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平
朋友聊天時問我:“三國里的謀略,你最喜歡哪個?”我特別喜歡的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京劇有出戲叫《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說的就是這段故事。這里有一個很棒的領導策略。
制嚴語寬
其實諸葛亮跟馬謖的關系很不一般:馬謖的親哥哥馬良是諸葛亮的老鄉(xiāng)兼同學,后來馬良在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時候,戰(zhàn)死在亂軍中,死得很慘。作為馬良的至交,諸葛亮從工作到生活對馬謖都格外照顧,兩個人感情很親密,而且馬謖也很有才華,據(jù)《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擒孟獲、定南中的策略就是馬謖給出的。就是這樣一個既有感情又有才華的學生,真的要殺,當然是很心疼的。
在馬謖的哀求下,諸葛亮眼淚下來了,他對馬謖說:“幼常(馬謖之字),我們感情這么好,我真的不忍心殺你呀!可是軍令狀在此,不是我要殺你,是制度要殺你,我沒辦法呀!你的身后事,就不用擔心了。你家人我來照顧,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就放心吧!”說完淚流滿面把馬謖給殺了。
“揮淚斬馬謖”很絕,絕就絕在“揮淚”兩個字上。諸葛亮殺完馬謖之后收到了兩個效果:一方面,全軍肅然,大家明白了不能辦錯事,制度無情??!另一方面,大家都說:“丞相真是好人哪,真關心下屬!”殺了一個人,還能讓別人念他的好,這就叫“掉眼淚殺人”。
是真的舍不得殺嗎?其實不是。赤壁之戰(zhàn),華容道關羽攔曹操,關羽也立下了軍令狀,但是他放走了曹操,結(jié)果呢?關羽不是照樣沒事,別說殺,連打都沒打,也就是訓斥了幾句而已。由此可見軍令狀不是理由,是諸葛亮真想殺。既然真想殺,還哭什么?這就是奧妙。一定要哭!殺是真心,哭也是真心。
越下狠手的時候就越要掉眼淚,這叫做“用溫柔的手段做冷酷的事情”。這樣做既強化了制度的權威,教育了眾人,也樹立了自己的形象,籠絡了人心。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
先嚴后寬
人性有一個基本的特征:由壞入好易,由好入壞難。比如窮人變富了比較容易承受,富人變窮了卻很難承受。管理也是一樣,一開始嚴厲些,以后慢慢變得寬厚了,這就好比山窮人富。人人會稱贊領導的仁德;相反,如果一開始寬厚,以后越來越嚴厲,就好比由富入窮,必然會導致人人怨恨。
其實,人人都習慣于先嚴后寬。做領導要吃準這火候,如果一開始繃著臉,臉色還可以逐漸緩和;如果一開始勾肩搭背、稱兄道弟,那么以后制度就沒法執(zhí)行了,行為空間也會特別小。所以,剛開始的時候要求要嚴格,措施要嚴厲,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適當有所緩和,個別條款可以有所放寬。
這個策略就叫做“先嚴后寬”。
近嚴遠寬
“近嚴遠寬”指的是在日常管理中對身邊的人要嚴格,對隔層乃至更遠的基層下屬則保持寬厚。身邊的人是直接受指揮的,和他們的交往主要是工作關系,往往要親自進行直接的考核與獎勵;隔層的人是沒有直接工作關系的,不需要親自進行考核和獎勵。在這種情況下,對身邊的人當然要全面細致地提出要求,而且要求要具體,賞罰要分明;而對隔層的人,只要提出原則上的要求就可以了,給他們的直接上級留出行動空間。
另外,身邊的人日常和私人接觸都很多,容易確立的是感情,不容易確立的是權威;而隔層的人日常和私人接觸都很少,容易確立的是權威,不容易確立的是感情。為了保持平衡,防止偏于一端,也需要采取近嚴遠寬的策略。
上嚴下寬
對上等才智、責任重、位置高、有發(fā)展前途的下屬要求嚴,對其他的下屬要求寬。為什么呢?上等才智的人最有前途,最容易被塑造成棟梁,對他們的一分教導會產(chǎn)生十分收獲,而且他們本身往往已經(jīng)身擔要職,屬于中流砥柱,容不得半點差池,另外他們能力強、水平高,要求嚴格了也能理解,而且還會感激領導的栽培,所以對他們的要求一定要嚴格、具體、明確。
而對一般的下屬,特別是那些沒有什么發(fā)展前途、無足輕重的下屬,則沒有必要投入過多的關注。要求多了,他們不但做不到反而不理解,容易鬧出很多亂子。這就和打理花園的時候,專門給小樹剪枝而不必管旁邊的小草是同一個道理。
(摘自《威海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