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杰 崔志新 謝偉武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何賢紀念醫(yī)院 51144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由于持續(xù)存在的氣流受限而導致的,可預防和可治療的常見呼吸內科疾病,其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fā)展,伴有氣道和肺對有害顆?;驓怏w所致慢性炎癥反應的增加,其病由于患病率、死亡率高,因此對社會造成很重的經(jīng)濟負擔。隨著研究的深入,他汀類藥物不僅因其降脂作用而廣泛應用于臨床[1],還因其抗氧化、抗炎、抗細胞凋亡和恢復血管功能活性等對慢性肺部炎癥性疾病的作用備受關注。布地奈德[2]因其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而廣泛適用于COPD等慢性肺部炎癥。但是聯(lián)合使用他汀類藥物與布地奈德的報道不多,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診斷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8歲。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定的COPD診治指南,吸入支氣管舒張藥后FEV1/FVC<70%表明氣流受限,有危險因素接觸史。排除標準:伴有充血性心理衰竭、支氣管擴張癥、肺結核、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等疾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不愿配合和完全不能交流患者。按數(shù)字隨機法分為兩組:(1)觀察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7.1±0.9)歲,病程3個月~30年,平均病程(19.2±6.7)年;(2)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7.2±0.8)歲,病程3個月~32年,平均病程(20.1±8.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及觀察組均按照診療常規(guī)給予治療,對照組于入院第1天及治療后2周后進行血 細 胞 因 子(IL-17、IL-33、IFN-r)與 肺 功 能(FEV1%、FEV1/FVC)檢查,觀察組按照診療常規(guī)給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辛伐他?。ê贾菽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66)與布地奈德(上海醫(yī)藥有限公司信誼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0010552)治療,并于入院第1天及治療后2周后進 行 血 細 胞 因 子(IL-17、IL-33、IFN-r)與 肺 功 能(FEV1%、FEV1/FVC)檢查。
1.2.1 血細胞因子檢測: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抽取患者靜脈血4ml,離心后血漿。IL-17、IL-33測定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1.2.2 肺功能檢測:肺功能檢測采用美國SensormedicsVmax229型心肺動、靜態(tài)肺功能儀測定FEV1%、FEV1/FVC。兩組肺功能均于入院第1天和治療2周后各測試1次,記錄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的指標值。
1.3 療效指標和觀察指標 觀察血細胞因子IL-17、IL-33、IFN-r的數(shù)值變化,觀察肺功能FEV1%、FEV1/FVC的數(shù)值變化。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兩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兩組血細胞因子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2周后,對照組血細胞因子指標無明顯變化(P>0.05)。觀察組IL-17、IL-33明顯降低(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前、后血細胞因子水平
2.2 治療前兩組肺功能檢測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2周后,觀察組肺功能FEV1%、FEV1/FVC較對照組明顯改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前、后肺功能(FEV1%、FEV1/FVC)變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由于持續(xù)存在的氣流受限而導致的可預防和可治療的呼吸內科疾病,其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fā)展,伴有氣道和肺對有害顆?;驓怏w所致慢性炎癥反應的增加[3],其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對社會造成很重的經(jīng)濟負擔,臨床上主要以抗感染、擴張支氣管、氧療等治療,隨著研究的深入,他汀類藥物不僅因其降脂作用而廣泛應用于臨床[4],還可因其抗氧化、抗炎、抗細胞凋亡和恢復血管功能活性等對慢性肺部炎癥性疾病的作用備受關注,布地奈德因其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而廣泛適用于COPD等慢性肺部炎癥。本研究探討了聯(lián)合使用辛伐他汀和布地奈德將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細胞因子和肺功能影響的變化。
本研究表明:聯(lián)合使用辛伐他汀和布地奈德治療2周后,血細胞因子IL-17、IL-33明顯降低(患有COPD的患者,血細胞因子IL-17、IL-33指標數(shù)值會比正常人偏高,從而導致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從而達到抗炎的目的,與此同時,COPD是由于持續(xù)氣流受限而導致的,肺功能檢查是判斷氣流受限的客觀指標,以FEV1、FEV1/FVC降低確定[5]。聯(lián)合使用辛伐他汀和布地奈德治療后,F(xiàn)EV1、FEV1/FVC指標值較常規(guī)治療的明顯增高,從而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其作用機制可能為:COPD發(fā)病機制主要是氧化/抗氧化系統(tǒng)失衡,大量的炎癥細胞如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在患者體內釋放,大量的氧自由基被活化。一旦患者體內過多活化的自由基超出患者自身的抗氧化清楚能力則會導致其肺泡受損及氣道上的上皮細胞損傷,而肺泡受損則進一步加速炎癥因子的釋放導致COPD患者呈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致使損傷程度不斷加大。而他汀類藥物與布地奈德聯(lián)合使用可降低血清中炎癥因子的表達,即進一步增強其抗感染的能力,同時聯(lián)合使用還可升高患者血清中NO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其抗氧化的功能,從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另外,他汀類藥物對正在吸煙和已戒煙的人群的肺功能具有保護性作用,延緩其下降,他們推測這種結果可能是他汀類藥物的抗炎效應所致。Alexeeff[6]等納入803例均有吸煙史的老年人(年齡71歲左右),對用他汀類藥物和未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肺功能的變化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他汀類藥物可以阻止老年人肺功能的下降。這提示辛伐他汀對COPD患者的氣流受限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延緩了其肺功能進一步的下降,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聯(lián)合使用他汀類藥物與布地奈德比常規(guī)的抗氧化,抗感染療效更明顯,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鐘南山,鄭勁平,蔡柏薔,等.沙美特羅、丙酸氟替卡松干粉與布地奈德吸入治療成人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28(4):233-237.
[2] 李曉丹,許力軍,劉超英,等.聯(lián)合霧化吸入治療急性發(fā)作期支氣管哮喘的效果評價〔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7(6):1120-1123.
[3] 王悅虹,白春學,毛羽,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在肺氣腫患者肺組織中的表達〔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276-279.
[4] 劉春濤,馮玉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研究進展〔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7,6:413-415.
[5]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8-17.
[6] 崔吉香,夏書月,畢英,等.支氣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誘導痰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變化〔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