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珍,黃彬華
胃癌是我國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人群主要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但是近年來≤44歲的青年人胃癌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目前,由于對青年人胃癌的疾病特點認識不足,早期易發(fā)生漏診和誤診[1]。更好地認識青年人胃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將有助于更好地診治這部分患者,因此,本文對我院2000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經病理確診的21例青年人胃癌的臨床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0 年1 月~2013 年9 月經病理確診的21例青年人(≤44 歲)胃癌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其中男8例,女13例,男:女=1:1.625,年齡最小21 歲,最大43 歲,平均33.8 歲,中位年齡32 歲。同期收治的胃癌病例總數為193例,青年人胃癌占胃癌患者總數的10.9%。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AJCC關于胃癌的TNM 分期標準[2],并參照第14 版日本《胃癌處理規(guī)約》的分期標準[3],本組21例青年人胃癌中,I 期3例占14.3%,Ⅱ期5例占23.8%,Ⅲ期11例占52.4%,Ⅳ期2例9.5%。
1.2 方法 對入選的21例青年人胃癌的臨床病理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幽門螺桿菌(Hp)感染率、臨床表現、病變部位、病理肉眼類型、病理組織學類型、淋巴結轉移率、臨床分期、誤診情況等。所有病例的病理診斷標準參照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4]。用日本電子內鏡對有消化道癥狀的患者做檢查。用快速尿激酶試驗法檢測Hp。早期胃癌大體分型采用日本內鏡學會提出的方案[5],進展期胃癌大體分型采用Borrmann分型[6]。
2.1 Hp感染率 21例中陽性16例占76.2%。
2.2 臨床表現 上腹部疼痛伴反酸噯氣、納差19例占90.5%,多為隱痛或脹痛。消瘦10例占47.6%,腹脹9例占42.9%,貧血8例占38.1%,間歇性黑便7例占33.3%,嘔血2例占9.5%,幽門梗阻2例占9.5%。本組患者自有上述臨床表現至確診胃癌的時間為4周~2年,其中約52.4%(11/21)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有癥狀1年以上。
2.3 腫瘤部位 賁門胃底部3例占14.3%,胃體部3例占14.3%,胃竇部15例占71.4%。
2.4 病理肉眼類型 早期胃癌3例占14.3%,其中Ⅱc型1例,Ⅲ型2例,胃鏡主要表現為單發(fā)的淺表糜爛或潰瘍。進展期胃癌18例占85.7%,其中BorrmannⅡ型3例,胃鏡表現為胃壁局部明顯增厚呈外生性生長;Borrmann Ⅲ型13例,胃鏡表現為較深的不規(guī)則潰瘍,潰瘍邊緣呈圍堤狀隆起或凹凸不平的結節(jié)狀,潰瘍底部不平坦,覆蓋有污穢苔或棕褐色出血壞死組織;Borrmann Ⅳ型2例,胃鏡表現為部分胃黏膜皺襞消失,注氣不易展平,胃壁增厚而僵硬,在胃竇幽門部引起環(huán)狀狹窄。腫瘤的大小以最大徑(長徑)與其垂直相交的最大徑(短徑)記載,0.5~1.0cm 1例,1.1~2.0cm 2例,2.1~4.0cm 15例,>4.0cm 3例。
2.5 病理組織學類型 采用WHO分類標準分為高、中、低分化管狀腺癌,乳頭狀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等。21例青年人胃癌中,高、中分化腺癌2例占9.5%,低分化腺癌10例占47.6%,黏液腺癌6例占28.6%,印戒細胞癌3例占14.3%。光學顯微鏡下觀察18例進展期胃癌,發(fā)現癌組織向深部平滑肌層浸潤,有的病例侵犯漿膜層,并可以觀察到癌細胞浸潤腸壁的小血管及淋巴管。
2.6 淋巴結轉移率 21例中有淋巴結轉移17例占81.0%。
2.7 誤診情況 21例中首診時有3例被診斷為消化性胃潰瘍,誤診率為14.3%,誤診率偏高。
21例青年人胃癌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1:1.625,與文獻報道相符[1]。這一現象的發(fā)生機制可能與女性雌激素分泌和代謝有關。有研究表明,用免疫組化法可以在男、女胃癌患者的癌細胞內檢測到雌激素表達陽性,在男性病例中雌激素高表達無年齡差異,而在女性病例中雌激素高表達的全部是青年患者。
一直以來Hp感染都被認為是導致胃癌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4]。近來有文獻報道Hp陰性的胃癌患者的預后比陽性者差[6]。因此,臨床應關注Hp 陰性的胃病患者。
本組資料顯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上腹部疼痛伴反酸噯氣、納差,其次是消瘦、腹脹、貧血、間歇性黑便、嘔血、幽門梗阻。約52.4%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有上述臨床表現1年以上,大多數患者起病初期不求醫(yī)或盲目服用藥物,有的患者甚至懼怕胃鏡檢查,延誤了最佳診斷和治療時期。因此,青年人出現胃部疾病的表現時要及時就醫(yī),準確診斷和治療。青年人胃癌的好發(fā)部位在胃竇部;多數腫瘤大小為2.1~4.0cm;大部分屬于進展期胃癌,病理肉眼類型以Borrmann Ⅲ型最多見;病理組織學以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居多,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較高;淋巴結轉移率高,患者的臨床TNM 分期以Ⅲ期為主;有3例首診被診斷為消化性胃潰瘍,誤診率偏高。
本文對21例青年人胃癌臨床病理資料的回顧性分析結論,有助于提高對該類疾病發(fā)病特點的認識、對于更好地診治青年人胃癌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鑒于我國青年人胃癌發(fā)病率有增高趨勢,應重視青年人表現出來的上腹部疼痛伴反酸噯氣、納差等消化道癥狀,對有胃癌家族史,尤其是用藥后癥狀不緩解,并伴有消瘦、腹脹及貧血、黑便等癥狀的高危人群,應盡早做Hp檢測、胃鏡及病理學檢查,對被診斷為消化性胃潰瘍的患者給予抗?jié)冎委熀?,要做胃鏡及病理學復查,同時,對Hp 陰性的可疑患者應予以重視,盡可能地減少誤診及漏診率。
[1]田林,任建林,王嵐,等.青年人胃癌52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21(13):111-112.
[2]Edge SB,Byrd DR,Compton CC,et al.AJCC Cancer Staging Handbook[M].7th ed.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9:117-126.
[3]胡祥.《胃癌處理規(guī)約》的重要變更[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4):241-246.
[4]Hamilton SR,Aahonen LA.消化系統(tǒng)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M].虞積耀,崔全才,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6-52.
[5]張文范,張蔭昌,陳俊青.胃癌[M].第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436-437.
[6]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第2版.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