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銀飛
【閱讀指向標】
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安排了《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亞的木匣》、《陶罐和鐵罐》、《獅子和鹿》4篇課文。這4篇課文有一個共同點:運用舉例來說明道理的方式展開故事。本次,我們也將學習這種方法。
比如《陶罐和鐵罐》一文,講的是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二者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作者通過對話展開情節(jié),推動故事發(fā)展。用鐵罐和陶罐的故事作為例子,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道理。整篇課文通過舉例子悟道理的方式,把故事寫得既完整又具體。
再如《科利亞的木匣》一文,作者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啟示的順序講述故事。科利亞5歲時,從家門口向前數(shù)了10步埋下木匣,4年后數(shù)了5步挖出了木匣。這件事使科利亞得到啟示:他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變化的事物,要使自己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
以上兩篇課文都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即采用了“舉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寫故事,我們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來記敘或編寫童話故事。有了事例,故事才會變得生動形象,同時,故事因悟出了道理而得到了升華。事例與道理相得益彰,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
【小博士語錄】
寫好故事有方法:
先舉例子講故事,
寫完故事說道理。
由事到理講順序,
有例有理有看點,
相得益彰更精彩。
【現(xiàn)場演練】
發(fā)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
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fā)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fā)明家忽然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驗觚敗W孕l(wèi),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lǚ)帶。于是,發(fā)明家發(fā)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衛(wèi)、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zhàn)場上大顯神威。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zhàn)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10公里!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選自黃水清《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也是用“舉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寫故事的典型。作者為了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個道理,舉了發(fā)明坦克的過程的例子:發(fā)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發(fā)明了坦克。此后,發(fā)明的坦克在戰(zhàn)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以此讓我們懂得,作者是借用發(fā)明坦克的這件事情,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教導讀者要學習正確的思想方法。
思考題 用“舉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寫故事,還有什么好處?
照貓畫虎
堅持就是勝利
今天,爸爸教我騎自行車。
“我在后面扶著你,你盡管在前面用腳蹬?!卑职终f。
“好?!蔽矣昧Φ氐胖孕熊嚕粗囎语w跑起來,我感覺好玩極了。
“嘭”我重重地摔在地上。原來,爸爸看我狀態(tài)好,竟偷偷把雙手松開了。
“我不騎了,一點兒也不好玩兒?!蔽掖舐暤卣f道,感覺自己很委屈。
“加油!你一定能行的?!卑职止膭钗??!皝戆桑覀兝^續(xù)。”
聽了爸爸的話,我再一次騎上自行車。
沒過一會兒,爸爸又把手放了,我差一點兒又摔了。我剛想責備爸爸,爸爸卻用鼓勵的眼神朝我點點頭。于是,我又一次坐上自行車開始繼續(xù)練習。一次,兩次,三次……后來,自己都忘記是第幾次了,我終于可以脫離爸爸的手而不會摔倒了。
因為堅持,沒過多久,我學會了騎車?!皥猿志褪莿倮边@句話在我身上得到了驗證,遇事不退縮,堅持必到底,就總有成功的那一天。
【教師點評】
小作者寫了自己學騎車的事情,寫得樸實但具有真實感。在如何練習、如何堅持的騎車過程中,小作者自己悟出了“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整篇文章,小作者用“舉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把學騎車的故事記述下來,既生動有趣兒,又具有一點點小哲理的幽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