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力
摘要: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尤其是京劇,講究“唱”、“念”、“做”、“打”兼?zhèn)?;“文”、“武”、“昆”、“亂”不擋。本文主要談談京劇的音樂,重點談談用腔與創(chuàng)腔。
關鍵詞:戲劇;京?。凰囆g;唱腔
[中圖分類號]: J8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尤其是京劇,講究“唱”、“念”、“做”、“打”兼?zhèn)?;“文”、“武”、“昆”、“亂”不擋。演員必須經過全面的學習,豐富自己,因為越是全面的演員越能把戲演得生動、感人,引起觀眾的共鳴,滿足觀眾的要求,達到良好的戲劇效果。京劇音樂可分為兩部分,主要是對唱腔藝術(聲樂)的欣賞,其次是對伴奏樂的欣賞。京劇的音樂,當然主要是京劇聲腔藝術,也就是京劇的唱。還有就是欣賞京劇的音樂伴奏樂。京劇的伴奏樂器,較簡單。但卻可以演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使人感到是一種特別的音樂享受。進入京劇音樂的世界,需要一個過程,一旦進了這個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京劇音樂的世界里,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待人去欣賞。
京劇里不論文戲、武戲大都要有唱,盡管戲中有的以“唱”為重點,有的以“念”或“做”或“打”為主體,但一般也都不缺少“唱”,還要通過“唱”來表達人物心情,故事情節(jié)。過去,以至現(xiàn)在,很多人管看京劇叫聽戲,也就是這個道理。以前,不少愛好京劇的人專門買一張距離舞臺很近的票,不論偏正,只要得“聽”,不管得“看”與否。因為他們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聽”,為了去欣賞“唱”。這些觀眾往往是坐下來以后,閉上眼睛,不看舞臺上的一切,專門用手拍著“板”,用耳朵來欣賞“唱工”。現(xiàn)在時代變了,觀眾也理解了戲曲是宣傳教育的有力工具,觀眾也不單純是為娛樂而娛樂,要求全面地欣賞藝術,不僅要“聽”,也還要“看”。不過從前存在過的那種專門“聽戲”的現(xiàn)象,也正說明了“唱”在京劇中所占的地位。京劇的唱腔藝術是獨特的,豐富多彩的。特別像“四朗探母”“二進宮”等等,經過千錘百煉的傳統(tǒng)戲,可以說是“京劇音樂美”的代表作品。京劇的唱腔,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和花臉的唱腔,其用嗓、聲調及音色各不相同。甚至每種流派的唱法,都各有不同。因此,京劇的演唱是十分豐富多彩的。比如,旦角中的四大名旦的唱腔,就各有特色。如梅派,唱出來是雍容大方,樸實動聽。比如梅派的貴妃醉酒,就有這種感覺。程派,特別是其悲劇的演唱,悲涼凄婉,委婉感人。再如老生戲,譚富英的唱腔,如行云流水,酣暢淋漓。馬連良的唱腔則風流瀟灑,俏皮活潑。奚嘯伯長于演唱如泣如訴的“白帝城”“哭靈牌等,凄楚感人。我以為,只有了解京劇的聲腔藝術,才能進入京劇音樂的殿堂,享受到京劇音樂的美妙。
京劇有文戲,既唱功戲、以演唱為主;有做功戲,以做派、表演為主;還有武戲,以武打表演為主。京劇是門類繁多的表演藝術。但我以為京劇的音樂,是京劇的精髓,離開了京劇的音樂,包括演唱和伴奏,京劇就失去了靈魂,而談不到京劇之美了。因此,我以為京劇美妙,而妙在京劇音樂之美。了解京劇在于了解京劇的音樂,享受京劇在于懂得京劇的音樂之美,繁榮京劇在于珍視和發(fā)展京劇的音樂之美。
說到京劇的“唱”,為什么那么受人重視,引人入勝呢?它的腔調的繁復優(yōu)美變化多端,是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好的唱腔能把人物的情感變化表達得淋漓盡致。京劇里豐富優(yōu)美的唱腔是多少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演員,通過演出實踐,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今天又很多演員在唱腔的研究創(chuàng)造上孜孜不倦,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這是極為可喜,也是值得鼓勵的好事。
談到唱腔的創(chuàng)作,那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之所以這樣提出,并不是“潑冷水”,叫人“知難而退”,而是企圖說明創(chuàng)作唱腔必須認真下功夫,深入實際,結合劇情,抓緊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孤立地去“想”腔。近幾年來在我所看到的戲里,有不少創(chuàng)作的新腔。這些新腔,有的聽起來叫人覺得很舒服,而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是也有的叫人聽著不入耳,給人別扭、甚至混亂的感覺。那原因并不在于腔調的“花”不“花”,而主要在于是否結合了劇情和人物的感情,“路”走對了,即使一個樸素的腔運用出來,也會給人以明快的感覺;否則,盡管演員累得滿頭大汗,要了很多花腔,然而效果不好,不但不能給人留下“繞梁三日”的印象,反而會使人感到煩瑣和零亂。
京劇的伴奏樂器,主要是京胡,俗稱京胡。這是一種竹制弦樂器。京胡雖然不大,但京胡音量很大,就是在和交響樂合奏時,它的聲音也清晰可辨。京胡在伴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京劇的唱腔,只有在以京胡為主的樂隊的伴奏下,才能顯現(xiàn)出京劇的韻味。特別是京劇的旋律,只有演唱和伴奏合為一體的時候,才能充分表現(xiàn)出京劇的特有韻味。在京劇一句唱詞與一句唱詞間有長有短不同的“過門”,也就是唱詞間的間奏,對京劇音樂的整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過門”常使演唱更加精彩。
創(chuàng)作唱腔,必須根據表演者個人的具體條件進行考慮。比如同是一出《玉堂春》,梅、程、尚三位就各有不同的唱法,不同的強調。老前輩有老前輩的唱法,后起的青年又有他們的唱法,這不能簡單地說誰對誰不對,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嗓音條件、體形和表演特點,對與不對的標準仍在于是否真正結合劇情和人物感情。結合了,不論哪種唱法,哪種強調都對,都會被觀眾認可,流傳后世;否則就不會被觀眾承認,遭到淘汰,這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