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新榮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初中生寫作的教學建議是這樣闡述的:“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當前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較低,筆者談一下農村初中生的寫作現狀及相應的對策。
一、當前農村初中學生寫作現狀及原因
(一)寫作現狀
大多數學生說到作文如“談虎色變”,害怕寫作文,逃避寫作文,提筆就抓耳撓腮,筆桿似有千斤重,搜腸刮肚半天寫不出一個字來。每次一聽到老師說這節(jié)我們上作文課,學生就會異口同聲地說:“又寫作文呀!”臉色馬上就變了。而所交上來的作文,要么是應付了事,要么平淡無奇,要么詞不達意,要么字數不夠。教師每次批改作文也都是索然無味,想找出作文中的一點亮點鼓勵一下學生都很困難,逐漸地批改作文也就成了公式化了。這樣一來,學生怕寫作文,老師怕改作文,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二)原因分析
1.家庭對學生的教育不重視?,F在很多農村家庭根本就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認為沒有文化一樣能夠生存,上學要花很多錢,什么時候能掙回來。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孩子能學什么樣就什么樣,家長根本就不過問。這樣,就有一些孩子常用的漢字不認識多少,更不用提寫了,可以想象連字都不會寫太多的孩子怎么能寫出一篇滿意的作文。
2.讀書量過少。朱熹有詩“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對作文而言,閱讀就是“源”。沒有“源”怎么可能有“清如許”的“渠”呢?閱讀不但使學生產生寫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閱讀積累還會在內容、構思和語言方面對寫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我們的農村學生呢,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廣大的中學生課外閱讀時間不足,特別是農村學生更談不上有多少閱讀時間和數量。
3.農村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在農村中學,教師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都依賴于教師的指導。然而部分農村中學語文教師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來寫作,無視學生作文思維發(fā)展,講一大堆的寫作技巧和手法,使得學生無法對這些高標準的東西理解和掌握。而作文教學也簡化成“指導——寫作——批改——講評”四個環(huán)節(jié),即使簡化成四個環(huán)節(jié)也沒有落實好。學生在這“老一套”的作文模式下,怎么能激發(fā)寫作的興趣呢?另外,部分語文教師把語文教學理解為課文教學,認為這才是抓分的硬件,而作文教與不教都無防,使學生失去了寫作興趣。
二、改變農村初中學生寫作現狀的對策
(一)轉變思想,使學生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
想讓學生熱愛寫作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徹底明白在這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人們的社會交往越來越多,各種信息的交流日益頻繁,而基本的寫作能力的訓練,不僅是學好其它各門課程的基礎,也是人們從事社會各項工作、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不高、寫作水平低,是很難進入高度發(fā)達的現代文明社會的,也難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學生只有在思想上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寫作。
(二)多讀書,積累寫作“源頭”
文學作品是別人生活經驗的總結。大量閱讀,學生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可以學會表達,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操,充實生活,開闊眼界??梢哉f,書讀得越多,積累就越豐富;讀得越熟,越能融會貫通,對寫作的幫助就越大。教師可根據現有的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制定讀書計劃:①利用學校的圖書室,每周設一節(jié)讀書課,閱讀初中生必讀名著。②班級設圖書角。每個學生都把家里現有的書籍拿來,圖書共享。③定期開展讀書比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看誰讀得透徹,看誰積累得多。這樣做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解決寫作“源頭”的問題。
(三)立足農村生活,寫真事,訴真情
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p>
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只有立足于農村,讓學生描寫自己了解的農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農村的世界雖然是樸素的、簡單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樣能夠發(fā)掘出區(qū)別于城市的閃光點。解放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體驗,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筆寫自己想說的話,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事物從多角度去分析,然后進行組合、加工,提煉出富有價值的主題,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獨特的體驗、感悟和思考。我在訓練記敘文寫作時要求學生寫自己身邊的、經歷過的事,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如寫《母親》一文時,我鼓勵學生暢談自己母親的形象,主要談母親的長相、言談舉止、平日里的勞作、對待老人和子女的態(tài)度,然后再談自己對母親的看法和情感。通過全班合作、討論、交流,自己母親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準備工作做好了,何愁寫不出一篇好作文來?學生們交上來的作文中每一位母親的形象都栩栩如生。
總之,農村中學要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絕非易事,它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的能力 ,鼓勵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只要多用心,長期堅持,不懈努力,一定能改變農村學生的寫作現狀,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