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家永 薛瑞金 亢延彩
山東聊城市光明醫(yī)院胸外科,山東聊城 252000
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療效對比
殷家永 薛瑞金 亢延彩
山東聊城市光明醫(yī)院胸外科,山東聊城 252000
目的分析電視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VATS)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方法選取該院2009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縱隔腫瘤患者,其中有28例患者行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作為觀察組,22列患者行傳統(tǒng)開胸手術,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的手術都順利完成,無手術死亡,并全部治愈出院。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管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方面均明顯少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的隨訪中無患者復發(fā)。結論采用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手術時間短、住院時間短、術中出血量較少,且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是目前臨床治療縱隔腫瘤的首選手術方法。
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傳統(tǒng)開胸手術;縱隔腫瘤
為分析電視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VATS)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療效,該研究將2009年10月—2013年3月該院收治的50例縱隔瘤患者為研究對象,來比較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50例縱隔腫瘤患者,其中行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作為觀察組,行傳統(tǒng)開胸手術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2±8.6)歲,患者的病理類型為畸胎瘤8例,胸腺瘤5例,神經源性腫瘤4例,脂肪瘤2例,心包囊腫6例;對照組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5±10.2)歲,通過檢查患者的病理類型主要有畸胎瘤9例,胸腺瘤和神經源性腫瘤各4例、心包囊腫7例、脂肪瘤1例?;颊叩牟∽儾课环植荚诳v膈的前中后3個位置,多數患者均無明顯臨床癥狀,主要通過健康查體或在其他疾病檢查過程中偶然發(fā)現縱膈區(qū)占位病變,少數患者不同程度的咳嗽、活動后胸悶及氣促等癥狀,所有患者在實施手術前均沒有開胸手術史、肺炎肺結核病史以及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病變。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行VATS微創(chuàng)手術,術前均通過患者拍攝的DR胸片和胸部增強CT確定腫瘤及部位,完善術前檢查及手術前的準備工作,手術入路選擇與腫瘤位置相應的右胸腔或左胸腔進胸,選擇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患者健全的一側進行單肺通氣。手術時讓患者進行45°或90°的健側臥位,腋下墊枕,患側抬高,若手術時需要調整患者的體位,此時只需調整手術床的角度即可。實施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時,胸腔鏡的觀察孔選擇在患者腋中線的第6或第7肋間,主操作孔選擇在患者腋前線的第4或是第5肋間水平作一個2~3 cm的切口,利用置入的30°胸腔鏡對患者的縱膈區(qū)腫瘤與其周圍組織的關系進行初步探查,首先打開縱膈胸膜在腫瘤和其周圍組織之間進行單孔操作試行游離,若是游離操作較為困難時,需要再切開一個副操作孔,此副操作孔的位置在腋后線第6或7肋間,使三孔成三角形關系,副操作孔最好與胸腔鏡觀察孔在同一肋間,這樣可以減少術后肋間神經痛的發(fā)生率,切口大小為1 cm。其次,行腫瘤切除操作,①最好使用超聲刀游離切斷腫瘤周圍的組織,以減少術中出血,保持術野清晰,遇有較大血管給予鈦夾夾閉,②對于包膜完整的腫瘤,包膜外完成實體腫瘤的完整切除,腫瘤根部給予牢靠的結扎,以免引起術后出血,③如果是胸腺瘤合并MG,應行包括前縱隔脂肪在內的擴大切除術,若是患者體內的囊腫性質腫瘤體積過大,需要先進行穿刺放液,之后再進行剝離。對于神經來源的腫瘤需要使用鈦夾把腫瘤遠近端正常神經干部位的神經夾閉切斷,之后再行腫瘤完整切除;對于非神經來源的腫瘤,沿包膜外將腫瘤剝除。把切除的腫瘤放置在標本袋中,從切口去除,對于體積較大的腫瘤需要將其在標本袋中切碎再行取出。標本取出后,創(chuàng)面徹底止血,用0.9% 溫生理鹽水沖洗胸腔,同時檢查創(chuàng)面,在確定無出血后,退除胸腔鏡,于胸腔鏡觀察孔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一根,最后把切除的標本送至病理室進行組織學檢查,判斷其良惡性,指導患者術后是否采取相應的化療或放療等輔助治療。
對照組患者也是先判定患者的腫瘤位置,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單腔或雙腔氣管插管,患者取平臥或健側臥位,胸骨正中切口或胸壁根據患者腫瘤的病歷情況進行完整切除或是部分切除?;颊呤中g的前正中切口,在手術完成后根據具體情況放置胸
腔閉式引流管。最后把切除的標本送至病理室進行組織學檢查,判斷其良惡性,指導患者術后是否采取相應的化療或放療等輔助治療。
1.3 療效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腔引流管引流時間、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療效。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調查所有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的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
兩組患者的縱膈腫瘤切除手術都順利的完成,無術中死亡病例,并全部治愈出院。在手術時間、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管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患者所使用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手術后觀察組患者有1例患者出現輕微嘶啞癥狀,對照組患者輕微嘶啞癥狀的患者有2例,術后發(fā)熱的有2例。術后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出現并發(fā)癥,對照組并發(fā)癥有3例。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明顯少于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1年的隨訪中沒有出現復發(fā)的患者。
表1 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比較()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胸管引流時間(d)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95.0±43.0 140±52.0 120.0±19.0 165±26.0 3.4±2.0 5.3±1.8 3.7±0.7 6.2±1.3 7.9±2.6 11.3±2.8
縱膈腫瘤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咳嗽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吞咽困難、聲嘶、Horner綜合征等腫瘤周圍器官受壓迫癥狀,但是這些癥狀都缺乏特異性,并且此疾病的首發(fā)癥狀和腫瘤的性質、發(fā)生部位、體積大小以及其對周圍器官的侵犯和壓迫癥狀有關聯。因而使縱膈腫瘤的早期診斷的困難較大,在對縱膈腫瘤早期進行診斷是需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并借助其他檢查工具方能對其確診。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種高分辨率的臨床檢查儀器被創(chuàng)造和使用,其中在CT臨床檢查中的應用最為廣泛,通過這些高分辨率的檢查儀器,很多無癥狀的腫瘤也能被及早的檢查出來。但是縱觀腫瘤由于其結構的復雜性,同時還與人體中的重要臟器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進行手術治療時其風險較大。傳統(tǒng)的開胸治療是確定患者的腫瘤位置之后,以人體的胸骨正中位置為手術的切口,這樣的手術切口雖然手術視野暴露充分,方便了手術操作,但是行此種手術治療方法的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的出血量較多,手術耗時時間長,由于開胸手術的切口為胸骨正中劈開切口,因此實施手術便破壞了了胸廓及胸骨的完整性,術后對患者的心肺功能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術后疼痛較重,不利于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延緩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增加術后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后患者的住院時間長、住院費用高,恢復時間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VATS微創(chuàng)手術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資料統(tǒng)計顯示國外發(fā)達國家的醫(yī)院80%的胸部疾病可以通過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完成。目前,胸腔鏡技術的應用使一些胸外科疾病的診療理念得以轉變[1]。胸腔鏡技術的手術適應證已經涵蓋了大部分需手術治療胸外科疾病,并在不斷的擴大,現已成為胸外科的主流手術方式[2]。國外Sumera Sharifa等[3]指出:利用胸腔鏡技術治療胸腺疾病的效果良好,胸腔鏡手術方式的野暴露良好,在進行胸腺切除手術時能夠較好的完成胸腺的完整切除,對于患者體內的縱膈脂肪和心包脂肪組織也能夠清除徹底,在治療重癥肌無力的療效和常規(guī)手術相當,同時實現了微創(chuàng)的目的。國內黃元魯等認為通過對一些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縱膈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中該院可以得出,采用胸腔鏡手術切除縱膈腫瘤能夠與傳統(tǒng)手術方式取得同樣的效果,同時還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4]。
另外,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縱膈腫瘤還具有安全可靠、恢復迅速、預后良好的特性[5-6]。使用胸腔鏡手術治療縱膈腫瘤后患者通常在24 h內便可以下床活動,通常在術后的3周左右就可以從事體力活動[7]。胸腔鏡手術治療縱膈腫瘤時由于其各方面的優(yōu)勢而被患者所接受,同時胸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先進、微創(chuàng)腫瘤治療方法,對于那些因肺功能不佳、高齡、體能較差而不能實施開胸手術治療縱膈腫瘤的患者提供了一種療效較優(yōu)的手術方式[8]。
該實驗研究也證明了使用胸腔鏡手術切除縱膈腫瘤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相比具有手術時間、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管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或減少,能夠早期下床活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等優(yōu)勢。
[1]朱江,李強,何金濤,等.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老年肺癌15例臨床分析[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2,20(2):314-315.
[2]王會志,于翠娟,劉貴祥,等.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葉切除術62例臨床研究[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2,20(9):1836-1837.
[3]陸雙政,黃元魯.胸腔鏡手術微創(chuàng)治療原發(fā)性縱隔腫瘤的臨床研究[J].右江醫(yī)學,2011,39(6):710-714.
[4]饒展鵬,王正,任康奇.電視胸腔鏡在縱隔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療,2013(19):29,31.
[5]鄧成飛.電視胸腔鏡手術在縱膈腫瘤治療中的臨床價值[J].中外醫(yī)療,2014(2):178-179.
[6]李德剛.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縱膈支氣管囊腫療效探討[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4):151.
[7]馬躍峰,孔冉冉.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效果比較[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2):358-360.
R730
A
1674-0742(2014)09(b)-0088-02
2014-06-17)
殷家永(1973.10-),山東沂南人,主治醫(yī)師,本科,研究方向: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