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仁晸
在江西省檔案館內,精心收藏了中共江西省委在1949年南昌解放后所形成的最早一批文件案卷。為研究1949年南下干部到江西這一課題,我們在館內細讀這一頁頁凝聚著歲月印痕的珍貴原始文稿,仿佛重返歷史現場,又回到自己所感懷的那個年代。
案卷中有一份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寫于1949年6月26日向華中局并組織部的報告,主要敘述已到江西的東北9省南下干部的實際數目和各級需要干部的基本情況及其缺額。報告中說:“東北九省到江西的干部到本日止已全部到齊?!逼渲小袄细刹?124名,新干部3914名,共計6038名。老干部中省級43名,地級88名,縣級610名,區(qū)級1220名,區(qū)以下干部161名”。這份報告由楊尚奎于6月27日簽發(fā)。
還有一份寫于1949年7月31日,是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向華中局作的《關于分配干部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份報告內容更加充實,是在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對東北9省南下干部已經基本分配到位、各級黨政組織亦已基本建立的情況下作出的?!皥蟾妗狈譃?個方面:(1)東北9省到江西的干部情況;(2)選擇與提拔干部的標準;(3)關于干部配備的原則;(4)目前干部的分布情況;(5)目前各級黨政組織建立情況;(6)干部的需要與缺少情況;(7)在分配干部中的幾個主要缺點。
“報告”全文 5 頁,4000 多字,橫排復寫在薄薄的美濃紙上。紙品8開豎線印刷,右側邊線外署有豎排繁體宋楷“陸軍”字樣;左側邊線外下部還橫排 “(東京·真谷納)”5個小號宋楷字,應是出產商的字號。看來,它產自日本,是江西軍民抗戰(zhàn)時繳獲日寇的戰(zhàn)利品,算是廢物利用了。
輕輕地撫摩著黨組織早年的這份文件,首先是感覺到了它的溫度。這是時代的溫度,心靈的溫度,精神和思想的溫度。
讓時間回溯到1948年秋季,即全國解放戰(zhàn)爭進入第三年的時候。
那時,中國軍事、政治和經濟形勢發(fā)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的巨大變化,戰(zhàn)爭已經臨近最后決戰(zhàn)關頭。奪取全國政權的緊迫任務,要求黨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干部,并提高現有干部的理論水平。為此,中共中央九月會議提出,在戰(zhàn)爭第三年內,雖然大部分干部應當依靠老解放區(qū)供給,但同時必須注意從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城市工人和知識分子中去吸收。必須準備好3萬至4萬干部,以便能夠在戰(zhàn)爭第四年內隨軍前進,有秩序地接管新解放的廣大地區(qū)。遵照中央指示,當時的東北9省在干部(包括吸收城市工人和知識分子)中動員申請報名,組織審查批準,組成9個南下干部大隊(內分中隊、小隊),分別集中進行了相當時間的嚴格學習整訓,準備南下工作。在這期間,全國革命形勢迅猛發(fā)展,特別是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和渡江戰(zhàn)役相繼取得偉大勝利,人民解放軍分路南進,解放了南京,解放了包括江西在內的南方廣大區(qū)域。
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東北9省南下干部大隊風雨兼程,長途艱苦跋涉,陸續(xù)隨軍南下,全體人員先后到達江西。如前面頭一份報告所述,他們全部到齊江西的時間是1949年6月26日?!皥蟾妗睂|北9省南下江西的6038名干部人數列表如下:松江省:老干部160名,新干部432名,合計592名;吉林?。豪细刹?92名,新干部538名,合計830名;合江?。豪细刹?27名,新干部463名,合計590名;熱遼省:老干部338名,新干部251名,合計589名;嫩江省:老干部240名,新干部492名,合計732名;遼寧?。豪细刹?48名,新干部169名,合計317名;遼北?。豪细刹?91名,新干部380名,合計671名;安東?。豪细刹?99名,新干部193名,合計492名;龍江?。豪细刹?05名,新干部307名,合計412名;其他干部:老干部124名,新干部689名,合計813名。
對這批南下干部在江西的配備原則是:(1)“首先選擇人口多、產量富、交通要道和軍隊必經之地,并適當照顧工作先后之不同,有重點地配備較多較強的干部”;(2)“為了便于了解干部,照顧干部互相間的關系,使之對工作有利,因此原東北各省干部,在原則上不打亂,一般按一個大隊配備一個分區(qū),一個小隊配備一個縣。但為調整各分區(qū)干部數量上的懸殊及質量上的差異,以及補充省、市級各部門干部,采取抽多補少、抽強補弱的方法,作適當的調整?!?/p>
分配結果,除贛東北外,他們被分別派往南昌、九江、袁州、吉安、贛州、撫州等6個地委、專署、分區(qū)和省直屬市南昌及地直屬市九江、吉安、贛州、萍鄉(xiāng)。各分區(qū)所轄62個縣除少數縣份尚未配備外 (贛州之全南、龍南、定南等縣),其余各縣主要干部大體已配齊。省級機關從各大隊抽調干部予以配備。
從這批干部由分散到集結、由南下到分配后走上新的崗位,人們可以看到,在風云激蕩的時代,60多年前的一代革命人是怎樣奮不顧身地投入歷史洪流,而自覺地接受嚴峻考驗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人,青春激揚。雖然“報告”中對東北南下干部有所謂 “老干部”“新干部”的區(qū)別,但是“老干部”的稱謂指的也不主要是年齡,而是參加革命的資歷較長,其中有些還是北上而又南下的資深老革命家,他們當時年富力強,風華正茂。這是鮮活生動、生命飛揚的一代。南下干部懷抱理想、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勇于擔當,面對歷史賦予的新任務,以昂揚和開拓奮進的姿態(tài),迎難而上,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用火一般的熱情,積極奔赴新的人生坐標,扎根紅土地,建設新江西,從此將自己一生的奮斗和奉獻定格為紅色記憶,融入偉大的當代江西的歷史之中。南下干部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力量,正是我們當今時代最需要的。
青春是人生包括生命成長和精神成長的最美好的歲月。年輕的南下干部們意氣風發(fā),樂觀向上,但他們也食人間煙火、吃五谷雜糧,也要預防疾病,也會頭疼腦熱,需求醫(yī)吃藥,保障健康。這份“報告”在提到“干部的思想動態(tài)及其表現”時,既肯定主流,也指出了少數干部當時在分配工作中的種種疑慮,如怕這怕那,等等。“報告”對此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說“正進行加強我黨我軍過去的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tǒng)教育,堅決與這種不良思想展開有效的斗爭,以加強黨的紀律的嚴肅性”。“報告”還列舉了兩起案例在黨內通報,“以整飭黨紀,教育全體黨員”。這說明,年輕干部起初的成長,其中一些人也會有懵懂、迷茫、困惑,甚至還有磨難的痛苦、憂慮,情感起伏,跌宕沉浮,自在難免。由不夠成熟到逐步成熟,這個人生軌跡,正是善于學習、經受鍛煉、敢于去超越并戰(zhàn)勝自我的結果。我們從“報告”所述的“干部思想動態(tài)”中,看到了這些年輕干部在當年的歷史條件下,飽含理想與信念,艱辛而執(zhí)著地砥礪前行的身影。
最后,“報告”還以比較長的篇幅,虛心檢查了組織工作自身“在分配干部中的幾個主要缺點”,認真地作了自我批評,為“工作中的事務主義”和“粗枝大葉、簡單化的作風”引起的后果而沉痛不已。在那個年代,實行認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工作、學習和黨的組織生活中的常態(tài),這是十分令人追慕的。
東北9省南下江西的9支干部大隊,是1949年南下江西干部的主體。他們不僅人數最多,相對來說,領導骨干強,到達江西也較早,其分配全省的面積也最為廣泛。這個群體,從人數上說,當時是6038名,實際上其中還包括少數因工作急需、到達江西后即又奉命調離的干部?!皥蟾妗闭f,華中局指示從東北南下干部中調出1000人去廣東,故嫩江省干部大隊700多人當時也未分配工作。據時任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劉俊秀回憶,廣東、廣西兩省解放后,遵照中央指示,江西為這兩個省輸送干部近400人,其中省、地級干部38人,縣級干部137人,區(qū)級干部215人。此外,東北干部南下分配工作后,省委又派人至東北接來黨員女干部 (家屬)240名,并全部安排了工作。所以,東北9省南下江西的干部,全部到達江西后,人數仍然有出有進。
資料顯示:1949年隨軍南下江西工作的干部隊伍,就總體來說,還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是冀魯豫區(qū)南下江西干部大隊。1949年2月上旬,中共冀魯豫區(qū)黨委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決定抽調3960名干部、1330名勤雜與通訊人員,共5290人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五兵團南下支隊,轄8個大隊、30多個中隊,4月6日到達合肥,負責去接管江西省贛東北地區(qū),并在合肥組建贛東北區(qū)黨委。5月5日,贛東北區(qū)黨委在景德鎮(zhèn)召開干部會議,部署接管各地、市、縣的工作。贛東北區(qū)黨委隸屬華東局領導(5月7日,華東局決定,贛東北區(qū)黨委委托南京市委代管)。5月下旬,華東局又派黃先率原華東野戰(zhàn)軍先遣隊南下先遣第九支隊420余人來到贛東北,組建贛東北行署。贛東北地區(qū)解放后,第五兵團組建了贛東北軍區(qū)。區(qū)黨委、行署、軍區(qū)機關設上饒,下轄上饒、貴溪、浮梁、鄱陽4個地委和景德鎮(zhèn)市委,以及22個縣。5月12日前后,南下大隊的干部被分配至上述地、市、縣工作,開展城市接管,建立人民政權,發(fā)動群眾剿匪反霸,大力支援前線。1949年8月,中央決定,贛東北區(qū)黨委隨同第二野戰(zhàn)軍第五兵團西進,解放和接管貴州。因此,為保持江西全省行政區(qū)域的完整和便于領導.華東局決定將贛東北地區(qū)劃歸華中局江西省委建制。8月13日,江西省委在上饒與贛東北區(qū)黨委、行署、軍區(qū)辦理交接手續(xù),組建新的上饒地委、專署及所屬縣的黨政組織。9月10日,交接工作順利結束。27日,由原冀魯豫區(qū)南下的3900多名干部、1300多名通訊、勤雜人員和原江西贛東工委地下黨抽調的一批干部以及在江西新吸收2600多名青年干部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五兵團西進支隊”,與二野軍政大學五分校和第十六軍、第十七軍、第十八軍3個軍的隨營學校、贛東北軍區(qū)文工團等,分批從上饒地區(qū)出發(fā),隨軍西進,成為解放貴州地區(qū)的骨干力量。
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工作團。1949年2月,東北野戰(zhàn)軍(即后來的第四野戰(zhàn)軍)遵照中央指示,以南下工作團名義,在平津各大學和部分中學的學生中招收團員9200名 (包括少數社會知識青年)。其中大學生共3500余人(內有黨員115人,團員472人)。經過幾個月的嚴格訓練,于7月下旬起至8月上旬,南工團總團直屬隊和3個分團先后隨軍南下。其中到江西的1200余人,內162人分配到中南軍政大學江西分校,400多人分配到省軍區(qū)和各地軍分區(qū),700多人分配到地方。這批干部中有800人左右為第三分團學員,其余為第一、第二分團學員。
三是中原大學南下的干部。河南中原大學由中原局和中原軍區(qū)創(chuàng)辦,1948年8月1日在河南寶豐正式成立。創(chuàng)辦中原大學的目的在于為軍、地培養(yǎng)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急需的大批干部,以適應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的需要。中原大學創(chuàng)辦時,學校將近400名學員分別編為4個學習大隊及1個研究班。1948年12月,學校遷至開封,繼續(xù)大量招生,學習大隊達到41個,在校學生規(guī)模最高時達4000余人。1949年8月,在把以前41個隊的學員分配到中南各地各條戰(zhàn)線以后,根據中原局的決定,學校隨中原人民政府南遷武漢,隨即在武漢招收新生約2000人,編為19個學習大隊,分別隸屬4個分部領導。武漢入校的學員,1949年8月16日開學,于12月底全部政治學習結束,部分學員被分配到中南地區(qū)6省2市,部分留校轉入業(yè)務學習。(后來,1953年政務院決定,撤銷中原大學,成立中南財經學院。1985年9月,學校更名為中南財經大學。)中原大學1949年分配南下江西工作的干部達1000余人。
四是中央機關和其他方面組織的南下江西工作的干部隊伍。例如,方志純擔任中央社會部二室主任、中央衛(wèi)戍司令部參謀長期間,中央機關根據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為了適應解放軍“打過長江去”以后開展南方工作的需要,組織了若干個南下工作團。其中,派往江西的南下工作團,主要來自中央社會部、中央辦公廳、中央警衛(wèi)團等單位的六七十名干部戰(zhàn)士,由方志純率領。因為中央社會部和中央衛(wèi)戍司令部當時面臨的任務非常復雜,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請求中央暫不下達方志純南下的命令。華中局成立后,為有利于江西開展工作,電請中央速令方志純率團南下。經中央批準,1949年6月,方志純帶領這支隊伍即從北京乘火車出發(fā),經南京、上海、杭州到達梁家渡,后由省政府派車接至南昌。又如,前述的黃先率領的華東野戰(zhàn)軍南下先遣第九支隊于1949年5月到達贛東北參加接管工作,黃先任中共贛東北區(qū)黨委第二副書記、行署主任。以后他長期在江西工作,擔任過省委常委、省委候補書記、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等職。再如,1949年時任中共晉中區(qū)委常委,晉中行署主任、黨組書記的牛蔭冠,當年6月南下江西時也率領了一批干部進入江西工作。牛蔭冠后任南昌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軍管會接管部部長、省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省財政廳廳長、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等職。
以上幾個主要方面的南下群體,先后于1949年4月下旬,5、6月間或稍后匯聚江西,組成一支1.3萬多人的規(guī)模宏大的隊伍,成為城市接管和社會改造、推進經濟恢復與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與解放軍留守部隊人員一起,同當時的江西地下黨及游擊區(qū)干部、老蘇區(qū)干部,各民主黨派愛國人士,江西“八一”革命大學、各地干校和培訓班培養(yǎng)訓練的干部,各級組織吸收的干部,隨后不斷從外地轉入江西工作的干部,以及團結改造舊機關留用人員,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篳路藍縷,艱苦卓絕,迅速地打開了江西工作的局面。盡管有一部分干部不久又調離了江西,但他們都以心血和汗水書寫了當代江西歷史的新開篇。
早在1949年3月,中共中央就在考慮江西解放后的人民政權建設問題。中央在研究主政江西的人選時,毛澤東將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時年42歲的陳正人。毛澤東說:“派陳正人去江西,主持家鄉(xiāng)的工作,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标愓耸墙魉齑ㄈ?,1927年萬安暴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井岡山斗爭時期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副書記,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爾后又任過中共江西省委代理書記、書記。1937年夏到延安,先后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共陜甘寧邊區(qū)中央局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箲?zhàn)勝利后赴東北,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后為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政治部主任,1946年起任中共吉林省委書記兼軍區(qū)政治委員。
確定陳正人南下江西時,配備給他的搭檔邵式平、陳奇涵等,都是身經百戰(zhàn)、久經考驗、資歷豐富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邵式平是江西弋陽人,五四時期北師大的學生領袖,曾與方志敏、黃道一起領導和發(fā)動了1927年著名的弋橫暴動,創(chuàng)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后任閩浙贛工農民主政府主席、軍區(qū)司令員、紅十軍政委、前委書記?!吧嫌兄烀掠蟹缴邸?,從當年流傳在贛東北根據地的這一民諺,可見他在蘇區(qū)人民心中的地位。陳奇涵是江西興國人,南昌起義的參加者,起義后一直在興國、贛南地區(qū)從事革命斗爭,任過中共贛南特委軍事部長、贛西南蘇維埃政府軍委會參謀長,后任紅三軍、紅一軍團參謀長,參與指揮反“圍剿”的一些重要戰(zhàn)斗。紅軍北上后,陳正人、邵式平、陳奇涵等雖然遠離江西,轉戰(zhàn)南北,可他們的名字和影響卻久久地留在江西這塊故土上,這也就為他們南下回贛主政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由毛澤東親自提名,中央決定任命陳正人為中共江西省委書記,邵式平為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陳奇涵為江西軍區(qū)司令員,并由他們籌建江西省領導班子。
陳正人當時正在吉林省工作,接到毛澤東急電后立即趕赴北京,先被安排住進北京飯店,后又住到香山中共中央臨時駐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先后分別與陳正人面談了兩天兩夜,就江西解放后的人事安排、工作部署等項作了詳細指示。隨后,陳正人立即趕赴南京,與東北9省南下江西干部大隊會合,轉赴九江。
邵式平時任東北經濟委員會副主席、東北局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和東北行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委員等職。1949年2月,他奉命從東北到達北京,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工作團總團副團長。5月20日,邵式平一行14人乘火車離京南下,25日抵南京,與先期到達南京的陳正人、陳奇涵、范式人、劉俊秀等人匯合后,率部一同南下江西。
范式人是福建壽寧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創(chuàng)建閩東工農紅軍、閩東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曾任閩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閩東特區(qū)區(qū)委書記,中共福建省委常委、軍事部長、組織部長。1940年赴延安入中央黨校,出席中共七大。抗戰(zhàn)勝利后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黑龍江省政府主席。1949年南下江西工作至1952年11月,后調到中央機關工作。
楊尚奎時任吉林省委秘書長、省委常委,南下時任吉林省南下干部大隊大隊長兼政委,率部隨軍南下。他是江西興國人,1928年參加赤衛(wèi)隊,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贛南省委委員、省委宣傳部部長。主力紅軍長征后,奉命留守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贛粵邊特委書記,與項英、陳毅會合,堅持三年游擊戰(zhàn)爭。1941年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任中央黨校四部副主任,中共七大代表。1945年奔赴東北,曾任吉林分省委副書記、吉南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委、吉林省委常委,先后兼組織部部長、省委秘書長,協(xié)助陳正人工作。1949年4月,楊尚奎告別戰(zhàn)斗了5個年頭的白山黑水,踏上了南下回贛的新的革命征程。
南下回贛的方志純是江西弋陽人,他早年追隨方志敏投身革命,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創(chuàng)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后赴延安被派往蘇聯(lián)學習,回國途經新疆被反動軍閥盛世才關進監(jiān)獄,在獄中與反動派作了堅決的斗爭,后經組織營救回到延安,一直擔任保衛(wèi)黨中央的重要使命。1949年6月,他在回贛前去北京西山向毛澤東告別。談到新組建的江西領導班子時,毛澤東說:“現在又是五湖四海,要善于團結各個方面、各個山頭的同志一道工作?!彼蠓街炯?“多做團結的工作”。方志純率中央機關南下江西工作團途經上海時,陳毅又會見了他們。在上海,陳毅批準將時任三野后勤部黨委委員兼后勤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黃知真調江西工作 (黃知真系黃道之子,1931年11歲時即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共青團,1935年轉為中共黨員,是革命隊伍中著名的“紅小鬼”)。
在吉林省南下干部大隊中,還有劉俊秀、白棟材等。
劉俊秀是江西永新人,長工出身,1926年投身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4年任紅六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參加長征。1936年奉命率游擊隊渡過黃河西征,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持斗爭,最后他收集離散的紅軍戰(zhàn)士,歷時3個月,穿過青甘蒙寧陜5個省區(qū),行程1.2萬里,經受難以想象的生死考驗,終于回到黨的懷抱。后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并任中共七大代表。1949年2月,時任吉林省委委員、延邊地委書記兼警二旅政治委員的劉俊秀,被通知趕至吉林市,待命南下。在集中學習整訓期間,他陪同來吉林考察接管城市經驗的賀龍前往撫順、鞍山、旅順、大連,兩人在天津分手,這時,陳正人已到天津。陳正人對劉俊秀說,中央已經決定,要我們回江西工作,并要你帶一支精干的先遣隊打前站,先去做好準備,干部大隊隨后即到。隨著解放戰(zhàn)爭向南方節(jié)節(jié)勝利推進,劉俊秀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
白棟材是陜西清澗人,1927年10月參加革命、加人共青團,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陜甘寧邊區(qū)黨委黨務委員會副書記、陜甘寧邊區(qū)三邊地委書記、中共西北黨校副校長、中央黨校五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部長等職。這位陜北老紅軍,在參加吉林省南下干部大隊來江西工作時,正值33歲。
經過了調整以后,左小龍的確感覺車子比原來好開很多。他于是開車前往雕塑園找大帥。這一路要穿過整個熟悉的地方,可以開小差,因為開錯路也沒有關系,他對這個地方太熟悉了。穿過了死氣沉沉的人群,他來到了雕塑園。
陳正人等人南下的行程,備受中央軍委、華中局和解放軍前線指揮員的重視與關注:
軍委1949年5月17日致林彪、蕭克并告中原局電:“陳正人等仍以經武漢去江西為適宜?!?/p>
華中局1949年5月19日致洪學智、賴傳珠電:“陳正人同志率赴南昌、九江干部已到徐州。陳本人已到開封,明日由汴經津浦路到南京趕赴九江?!?/p>
劉伯承、張際春、李達1949年5月23日致陳賡等并軍委及林彪、鄧子恢電:“陳正人刻到寧,近日可航駛九江轉南昌?!?/p>
洪學智、賴傳珠1949年5月27日致林彪、蕭克電:“陳、邵率干部百余人,刻已抵潯,后一船明晨可到?!?/p>
洪學智、賴傳珠1949年5月28日致林彪、蕭克、趙爾陸、譚政、陶鑄電:”陳正人同志率九江、南昌兩地干部已到(九江)。”
“到達九江后,得悉南潯鐵路的涂家埠大橋被炸。陳正人、陳奇涵、邵式平便共乘一輛小吉普車,由1938年在延安時就跟隨陳正人的警衛(wèi)員兼司機溫奇珍駕駛,趕到涂家埠,與四野十五兵團部隊會合,并臨時搭建一座木質結構的浮橋,讓汽車輜重通過。陳正人等三人先坐渡船過江,等吉普車過江后,即登車連忙趕赴南昌?!?/p>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四兵團司令員陳賡所部,于1949年5月22日勝利解放南昌。次日,人民解放軍舉行隆重入城儀式。二野四兵團政治部副主任胡榮貴和第十三軍政委劉有光率800多名干部進駐南昌市,成立了中共南昌市工作委員會,劉有光任書記,雷起云任副書記,開展城市臨時接管工作。陳正人到達南昌后即與陳賡會面。隨后,雙方正式交接工作。
根據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6月6日,南昌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陳正人、陳奇涵、邵式平、鄧華、賴傳珠、楊尚奎、黃霖、鄧飛、陳泊、李凡夫、牛蔭冠等11人為委員,陳正人為主任,陳奇涵、邵式平為副主任。6月9日,成立南昌警備司令部,陳奇涵兼司令,陳正人兼政委。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邵式平為主席,范式人、方志純?yōu)楦敝飨?月19日,中共江西省委宣告成立,陳正人為書記,范式人、楊尚奎為副書記。6月25日,江西軍區(qū)宣告成立,陳奇涵為司令員,楊國夫為副司令員。全省黨政軍機關的成立,揭開了江西歷史的新篇章。
1984年12月6日至1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江西考察了7天。11日,他在會見江西省直機關負責同志的講話中,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的歷史情況,談到江西干部隊伍的三代人。
他說,第一代人,是老紅軍和抗戰(zhàn)初期的一些干部?!斑@一代人,他們的功勞很大?!?/p>
第二代人是南下干部。他說:“這一代人在江西搞了35年,功勞也是很大的。沒有他們的努力奮斗,怎么能夠有今天的江西!”
胡耀邦尊重歷史,尊重事實,他站在歷史的高度,實事求是地還原了一個歷史的真實。
他不僅寄情、勖勉于第一、第二代人,還寄期望與希冀于第三代人。他說三代人就是“三個梯隊”,寄語“一梯隊長壽清靜,二梯隊扶持后俊,三梯隊拼博上陣”。
這里借胡耀邦的話,為本文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