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華朱晗煒陳慧平楊文濤吳小華黃新
1.揚州大學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江蘇泰州225500;2.遼寧醫(yī)學院,遼寧錦州121000;3.復旦大學腫瘤醫(yī)院,上海200032
子宮頸腺癌的臨床與病理形態(tài)學分析
朱寶華1朱晗煒2陳慧平1楊文濤3吳小華3黃新1
1.揚州大學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江蘇泰州225500;2.遼寧醫(yī)學院,遼寧錦州121000;3.復旦大學腫瘤醫(yī)院,上海200032
目的探討子宮頸腺癌的臨床與病理形態(tài)學特征。方法對我院2002—2013年間收診的14例的臨床與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并復習文獻,就其臨床特點、病理形態(tài)學特征、免疫及組織化學表型進行探討。結果臨床常表現(xiàn)為粘液性白帶增多或不規(guī)則少量出血,宮頸肥大或糜爛,可無明顯癥狀。組織形態(tài)上,常常是高分化的腺體伴有粘液分泌,粘液可滲入到間質。CEA高表達,愛先藍與PAS染色陽性。結論子宮頸腺癌,診斷較困難,粘液水樣白帶增多需警惕,雨滴樣腺體及CEA高表達,愛先藍與PAS染色陽性,對高分化腺癌(微偏離正腺癌)病理診斷,很有價值。
子宮頸;腺癌;臨床與病理形態(tài)學
子宮原發(fā)性腺癌占子宮頸惡性腫瘤的5%~15%,近年來似有上升趨勢,是否與長期服用雌激素藥物或使用含有雌激素保健品有關,仍有異議;其他因素包括肥胖、性生活狀況、初次性生活年齡、吸煙、皰疹病毒或HPV感染等,但都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證據(jù)[1-2]。本文就其臨床與病理形態(tài)學特點進行回顧性研究與分析。
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13年12月收診的14例病例及復習文獻進行回顧性研究與分析。標本采用4%甲醛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常規(guī)HE染色,免疫及組織化學標記。采用要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率的比較用Pearson χ2檢驗,頻數(shù)比較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χ2=0.05,P<0.05差異為有顯著性。
14例中,患者年齡最小30歲,最大者79歲,平均年齡55歲,以中青年發(fā)病占優(yōu)勢,P<0.05(表1)。其中一例因子宮頸鱗形細胞癌手術而發(fā)現(xiàn)頸管內口的腺癌。臨床首發(fā)癥狀主要為水樣粘液性白帶增多,或白帶帶血,少數(shù)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或接觸性出血,但有的可無明顯癥狀,我們其中有一例體檢時及隨訪中因血CEA持續(xù)性高而作全身篩查時,無意中的子宮頸多點活檢,病理發(fā)現(xiàn)為粘液性腺癌。
表1 年齡分布與病例數(shù)
婦科檢查:病變多位于子宮頸鱗柱交界及以內,不易發(fā)現(xiàn),病灶表現(xiàn)形式多樣,可呈糜爛樣、潰瘍型、微隆起合并潰瘍、花菜樣、息肉樣或結節(jié)樣生長,有時彌漫性增大形成桶形,質感可略硬,少數(shù)宮頸光滑無明顯改變。早期腺癌更不易發(fā)現(xiàn)或引起臨床警覺。
巨體形態(tài):多為內生性生長,宮頸可增大,宮管擴張成桶形。表面光滑或呈不同程度的糜爛或潰瘍,質地僵硬;部分外生性生長呈花菜狀或息肉狀。
病理形態(tài)學,高分化的腺體結構,可伴有粘液分泌,部分粘液可滲入間質,粘液湖中可見印戒細胞。典型的宮頸腺癌,具有腺癌的共同特征,并保持宮頸腺體呈管狀分枝結構的特點,腺體呈散在分布,小而密集,或雨滴樣,少數(shù)可囊性擴張,并有多少不等的間質相隔;可有乳頭狀生長,或實性片狀生長,以及篩孔樣結構;也有腺體呈條帶狀、羽毛狀、菊形團樣特征性改變;可見從正常腺體到腺癌間的過渡形態(tài),以及癌性腺體與正常腺體相互穿插及共生的情形。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腫瘤細胞癌胚抗原(CEA)過表達,Ki-67增殖指數(shù)中等以上,雌孕激素受體(ER、PR)不表達,波形蛋白(Vim)不表達,CA125不表達。
子宮頸腺癌被定義為有腺體分化的癌[3],臨床表現(xiàn)少數(shù)以水樣粘液性白帶增多或少量血性水樣白帶外,多無特異性表現(xiàn),外生性及潰瘍型可有接觸性出血。體格檢查:宮頸可見糜爛面或淺潰瘍,或無明顯病變,外生型可見質硬的微隆起,或花菜樣或息肉樣生長。當浸潤性生長的范圍較大時,頸管可因部分擴張而呈桶形。溥層液基細胞學(TCT)的檢出率極低,遠不如子宮頸鱗型細胞癌高。浸潤性腺癌其血CEA可升高。從發(fā)病年齡上看,以更年期及其以前為多見(表1),與此時激素常發(fā)生紊亂有關,提示本病發(fā)病似乎與激素有關。血清CA125、C-erbB-2過表達為預后不良因素,而P21過表達提示預后向好。
組織形態(tài)學上的特征并不固定,但最常見的是由緊密聚集的腺腔構成,伴有篩狀結構,局部可實變,乳頭狀結構大多數(shù)是突起的乳頭隨機凸入腺腔??梢娋招螆F或羽毛狀(柵欄樣)排列。粘液細胞中粘液可滲入到間質中。根據(jù)組織起源及腫瘤形態(tài)學參照WHO(2003)分類及分型如下(表2),此分類從組織起源上去更好地描述腫瘤的組織形態(tài)學,且有利于婦科醫(yī)師的接受。表3綜合我國的傳統(tǒng)分類分型。現(xiàn)多采用WHO分型標準。
典型的宮頸腺癌是具有腺癌的共同特征,并保持宮頸腺體結構呈管狀分支結構的特點,腺體呈散在分布,并有多少不等的間質相隔,腺體常伴有粘液分泌,可見從正常腺體到腺癌間的過渡形態(tài)。但根據(jù)分型不同,各類型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形態(tài)學特點亦有所不同。普通型腺癌(非特指)由伴有粘液分泌的高分化的腺體組成,粘液常滲入間質,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愛先藍與PAS染色陽性,表達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CEA),癌胚抗原(CEA)不表達波形蛋白(VIM),P16陽性,說明其與HPV感染相關。粘液性腺癌是最常見的類型,臨床上以大量的希粘液白帶為特征,量大到有時要用紙巾;宮頸增大,但表面常光滑;手術標本切開可見微小孔走向宮頸深層;鏡下腺體大小不一,疏密不等,異型不大,小腺體可見末端成角改變,排成雨滴狀;上皮增生可向腺腔內突起形成乳頭狀或橋接樣;粘液細胞分泌的粘液常滲入間質;核分裂象少,無壞死。頸管型伴有篩狀結構,但沒有肌上皮細胞,可與腺樣囊性癌鑒別,可見菊形團及羽毛狀(柵欄樣)結構。腸型類似于結腸腺癌,其中常見的杯狀細胞,也是最具特征性的病變;印戒細胞型除印戒細胞外伴有較多的細胞內處粘液。絨毛管狀型類似于結腸的絨毛管狀腺瘤,細胞內含有粘液,若細胞內無粘液應歸入苗勒氏管源性的子宮內膜樣亞型。微小偏離型(微偏離正腺癌)多數(shù)腺體與正常腺體難以區(qū)別,僅憑細胞形態(tài)和病變結構幾乎不能做出診斷,間質反應無或輕微,可靠的診斷是腺體雜亂無張排列,累及血管或神經(jīng);當腺體深度超過正常深度,一般深度≥8mm,腺體成角,或雨滴樣改變,腫瘤中心部有大血管出現(xiàn),且臨床伴有大量水樣粘液或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時的年輕人,應高度警惕;細胞核分裂像罕見,免疫組織化學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CA125、5-羥色氨不表達,較穩(wěn)定地表達CEA,我們注意到其表達于基底緣,而異型增生則表達于細胞腔緣,Ki67指數(shù)中到高度升高,有別于一般性異型增生;但CEA不表達時不能排除診斷,腫瘤發(fā)生部位往往較深,故TCT基本正常;此型雖然分化高,但就診時多數(shù)已有擴散或轉移,預后往往不佳,對放、化療不敏感。
表2 子宮頸腺癌的組織學起源與分類
表3 子宮頸腺癌的組織學起源與分類
子宮內膜樣腺癌,具有子宮內膜癌的特點,但不表達ER、PR、VIM(波形蛋白),表達CEA,而子宮內膜癌表達ER、PR、VIM,較少表達CEA,且僅表達于腔面;漿液性腺癌,極罕見,需先排除與腹腔、卵巢、輸卵管、子宮內膜發(fā)生的漿液性癌浸潤或轉移后,再做原發(fā)性診斷,預后較差[4];絨毛管狀亞型類似于結腸的絨毛管狀腺瘤,但細胞內無粘液,病變可能與口服避孕藥有關,預后較好,子宮根治術有時受到質疑,常主張錐切或單純子宮切除。透明細胞型,多由釘突樣細胞及透明細胞構成。
子宮頸原位腺癌,理論上是正常部位的腺體被癌性腺體所取代,且界限分明是其特征,但實際工作中困難還是不小的,除腺體輕度異型改變外,根據(jù)我們經(jīng)驗,以下特征有助于診斷:細胞呈深染密集狀積聚,柱狀細胞條帶伴有密集、朝向基底膜的細胞核和透明、泡沫樣或空泡狀細胞漿;細胞垂直于長軸向周圍排列,以至于細胞核各小束胞漿放射狀突向外面呈羽毛狀;可見菊形團。細胞核密集,常常有變形,染色質顆粒深染,輕到中等粗糙。核仁多不明顯。近一半可見核分裂像。溥層涂片中(TCT)見到細胞極度密集和羽毛狀結構特別明顯時,這種特征性改變可以診斷[5-6],但檢出率較低,菊形團更不宜看到。但是,臨床和病理醫(yī)師,并不能從細胞學上除外浸潤,同時中華醫(yī)學會的操作規(guī)范中細胞學僅是診斷疾病的重要參考依據(jù)[7],因此,尤其年輕者,我們認為,有必要進行錐形切除活檢,這也是原位癌的首選治療方式。
子宮頸腺癌,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需認真詢問病史,仔細檢查。TCT檢出率低,活檢組織學診斷不能放過一點可疑之處,尤其是高危人群。治療以手術為主,可選擇術前放療,或術后放療及化療。其預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各有差異。
[1]郭麗娜.婦產疾病診斷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5-50.
[2]黃志勇,周克平,樂美兆,等.實用婦產科病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09-118。
[3]Fattaneh A.Tavassoli,Peter Devilee.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41.
[4]武忠弼,楊光華.中華外科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28-1231.
[5]Chang GJ,Berry JM,Jay N,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high-grade an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a prospective study[J].Dis Colon Rextum 2002(45):453-458.
[6]Olquhoun P,Nogueras JJ,Dipasquale B,et al.Interobserver and interobserver bias exists in the interprection of anal dysplasia[J].Dis Colon Rectum,2003(46):1332-1338.
[7]中華醫(y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病理學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1-15.
R737.3
A
1672-5654(2014)11(a)-0169-02
2014-08-07)
朱寶華(1959-),男,江蘇泰州市人,大學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腫瘤病理診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