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春
一、對校本研訓的一些看法
1.校本研訓要體現(xiàn)全員性。我校目前是教師全員搞研訓,開展全校性相互聽課、現(xiàn)場(問題)調查,找準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很多,如,教師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積極性做得不夠,教學還不夠放手;忽略一些教學資源的使用;教研活動主題不明確等。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組織教師進行分析,撰寫反思,由教導主任評價,學校給予獎勵。研訓活動使學校的研訓氛圍發(fā)生了變化,以前教師怕人家聽課,而現(xiàn)在是盼望人家聽課。
2.校本研訓要體現(xiàn)整合性,也就是研訓一體化,在研究中培訓,在培訓中研究。
3.要根據教師的需求,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專業(yè)化的水平。教學研究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通過校本教研,不斷地積累、反思、嘗試、探索,使教師認識到教學研究也并不神秘,他們針對課堂上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體現(xiàn)了理論專家所不能比擬的自身優(yōu)勢。
4.要明確新課程實施的要求,認識到課堂教學要創(chuàng)新,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法,重視師生關系,加強課堂教學的反思、研究和教學手段運用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師生交往互動,同時開放學??臻g、場所,為師生學習服務。
二、農村小學校本研訓模式
1.成立年級教研組
年級教研組是以中心小學為單位,按年級成立的教研組織。根據農村小學教師的任課情況,一般成立六個語數(shù)組、一個科學組、一個英語組。由學科骨干教師任教研組長,同年級任課教師為成員。
年級教研組的優(yōu)點有:一是能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榜樣引領作用;二是便于開展集體備課,集體研討,解決同年級同學科教學中的共性問題;三是可以研究課程、結構、實施、評價、管理,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
這種形式的教研組由于成員分散在不同的學校,要集中到一起進行教研活動不但非常耗費精力,而且耽誤授課,如果經常開展活動,教師的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所以,每學期只能開展二至三次活動,不便于校本教研的經?;?。如果只有這一種形式的教研組織,勢必制約校本教研的普遍開展。
2.校點教研
校點教研組是以校點為單位,不分年級、學科,一個校點成立一個教研組。在該學校中選拔教學能力最高、責任心最強的教師擔任教研組長,本校教師為成員。
校點教研組由于所有成員都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辦公室工作,開展教研活動既不必耗費多少精力,又不耽誤授課,還能及時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梢允剐1窘萄薪洺;?、普遍化。
這種形式的教研組由于范圍小,人員少,往往視野窄,很難深入進行課程研究。
3.年級、校點有機結合的農村學校教研網絡
年級教研組和校點教研組各有千秋。如果只有校點教研組的橫向交流,沒有年級教研組的縱向交流,有可能會使校本教研處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如果只有年級教研組的縱向交流,沒有校點教研組的橫向交流,則有可能使校本教研走馬觀花。所以,要使校本研訓在農村小學切實開展,使“校本教研”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任務得以落實,只有同時構建年級教研組和校點教研組,形成橫貫校點,縱跨年級的教研組織,才能使“校本研訓”在農村小學扎發(fā)展之根,開研究之花,結素質之果。
三、開展好校本研訓工作的關鍵
1.倡導教師終身學習,提高教師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學習要有動機與需要,這就是新課程實施的需要。在開展校本研訓中,領導要帶頭,同時,要給教師提出一些參考意見,要求教師讀一些教育經典、課改理論專著和教育報刊。
2.要建立一些必要的研訓制度。如,建立讀書、交流的制度,規(guī)定讀書數(shù)量,訂購的雜志明確閱讀要求;教學反思制度,反思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口頭形式;集體備課制度,做到有計劃、有內容、有教案、有主講人、有說課稿、有評課、有反思。
3.開展小專題研究。課題研究應不好大、不貪多、不求全。如,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以備課組為單元、以公開課形式進行,要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從亮相課,到觀摩課,到展示課,開展不同層次的研究。
4.堅持教育科研向“備講批輔考”五個環(huán)節(jié)全程滲透,不斷加大教學工作的科研含量。在備課上,我們堅持實行“教”與“學”雙線并行的表格式集體備課。每份教案設計以年級學科教研組為單位,先由一名骨干教師設計,大家集思廣益,加以完善,制定出最佳教學流程;再分發(fā)給其他教師,由教師個人融入自己的教學風格特色,以使每份教學方案較好地凸現(xiàn)出新課程理念和教師本人的教學風采。
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堅持聽常規(guī)教學“推門”課、課改實驗研究課,組織教師個人素質展示課,責成學科帶頭人做示范課、引導課、課堂教學評價活動課等。務實地沿著“問題即課題,分析即科研,結論即成果”的通道,不斷引導教師把新的教育理論轉化為教學活動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
在學生作業(yè)改革上,我們以新的學習方式和培養(yǎng)目標理論為支持,除保留“少而精”的理解與鞏固“雙基”性書面作業(yè)外,大膽增設了課外開放性、趣味性、活動性、合作性與選擇性作業(yè)。學生在一頁作業(yè)的余行空間,可以畫尾花,與教師說心里話,也可以做自己設立的個性化作業(yè)。同時在雙基性作業(yè)量的控制上,我們設計了“基礎性作業(yè)、情趣性作業(yè)和技巧性作業(yè)”三個層面的作業(yè),對學生分層要求、合理鼓勵、分層評價,解決了優(yōu)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矛盾,使每個孩子都能夠有充足地時間投入到各種興趣愛好實踐活動之中。
5.重視學科活動課。我們倡導教師突破教材文本,創(chuàng)建容量更大、信息更多、綜合性更強的課程體系,開設了“學科活動課”。要求教師一學期至少上三至五節(jié)具有本學科特點,縱橫相連延伸課外的活動課。這樣的課更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整理知識體系,建構新的知識網絡,形成新的實踐能力。
校本教研不是目的,而是在活動中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發(fā)展,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從而打造一支思想與業(yè)務過硬的教師隊伍,不斷推動我鎮(zhèn)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河北承德平泉縣楊樹嶺鎮(zhèn)官窖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