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皮試液的配制精確性也越來越受關注。注射器無效腔容量及殘余藥量的存在造成皮試液濃度及注射劑量的嚴重誤差,影響臨床皮試結果判斷的準確性[1-5]。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從改進皮試液配制方法的角度進行探討,這些方法增加了配制的步驟和計算的復雜性,相應增加了臨床護士的工作量和出錯率。本研究擬改良注射器,研制出皮試液配制專用注射器,不僅可解決皮試液配制的精確度問題,同時也方便臨床護士操作,減少出錯率。
目前,臨床及教學中常用1mL一次性注射器參照《基礎護理學》操作步驟來配制皮試液。但由于注射器無效腔的存在,按照常規(guī)方法配制會導致皮試液濃度的準確度受到影響。注射器無效腔包括注射器乳頭的管腔、針栓、針梗管腔。有研究指出,1mL一次性注射器其無效腔內殘留液量為(0.07±0.01)mL[6]。這一數(shù)字對于0.1mL的總量來說精確度將受到很大影響。羅海燕等[1]的研究指出,使用針頭型號為4號半洪達牌注射器做青霉素皮試時,注射劑量達到58.3 U,使用海新牌注射器注射劑量達到75.5U。王愛紅等[7]分別用1mL玻璃卡介苗注射器、1mL一次性注射器、1mL一次性胰島素專用注射器,按照教科書配制青霉素皮試液濃度,并與精密制成的備測液(500 U/mL)做青霉素吸收度的比較,結果顯示,1mL玻璃卡介苗注射器與1mL一次性注射器配制的皮試液濃度明顯高于理論濃度,后者濃度高于理論值3倍以上。皮試液濃度遠遠高于標準濃度,將導致假陰性或假陽性,影響皮試反應結果的判斷。因此,注射器的無效腔成了導致皮試液濃度誤差的關鍵。目前的研究都是從改進皮試液配制方法的角度來探討,但這會導致皮試液的配制方法復雜化,如計算增多、步驟增多等。如李瑜等[2]的研究中提出的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準確配制青霉素皮試液的方法便增加了皮試液的配制步驟和計算量:測量并計算1mL注射器無效腔的容量、每次抽取藥液或生理鹽水時都要用傳統(tǒng)方法中的量減去無效腔容量來計算出應抽取的溶液量,這便增加了臨床護士的工作量,并且計算量的增多會使操作的出錯率增加。為了解決這些弊端,本研究擬研制出皮試液配制專用注射器,旨在消除注射器無效腔對皮試液配制精確性的影響,又方便臨床護士的工作。
2.1 注射器生產(chǎn)前 注射器配上配套的針頭,針頭可以選擇6號或7號,要統(tǒng)一規(guī)格及型號,以免無效腔容積的值隨配用針頭的型號和規(guī)格的改變而改變。計算并測量無效腔容積(包括注射器乳頭的管腔容積、配套針頭與注射器連接后針栓及針梗的容積)。
2.2 注射器生產(chǎn)時 生產(chǎn)配套的針頭,注射器的乳頭要求容積固定且數(shù)值精確。注射器連接乳頭一端的起始刻度不標記為0mL,而是將無效腔的容積包含在內,例如,若計算測量所得的無效腔容積為0.07mL,則注射器連接乳頭一端的起始刻度即標記為0.07 mL。其余刻度計算與標記方法同傳統(tǒng)注射器(即起始刻度0.07mL以上按順序依次為0.08,0.09…0.10…每小格之間的距離與傳統(tǒng)注射器相同),這樣,注射器上標記的刻度就是藥液的真實體積,消除了無效腔對皮試液配制精確性的影響。注射器空筒靠近活塞柄一端要比傳統(tǒng)注射器長相當于0.1mL刻度的距離。
每次將溶液搖勻前抽拉活塞,使無效腔內的藥液全部進入注射器空筒,使所有藥液充分混合均勻,以免搖勻時無效腔內殘存的藥液沒有進入空筒,而影響皮試液的濃度。使用時應注意,當注射器內的藥液低于0.2mL時,不能再給病人進行皮試,以免由于無效腔中藥液的殘留影響實際注入病人體內的藥液量。
皮試液配制專用注射器消除了無效腔對皮試液濃度的影響,提高了皮試液配制的精確度。在基本不改變常規(guī)皮試液配制方法的基礎上,沒有增加護士的工作量和計算的復雜性。改良的皮試液配制專用注射器沒有增加生產(chǎn)成本和工序。既精確又方便的皮試液配制專用注射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羅海燕,王冬梅.一次性1mL注射器死腔容量對劑量準確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7):39.
[2] 李瑜,李春,董釗揚,等.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準確配制青霉素皮試液的方法[J].護理研究,2012,26(1A):69.
[3] 喻立群,戴青云,蔡秋連,等.一種配制皮試液的新方法[J].當代護士,2009(6):53-54.
[4] 宋萍,張艷陽,壽軍,等.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液集中配制的實踐與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5):458-460.
[5] 張曉云.破傷風抗毒素皮試液配制方法的改進[J].護理學雜志,1999,14(1):5.
[6] 楊關惠.1mL注射器臨床應用的誤區(qū)[J].當代護士,2008(12):110.
[7] 王愛紅,關銀梅.3種注射器配制青霉素皮試液濃度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