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啟 李 奮 謝曉雁 蘇信宇 梁曉明 盧金榮
(1柳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廣西 柳州 545006; 2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 柳州分公司,廣西 柳州 545006)
銦是稀有金屬。通常將含量超過99.999%的銦稱為高純銦,其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高純銦的純度影響產(chǎn)品的性能和價格。因此,研究高純銦中雜質(zhì)元素的準確測定方法是有意義的。我國行業(yè)標準[1]規(guī)定In-06牌號高純銦中銅的限量為0.1 μg/g。測定銦中銅的方法有異丙醚萃取分離-脈沖極譜溶出法[2]、萃淋樹脂分離-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法(ICP-MS)[3-4]、固體進樣-輝光放電質(zhì)譜法(GD-MS)[5]等,他們各自測定了含量分別為0.2,4,0.029 μg/g的銅;覃祚明[6]、馮先進[7]則采用ICP-MS直接測定高純銦中的銅,檢出限(3s)為0.15 μg/g和0.05 μg/g。由此可見,目前僅質(zhì)譜類儀器可測定In-06牌號高純銦中的銅。
先把高純銦中痕量待測雜質(zhì)元素分離出來再行測定是降低其檢出限的有效辦法[8-10]。實驗用離子交換法分離銅,而后用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GFAAS)進行測定。對分離和測定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條件實驗,建立了適宜的方法;不必使用昂貴的設備、僅用常見的器具和試劑,便捷地實現(xiàn)了高純銦中銅的分離和測定。本法測定下限為0.001 μg/g,比行業(yè)標準方法YS/T 230.1—2011的0.1 μg/g低兩個數(shù)量級。
原子吸收光譜儀(日本島津,AA-6300)。儀器工作條件為:波長324.8 nm,狹縫寬度0.7 nm,燈電流3 mA,干燥溫度140 ℃;斜坡升溫時間8 s,保持時間15 s;灰化溫度800 ℃;原子化溫度2 300 ℃,保持時間2 s(此階段停氣);清除溫度2 500 ℃,保持時間2 s;進樣量2~50 μL。
采用內(nèi)徑為9.8 mm、上部為筒形漏斗狀的層析柱作為離子交換柱。裝入樹脂層高為160 mm,層體積約為12 cm3;001×7(732)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磨碎過篩,取過0.13~0.20 mm篩孔者,用6 mol/L 鹽酸浸泡48 h,水漂洗至中性,取適量裝柱,備用。
Cu標準儲備溶液(1 000 μg/mL,國家鋼鐵材料測試中心),使用時用鹽酸(0.05 mol/L)逐級稀釋成0.1 μg/mL的標準工作溶液。
鹽酸為優(yōu)質(zhì)純,并經(jīng)純化。
實驗用水均為二次去離子水。
稱取1 g樣品(精確至0.000 2 g)于80 mL燒杯中,加入8 mL濃鹽酸,低溫加熱至樣品溶解完全,蒸發(fā)至近干。用洗瓶以少量水吹洗燒杯壁,再加熱至近干。用約5 mL水溶解鹽類,取下冷卻。將試液過離子交換柱進行離子交換分離,將液體過柱流速調(diào)整為1.5~2 mL/min;用少量鹽酸(0.05 mol/L)分次滴洗燒杯并將滴洗液過樹脂柱。之后,用100 mL鹽酸(0.6 mol/L)淋洗液淋洗樹脂柱,收集洗出液并轉(zhuǎn)移至銦回收儲瓶中;接著用30 mL鹽酸(2.0 mol/L)繼續(xù)淋洗樹脂,收集于100 mL燒杯中。將收集液置于電熱板上加熱,蒸發(fā)至約0.2 mL;用水吹洗杯壁,再蒸發(fā)至近干;滴加少許鹽酸(0.01 mol/L)溶解鹽類,用滴管把溶液移入10 mL分刻度具塞試管中。以鹽酸(0.01 mol/L)沖洗燒杯,洗液并入試管;最后以鹽酸(0.01 mol/L)稀釋至適當刻度,混勻,上機測定。用標準曲線法定量。
于一組50 mL容量瓶中分別加入適量的Cu標準工作溶液,用鹽酸(0.05 mol/L)稀釋至刻度,混勻,制成標準系列工作溶液。
強酸均可溶解高純銦。但是,以硝酸或硫酸為淋洗液時銦在陽離子交換樹脂上的吸附力大于鹽酸,不利于從銦中把銅分離出來。為了減少試樣溶解后的蒸發(fā)時間同時避免可能多引入污染物,實驗選用8 mL鹽酸溶解1 g銦試樣。
2.2.1 上柱液酸度
把銅溶液移至柱上后用鹽酸(0.6 mol/L)淋洗,淋洗至150 mL后銅才出柱,因此上柱液中鹽酸的濃度只要≤0.6 mol/L都是可行的。實驗選取水為上柱液。自然,當pH>4時,溶液中的銦會水解而產(chǎn)生沉淀。當發(fā)現(xiàn)有沉淀生成時,要加少量稀鹽酸以使之溶解。
2.2.2 淋洗液酸度
配制含銦為1 g,含銅5 μg的溶液過柱,選用鹽酸(0.6 mol/L)洗出銦、用鹽酸(2.0 mol/L)洗脫銅,結(jié)果見圖1。
圖1 In和Cu的淋洗曲線 Figure 1 Elution curves of In and Cu.
淋洗液的酸度對銦、銅出柱的影響見圖2。鹽酸濃度為0.7,0.8 mol/L時,銅與銦曲線相交較多,分離程度低。酸度為0.6 mol/L時,銅于150 mL后出柱,與銦可有效分離。實驗選用鹽酸(0.6 mol/L)洗出銦。實驗結(jié)果還顯示:銦出柱略有拖尾,用100 mL鹽酸(0.6 mol/L)淋洗后,在其后面30 mL的洗脫液中仍可檢測到銦的存在,洗脫總量為7~10 μg。多用淋洗劑可減少銦的滯留量,但微量的銦不足以影響GFAAS測定銅。
a—CHCl=0.6 mol/L; b—CHCl=0.7 mol/L; c—CHCl=0.8 mol/L 圖2 酸度對In和Cu淋洗曲線的影響 Figure 2 Effects of acidity on the elution curve of In and Cu.
在銦洗脫之后,淋洗液酸度大些有利于洗脫銅,但酸度過大,氯化氫氣體揮發(fā)出來會污染工作環(huán)境。實驗選用2.0 mol/L鹽酸洗脫銅。
2.2.3 樣品量和過柱銦濃度的選擇
考察了不同樣品量對銅與銦分離的影響。實驗結(jié)果表明,樣品量在0.1~5.0 g之間均可有效分離。但過柱時如果銦的濃度太大,過柱流速低,耗時長,不可取。實驗選取上柱時銦的濃度為1 g/5mL。綜合考慮樣品的成本和最后測定溶液中銅的濃度,實驗選取樣品的量為1 g。
2.2.4 離子交換柱的尺寸和過柱流速
離子交換柱的高度(h)和直徑(d)、試液過柱的流速(v)影響分離效果。實驗結(jié)果表明,當h/d≤14時,銅與銦 的洗出曲線分不開;h/d≥16時,有很好的分離效果。但若h/d過大,則液體過柱的流速過低,比較費時。v=1.5~2.0 mL/min是合適的,v>2.5 mL/min時,銅與銦的分離失敗。實驗選擇h/d=16.3,v選為1.5~2.0 mL/min。
GFAAS法測定銅的報道已多見。在本實驗條件下,在鹽酸介質(zhì)或硝酸介質(zhì)中測定結(jié)果一致,且不必使用基體改進劑。進樣量一般取10~20 μL,但為了降低測定下限,可以將一次進樣量提高到50 μL。這時把烘干時間適當延長,以避免升溫時試液激烈沸騰而飛濺。
作為GFAAS法的一般操作,測定試液與標準溶液的鹽酸濃度要盡量相近。實驗結(jié)果表明,鹽酸濃度在0.01~0.1 mol/L之間對測定結(jié)果的影響不超過7%。本實驗標準溶液采用鹽酸(0.05 mol/L)稀釋;蒸發(fā)濃縮試液時蒸發(fā)至近干以降低酸度,最后用鹽酸(0.01 mol/L)溶解鹽類并定容。
在試液進樣量為50 μL時,銅濃度在1~4 ng/mL時,銅的濃度與吸光度A呈線性關系:A=0.052 7C+0.043 1,相關系數(shù)r=0.999 0;當濃度超過4 ng/mL后,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增大,相關系數(shù)變小。
進樣量定為50 μL時,經(jīng)全過程處理的空白溶液平行測定11次,計算標準偏差,以3倍標準偏差算得方法的檢出限為0.1 ng/mL,以10倍檢出限算得方法的測定下限為1 ng/mL。若稱樣量為1.0 g、定容1.0 mL,計算樣品的測定下限為0.001 μg/g,比行業(yè)標準方法YS/T 230.1—1994的0.1 μg/g低兩個數(shù)量級。
高純銦行業(yè)標準規(guī)定了Ag,Al,As,Cd,Cu,F(xiàn)e,Mg,Ni,Pb,S,Si,Sn,Tl,Zn等14種雜質(zhì)元素的含量。在樣品溶液中加入雜質(zhì)元素(除S外),過離子交換樹脂柱后用GFAAS法進行檢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離子交換過程中,Ag,As,Cd,Si在前100 mL被洗脫;但Al,F(xiàn)e,Mg,Ni,Pb,Sn,Tl和Zn的淋洗曲線與Cu重疊或相交,即高純銦樣品中可能包含的這些元素全部或部分地進入測定液中;此外,測定液中還含有拖尾的7~10 μg的In。對這些與Cu相混的元素,本文按文獻[1]規(guī)定的In-05牌號高純銦雜質(zhì)限量的2倍,即按1.0 g樣品、制備1 mL測定液計算,配制每毫升含10.0 μg In;0.2 μg Sn,Pb,Tl;0.1 μg Al,F(xiàn)e,Mg,Ni,Zn;2 ng Cu的溶液,而后用GFAAS測定Cu,測定數(shù)據(jù)與同等濃度的純Cu標準溶液的測定結(jié)果沒有區(qū)別,即2倍于In-05牌號高純銦雜質(zhì)限量的上述元素和含量不超過10.0 μg/mL的銦未對銅的測定產(chǎn)生影響。
分別稱取3個高純銦樣品,按實驗方法對高純銦中的銅進行測定,每個樣品平行測定8次,同時做加標回收實驗,并采用ICP-MS法做對照實驗,實驗結(jié)果見表1。結(jié)果表明,本法的相對標準偏差(RSD,n=8)在1.7%~18.5%,加標回收率為94.8%~115.0%。
表1 樣品中銅的分析結(jié)果 Table 1 Analytical results of copper in the high purity indium samples(n=8) /(μg·g-1)
分離和測定高純銦中的銅,分離是關鍵。離子交換分離法往往給人冗長、繁雜的印象,但實際工作時每人可以同時進行4~6支柱子的分離操作,可保證效率。實驗對樣品量、離子交換柱尺寸、上柱液和淋洗液的種類及濃度等因素進行了研究,實現(xiàn)了銅和大量銦的有效分離。GFAAS法與ICP-MS或GD-MS法比較,前者價格低、易普及。用GFAAS法測定,所需試液量小,靈敏度較高,試液可以濃縮至1 mL甚至更少,這也有助于降低檢出限。離子交換分離-GFAAS法測定銅,集中了兩者的長處,適用于高純銦中痕量銅的測定。
[1] 國家標準委員會.YS/T 264—2012 高純銦[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2] 周漱萍,劉仙莊.脈沖極譜溶出法測定高純銦中鎘和銅[J].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學報,1982(3):25-31.
[3] 韋新紅,魏雅娟,陳永欣,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ICP-MS)法測定高純氧化銦中銅含量的不確定度評定[J].中國無機分析化學,2011,1(2):50-53. [4] 劉星星,文劼,熊興安.銦基體分離及其雜質(zhì)元素在ICP-MS中的測定[J].湖南有色金屬,2002,18(4):43-45.
[5] 劉紅,李愛嫦,李繼東.輝光放電質(zhì)譜法測定高純銦中痕量元素[J].分析實驗室,2012,31(5):10-12.
[6] 覃祚明.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法在高純銦雜質(zhì)元素分析中的應用[D].長沙:中南大學,2009.
[7] 馮先進.ICP-MS法測定銦中砷、鋁、銅、鎘、鎳、鉛、鉈、錫和鋅[J].有色金屬,2010,62(4):136-139.
[8] S.Grazhalene, V.Karandashev, L.Zadnepruk,et al. AAS-ETA,ICP-AES and ICP-MS analysis of high purity indium using matrix separation by analytical autoclaves of special design[J]. 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1996,355:297-299.
[9] 吳文啟;李奮;謝曉雁,等. 離子交換分離-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高純銦中的痕量銀[J].巖礦測試,2012,31(5):834-837.
[10] 吳文啟;李奮;謝曉雁,等. 離子交換分離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高純銦中痕量砷[J].冶金分析,2011,31(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