政事”,動詞“往”對“還”,形容詞“奧”對“蹙”,副詞“方”對“愈”,對應(yīng)也比較齊整。由此看來,《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有什么理由不是詞語與句式互相對應(yīng)呢?也就是說,與“楊柳”相對應(yīng)的“雨雪”有什么理由不理解為名詞“雨雪”呢?
再次,將“雨雪霏霏”中“雨雪”作為名詞,古書里不是沒有實例。如《魏書·高陽王雍傳》:“依依楊柳,以敘治兵之役;霏霏雨雪,又申振旅之勤。若折往來日月,便是《采薇》之詩廢,《扶杜》之歌罷?!薄?4〕這里的“依依楊柳”及“霏霏雨雪”是將《小雅·采薇》“楊柳依依”及“雨雪霏霏”中名詞修飾語“依依”及“霏霏”提前的結(jié)果,說明在北齊人魏收眼里,“雨雪霏霏”中“雨雪”就是名詞。
不過古漢語中“霏”或“霏霏”也可以用來修飾動作,表示動作的狀態(tài)。如《故訓匯纂》:“霏,云飛貌?!段倪x·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云霞收夕霏’李善注?!薄帮h飄、霏霏,雪下貌?!段倪x·張衡〈西京賦〉》‘初若飄飄,后遂霏霏’薛綜注?!薄蚌瑴I下貌。《文選·范云〈贈張徐州謖〉》‘淚下空霏霏’劉良注?!薄?2〕這一點前文也略有論述。不過,從所見語料及訓詁文獻來看,先秦時尚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用例,《詩經(jīng)》中則可以肯定沒有這一用法。這樣就排除了“雨雪霏霏”中“霏霏”修飾動作“雨雪”的可能,“雨雪”也就不能理解為動詞“下雪”了。
其實,從氣象角度來看,雨雪混合的情況也是常見的天氣,在很多情況下,下雪前往往會下雨,然后或形成雨加雪的氣象,或雨后再繼之以雪。在雨雪的氣象中,下雨往往是短時的,下雪往往是長時的,“雨雪霏霏”(“雨雪”為名詞)的表達在現(xiàn)實中有存在的依據(jù)。另外,《小雅·采薇》中的“雨雪”句更多的是出于藝術(shù)表現(xiàn)的需要,即為了突出戰(zhàn)爭給人們的心理帶來的創(chuàng)傷,詩歌以一個戰(zhàn)士的口吻表達了當時從軍時的美好場面及激昂的心情,以及歸來時的蕭索、悲傷與凄涼的場面與心情,通過“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兩個意象的對比,較好地渲染與突出了詩歌的意境和主題?!坝辍焙汀把倍际瞧嗬涞臇|西,都是用來襯托人物心情的,并非只有下雪才行。因而從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來看,“雨雪霏霏”之“雨雪”也應(yīng)該理解為名詞。
此外,有些學者從詩歌語言對稱的角度出發(fā),認為“雨雪霏霏”中“雨”讀yù,但“雨雪”解釋為“下雪”似有不妥,于是提出了一種“偏義復詞”說。即提出“雨雪霏霏”中“雨”仍讀yǔ,作名詞,但“雨雪”為偏義復詞,其中“雨”只作“雪”的陪襯,無實際意義,“雨雪”就只有“雪”的含義,這樣“雨雪”就和前面的“楊柳”形成對仗;其中“楊柳”也是偏義復詞,“楊”作“柳”的陪襯,無實際意義。“偏義復詞”說是這些學者可貴置疑和探索的結(jié)果,但可以說這種說法更多的是猜想,缺乏必要的訓詁、語料方面的佐證,同時仍然沒有脫離古人將“霏霏”釋為“雪盛貌”的舊注。事實證明這種猜想是不可靠的。首先,古漢語中很難找到“雨雪”作偏義復詞的用例,先秦文獻尤其《詩經(jīng)》更是沒有。其次,“楊柳”一詞也并非偏義復詞,其中“楊”是有實在意義的,“楊”與“柳”在古代是同義詞。《漢語大詞典》:“楊,楊柳科,楊屬植物的泛稱?!薄?5〕《故訓匯纂》:“楊,楊柳也。《玉篇·木部》”;“楊,蒲柳?!稜栄拧め屇尽贰?“楊,蒲柳。《說文解字注·木部》”;“楊,一名蒲柳,可以為矢?!都本推肪硪弧囟艞睢亷煿抛ⅰ?“楊,赤莖柳?!稄V韻·陽韻》”;“楊,柳樹也。《文選·潘岳〈閑居賦〉》‘長楊映沼’劉良注”;“楊,柳也?!段倪x·王巾〈答顏延年〉》‘楊園留好音’呂向注”;“楊,柳也。《讀書雜志·漢隸拾遺·合陽令曹全碑》引《佩觿》云”;“柳,小楊也?!墩f文·木部》”;“柳,小楊也。《玉篇·木部》”;“柳,小楊也?!洞蟠鞫Y記·夏小正》‘柳稊’王聘珍解詁”;“柳,小楊也。庾信《小園賦》‘榆柳兩三行’倪璠注引《說文》云”;“柳,少楊也?!睹献印じ孀由稀贰q以杞柳為桮桊’孫奭疏”;“柳,少楊也?!墩f文解字注·木部》”〔12〕。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柳》:“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類二種也?!薄?5〕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楊柳,蒲柳。《爾雅》:‘楊,蒲柳?!戌睢逗蠊{》:‘《爾雅》只以柳為大名,曰檉,曰旌,曰楊,其種各異。古人言楊柳者,謂名楊之柳。其通稱為楊柳者,乃后世辭章家之言耳?!薄?〕
可見對于“雨雪霏霏”中“雨雪”的理解,結(jié)合詩歌語言形式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要結(jié)合訓詁資料及語義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
2.《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見晛曰消”及“雨雪浮浮,見晛曰流”中“雨”字音義
“雨雪瀌瀌”,陸德明:“雨,于付反,注及下同?!薄?3〕即陸德明認為兩處“雨”均讀今音yù,“雨”作動詞。鄭箋:“雨雪之盛,瀌瀌然至,日將出,其氣始見,人則皆稱曰雪今消釋矣?!薄?3〕孔穎達正義:“言天之雨下此雪,雖瀌瀌然而盛,至于見天晛然之日氣,人皆稱之曰此雪今消釋矣。”〔13〕顯然鄭孔兩家也都認為“雨雪瀌瀌”中“雨”作動詞“下”講。從語義和事理邏輯來看,三家的理解是正確的。為什么呢?《漢語大詞典》:“晛,日氣。”〔16〕“瀌瀌,雨雪盛貌。”〔17〕“浮浮,水或雨雪盛貌?!薄?6〕正因為雪下得很大,所以才有出太陽后的“消”與“流”??梢?,《十三經(jīng)注疏》將此兩處“雨雪”釋為“下雪”是可靠的。
3.《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及“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雨雪”音義
對于“雨雪其雱”中的“雨”,陸德明:“雨,于付反,又如字?!薄?3〕顯然,陸氏認為此處之“雨”既可理解為動詞,也可理解為名詞??追f達正義:“言天既為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13〕從“涼風盛雪”并舉而不提“雨”字不難看出,孔氏將“雨雪”理解為“下雪”,這和陸氏“又如字”有分歧。對于“雨雪其霏”中的“雨”字,陸孔兩家雖未明確注音釋義,但從上述釋文情況來看,應(yīng)與各自對“雨雪其雱”中的“雨”的理解是一致的。這兩處“雨”字究竟怎樣理解?通過對《詩經(jīng)》的考察發(fā)現(xiàn),在上下句句式形成對稱時,其詞性往往對稱。如《邶風·終風》:“曀曀其陰,虺虺其雷?!薄洱R風·載驅(qū)》:“汶水湯湯,行人彭彭?!薄八捏P濟濟,垂轡沵沵?!薄蛾愶L·防有鵲巢》:“防有鵲巢,邛有旨苕。”《檜風·匪風》:“匪風發(fā)兮,匪車偈兮?!薄胺孙L飄兮,匪車嘌兮?!痹倏础囤L·北風》,該詩共三章,第一章為:“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荻梦?,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第二章為:“北風其喈,雨雪其霏?;荻梦?,攜手同歸。其虛其邪?既亟只且!”第三章為:“莫赤匪狐,莫黑匪烏。惠而好我,攜手同車。其虛其邪?既亟只且!”這三章形成重章疊唱,各章的首句都整齊對稱。其中第三章首句“莫赤匪狐,莫黑匪烏”不僅形式對稱,而且詞性也對稱嚴謹。那么“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及“北風其喈,雨雪其霏”又有什么理由不對稱呢?因而從詩句形式的角度來看,兩處“雨雪”應(yīng)與“北風”對稱,“雨雪”應(yīng)為名詞。陸德明注“雨”為“如字”是對的,但讀“于付反”不妥。
4.《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中“雨雪”音義
陸德明:“雨,于傅反,崔如字?!薄?3〕從陸氏注音來看,此處“雨”可理解為動詞,也可理解為名詞。再看毛傳:“雰雰,雪貌。豐年之冬,必有積雪?!薄?3〕很顯然毛亨將“雨雪”理解為“下雪”。毛亨的理解是正確的,因為“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后面還有一句:“益之以霡霂,既優(yōu)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彼^“霡霂”,毛傳:“小雨曰霡霂?!薄?3〕《漢語大詞典》:“霡霂,小雨。”〔11〕既然是“益之(加之)”“霡霂”(小雨),那么“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中的“雨”就不能再作名詞解釋了,只能是動詞“下”義。因而毛亨將此處“雨雪”理解為“下雪”是符合邏輯的。正如孔穎達正義:“言成王時在上天同起其云,正于冬月雨下此雪。雰雰?nèi)唬喽e也。至于春日又益之以小雨,而霡霂然以接冬澤。”〔13〕孔氏的理解也是正確的。陸氏“崔如字”是不對的。
5.《小雅·出車》“今我來思,雨雪載涂”中“雨雪”音義
陸德明:“雨,于付反,又如字?!薄?3〕顯然,陸德明認為此處“雨”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再看孔穎達正義:“此因筑壘從壘敘將帥之辭。言將帥云正月已還至壘,乃云昔我從此壘出征伐玁狁矣,時黍稷方欲生華,六月之中也,今我自西戎還,到此壘時,天降雨雪,則為途泥?!薄?3〕孔氏釋文中出現(xiàn)“天降雨雪”一句,值得分析?!疤旖涤暄敝小坝辍敝荒芾斫鉃槊~,如果理解為動詞“下”義,則“天降雨雪”不合語法,因為“降”也是一個動詞。因而孔氏將此處“雨”實際理解為名詞,而非動詞“下”義。這與陸氏注音“又如字”是相符的,但與“于付反”是有分歧的。那么,若將此處“雨”理解為動詞“下”義,是否也能講得通呢?“雨”如果解為“下”,則“雨雪載涂”一句變?yōu)椤跋卵┹d途”。何謂“載”,《漢語大詞典》:“載,充滿。”〔18〕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載,滿?!薄?〕“下雪載途”語義別扭,且在語法上屬于一個兼語句,不太符合《詩經(jīng)》的語法習慣,而且使得“今我來思,雨雪載涂”一句缺乏主語,另外與其前“黍稷方華”也不對稱。前面考察過《詩經(jīng)》四處“昔我往矣……今我來思……”句式,句式對稱的特點較為明顯,此處也應(yīng)該對稱才妥。因此,將此處“雨”理解為動詞比較勉強,若按照孔穎達注疏釋為名詞“雨”,則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6.《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維霰”中“雨雪”釋義
對于此處“雨”字,陸德明沒有注音。鄭箋:“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摶,謂之霰,久而寒勝而大雪矣。”〔13〕顯然鄭玄將此處“雨雪”理解為“下雪”,“雨”即動詞“下”義。應(yīng)該說鄭玄的解釋是正確的,符合事理邏輯。為什么呢?這里要結(jié)合下句“先集維霰”來分析。先看“霰”的含義,《漢語大詞典》:“霰,雪珠。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圓錐形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降落。”〔11〕“霰”即小雪珠,小冰粒,小雪籽,常在正式下雪前降落。《楚辭·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薄?1〕這里的“霰雪”就是雪珠和雪花之義?!叭绫擞暄?,先集維霰”,即下雪前,先下雪珠。由于下雨前是不下雪珠的,因而此處的“雨雪”與作為名詞的“雨”無關(guān),應(yīng)為“下雪”之義。
從上文的分析來看,對“雨雪”在《詩經(jīng)》中的含義確實不能簡單化地理解,必須將訓詁資料、語義、語法及《詩經(jīng)》本身體例特點等結(jié)合起來分析,僅憑某一方面的論據(jù)是不能下結(jié)論的。例如分析“雨雪霏霏”一類句子,當“雨”作動詞時,就可能構(gòu)成“動+名+形”(形修飾名)的句式。從對《詩經(jīng)》的考察來看,雖有些句子形式上符合“動+名+形”的特征,但卻不合“形修飾名”的語義特征。如就疊音形容詞而言,除“雨雪”句外,《詩經(jīng)》中有6 處形式上符合“動+ 名+ 形”的句子,即“視天夢夢”、“執(zhí)我仇仇”、“視爾夢夢”、“誨爾諄諄”、“聽我藐藐”、“聽我囂囂”,但它們都不具備“形修飾名”這一語義條件。如《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視天夢夢”,義為:“人們?nèi)缃裾谠怆y,可是天看上去昏暗不明”?!缎⊙拧ふ隆?“執(zhí)我仇仇,亦不我力”,義為:“一旦得到我卻又很傲慢,不用我時就將我拋棄”?!洞笱拧ひ帧?“視爾夢夢,我心慘慘”,義為:“看你昏昏的樣子,我的心憂愁煩悶”?!洞笱拧ひ帧?“誨爾諄諄,聽我藐藐”,義為:“我不知疲倦地教誨你,你卻毫不在意”?!洞笱拧ぐ濉?“我即爾謀,聽我囂囂”,義為:“我去和你商議,你卻傲慢地不肯接受”。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僅從語法的角度判斷《詩經(jīng)》中不存在“動+名+形”(形修飾名)的句子,因為《小雅·角弓》中“雨雪瀌瀌”和“雨雪浮浮”,以及《小雅·信南山》中“雨雪雰雰”就是例外,盡管這種句式在整個先秦文獻中也不多見。這就要求我們分析“雨雪霏霏”類句子時,必須將語義等因素考慮進去,同時要考慮詩歌語言的特殊性。
三
總之,從訓詁資料、語義、語法及《詩經(jīng)》本身體例特點等方面來看,《小雅·采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中的“雨雪”為名詞,即“雨”和“雪”之義;“霏霏”為形容詞,為“雨雪盛貌”之義。將“雨雪”釋為偏義復詞是不對的。另外,《詩經(jīng)》中其他7 處“雨雪”應(yīng)釋為名詞的有《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與“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以及《小雅·出車》“今我來思,雨雪載涂”中的“雨雪”;應(yīng)釋為動詞“下雪”義的有《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維霰”,以及《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見晛曰消”與“雨雪浮浮,見晛曰流”中的“雨雪”。以上乃筆者對于《詩經(jīng)》中“雨雪霏霏”及其他7 處“雨雪”訓釋之管見,欠妥之處,誠請方家批評指正。
注釋:
①見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中華書局2002 年出版。后引《詩經(jīng)》詩句皆出于此書,不再出注。
〔1〕郭錫良,等. 古代漢語(修訂本)〔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930,930.
〔2〕聶石樵.詩經(jīng)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0:317,317.
〔3〕袁世碩.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33.
〔4〕高 亨. 詩經(jīng)今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0,230.
〔5〕程俊英,蔣見元. 詩經(jīng)注析〔M〕. 北京:中華書局,1991:468,468,472.
〔6〕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第八版簡編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3.
〔7〕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06.
〔8〕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新1 版)〔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
〔9〕余冠英.詩經(jīng)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181.
〔10〕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縮印本)〔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1688.
〔11〕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11 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610,701,724,730,730.
〔12〕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 故訓匯纂〔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2453,2459,1129,1091.
〔13〕阮 元,??? 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M〕. 北京:中華書局,1980:414,414,491,491,491,310,310,470,470,470,470,416,416,481.
〔14〕魏 收.魏書(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0:372.
〔15〕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4 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1170,1170.
〔16〕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5 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736,1238.
〔17〕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6 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203.
〔18〕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9 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