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奈
20世紀90年代末,《時代》周刊編輯委員會就誰應該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人物出現在2000年1月的雜志封面上展開了辯論。編輯們將候選者的范圍縮小到幾個人:丘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甘地和愛因斯坦。最后,他們選擇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以其超凡的創(chuàng)造力為整個時代帶來了巨大影響,但與其他候選者不同,他不是一個領導者。用《時代》周刊前編輯沃爾特·艾薩克森的話說,愛因斯坦是個地標級的人物,但不是燈塔。他對跟隨者毫不在意,他本人培養(yǎng)出來的研究生也寥寥無幾。他并不是個隱士,他喜歡當名人,但他拒絕出任以色列總統(tǒng),也不愿擔任布蘭迪斯大學校長,因為他自認沒有當領導者的興趣和能力。他畢生都在挑戰(zhàn)權威,走自己的路,覺得要是自己成了權威,那才是一件諷刺的事。
當然,就突破性科學成就引導其他人后續(xù)跟進而言,愛因斯坦也是領導者,不過就像賽跑中的領先者一樣,他對后面的跟隨者并不在意。他是思想領袖,就像貝多芬是音樂領袖一樣。他們寫作論文,譜下樂章,改變了科學和音樂的面貌,這種引領作用與人類團體的領導大不相同。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愛因斯坦和林肯。愛因斯坦在“二戰(zhàn)”后推進裁軍和世界政府的努力本意很好,但基本無效,也沒贏得什么跟隨者。加里·威爾斯指出,林肯“隨時了解美國公民的各種動機以及各種不同訴求之間的對立制衡”。林肯是一位大師,既能了解全國政治大趨勢,又能使包含各派力量的內閣團結一致,形成由競爭對手組成的治理團隊,創(chuàng)造最佳業(yè)績。領導者應當了解群眾:“這是領導者要花大量時間來做的工作,也說明了為什么思想家和藝術家(盡管能向他人施加影響)很難成為他人的領袖?!贝送猓茖W家不能根據受眾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的觀點,但“林肯在廢奴問題上卻能以圓滑策略行事,一小步一小步地解決問題”。
我對領導者的定義是幫助團體創(chuàng)建并實現共同目標的人。共同目標非常重要。在13世紀的傳說中,花衣魔笛手報復哈梅林鎮(zhèn)上的人,吹著笛子把全鎮(zhèn)的小孩都帶走了。但在這個故事中魔笛手沒有建立并實現團體的共同目標,算不上是真正的孩子王。數百萬人都密切關注電視上富豪小姐希爾頓的種種怪異行為,有人甚至購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產品,但她只是個名人,這種自我炒作算不上領導。
領導者不見得是一個人,目標可能來自整個團體,領導力量就是要指引并動員他人實現團體的目標。有些領導者擁有某個職務上的正式權威,比如總統(tǒng)或主席;有些領導者沒有正式權威,比如羅莎·帕克斯。在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中,尼赫魯以國大黨首領的權威身份開展領導工作,但甘地的領導基本沒有正式權威。有時,掌握正式權威職務的人又不是團體中的真正領袖:英國王室的權力小于首相;許多委員會的主席盡管主持會議,但并不能真的決定團體變革。我剛接受任命到政府部門工作時就發(fā)現,手下許多公務員都以自己的方式行事,然后再把既成事實匯報給我。擁有正式的領導職務就像擁有漁業(yè)許可一樣,并不意味著肯定能捕到魚。
領導問題不僅涉及領導者是誰,更涉及做什么的問題。領導者在人類團體中發(fā)揮的作用就是明確意義和目標,鞏固團體認同,加強凝聚力,維持秩序,并動員團體協同工作。理查德·哈克曼對工作團隊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后發(fā)現,領導者的作用就是制定強制性的發(fā)展方向,對團隊的結構進行微調,并提供資源支持和專家式的指導。
領導者的參與能否提高團體在定義和實現目標方面的效率,這是對領導者業(yè)績表現的考驗?,F代軍隊要在所有各級指揮層次上灌輸領導理念。交響樂團不僅有指揮,還要有第一小提琴手兼助理指揮。有些室內交響樂團沒有指揮,有些爵士樂隊擔負領導職務的人不斷輪換。在企業(yè)中,惠普公司早期階段那種真正平等的領導方式相對少見,不過共享式領導的情況卻比較多,比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和史蒂夫·鮑爾默就是左膀右臂式的分工合作關系。共享領導模式通常會在公司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變化:“隨著工作任務的變化,誰來承擔領導責任也會改變?!币环矫妫F體中領導者和跟隨者的角色經?;Q;另一方面,在大型團體和組織中,大多數人會發(fā)揮中層領導作用,既是領導者也是跟隨者,既是主體也是客體。這種跟隨者角色既能幫助上級更好地開展領導工作,又能使自身發(fā)揮領導作用去指導下級。團體中的領導工作會廣泛分布,不同情況下會出現不同的領導。有些激進組織(比如環(huán)境保護組織“地球優(yōu)先”)甚至以“沒有領導”為驕傲,不過他們實際上是犯了將領導等同于正式權威的錯誤。
(摘自《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