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一種自發(fā)、自愿的活動。游戲精神則蘊含在這具體游戲活動中,它的實質就是自由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精神、探索的精神等多種精神的結合,將其融通于語文教學中,可以彰顯出語文人文精神、文化浸潤的本真意蘊,也是對這種本真意蘊的理性回歸。
高品質的語文教育,一定是跳躍著生命活力和個性靈性的生命在場教育,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善于將自己對學科的真知灼見、對生活的感悟體驗,巧妙的編織在學生生活的網絡中,從而實現(xiàn)智慧的喚醒。
一.游戲精神的教學原理
為學而教:為學而教,直面的是學生的學習。學習是人類的天性,沒有學習,人類就沒有燦爛的過去、豐富的現(xiàn)在和充滿希望的未來。沒有教的學,只能是原始本能驅動下的自生自長,學需要在教的引導下從自發(fā)走向自主與自覺。基于學情,為了學習而產生的教學互動,就是著眼于學生現(xiàn)在和未來的發(fā)展,就是為了學生的成長而教。
情知相生:情感如春風,是太陽,好比土壤,知識是種子在春風的吹拂下、陽光的照耀下,在肥沃的土壤里萌發(fā)、生長。在游戲中,這種“情”才更容易培植。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摯愛之情。
活動致知:游戲的規(guī)則之一就是平等參與,合作互動,這就要求學生動起來,做些事情。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妨把學生帶出課堂,去感受大自然的真諦。沒有自歷其境的活動,沒有自致新知的體驗,這樣的學習容易導致速生速滅,是一種類似“快餐式”的學習,不能帶給知識者真正有益的知識營養(yǎng)和精神滋養(yǎng)。
二.游戲精神與教學的契合
教學的本質核心是學生的學?!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要實現(xiàn)這個教育目標,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以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借此激發(fā)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這一理念與游戲精神是遙相呼應的。
1.在對話浸潤中共享語文精神
語文教學,實質上也是對話的過程。而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的過程。作為游戲者的學生醉心于游戲,自我意識漸漸消逝,游戲者不再感到與課堂之間存在任何差距,他們作為參與者與課堂悄然融合。在感知與思考過程中,游戲者個人意識的滲透使得這種體驗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對學生來說,要想成為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就應該親自體驗,對于一個問題不能盲目接受別人的意見,更要在實踐體驗活動中,在與別人的交流互動中進行感知、反思,領悟隱含的思想、道理,真正理解知識,同時在體察領悟內化的過程中勇于探索、敢于質疑,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2.在動態(tài)的創(chuàng)生中與精彩相遇
游戲的程序乍一看是重復往返,可運行起來絕不會單調重復。不同的玩家自不必說,即使是同一個玩家,在相同的時段或環(huán)節(jié)進入游戲,也會因為環(huán)境、狀態(tài)、操作等多種因素,造成過程和結果的大不相同。游戲進行中不斷更新的動態(tài)結構,使游戲活動的過程充滿無限的可能性,會對玩家產生很強的誘惑力。在動態(tài)創(chuàng)生中感受未曾預約的精彩,應該是游戲精神的重要內核。
3.在收獲的體驗中與成功相牽
任何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課堂上收獲成功,是游戲精神的又一要素。
在教學過程中,踐行游戲精神,從諸多層面都能實實在在地看見學生成長的足跡,聽見學生“拔節(jié)的聲音”。
語文教育的終極走向是人的教育,而游戲精神則是實施人的教育的關鍵。在教學中,游戲不能僅僅充當課堂的調味品,而應當以一種對自由、對話、創(chuàng)造精神不懈追求的姿態(tài)融入課堂教學肌理。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本真意蘊并得到理性的回歸。
張春旺,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贛榆。責任編校:高述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