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有欣
憑借外形推斷草莓是否打激素無科學依據
●程有欣
眼下正是品嘗草莓的旺季,一則“如何辨別打激素草莓”的帖子出現在微信、微博上,稱個大畸形、空心、果柄處發(fā)白的草莓,是過量使用了膨大劑這類激素催生而成的,提醒消費者“長點心”。
筆者走訪多家水果市場、采摘園時發(fā)現,網傳的不規(guī)則草莓時常能見到。對此,多位專家表示,僅憑借外形推斷是否打激素,沒有科學依據。
網傳:通過“激素草莓”和“正常草莓”圖片直觀對比,正常的草莓是呈圓錐形或長圓錐形,而那些形狀不規(guī)則、特別大、果面凹凸不平的就是過量用了膨大劑的草莓。
驗證: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yè)果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麗娜分析稱,草莓形狀不均、畸形,并不一定是使用過量激素導致,而是跟授粉不均、溫度過低、生長條件有很大關系。個頭大的草莓跟其品種有關,有些草莓品種天生大個兒,比如從日本引進的品種,個頭都不小。另外,施肥、溫度、濕度等也影響草莓大小。
“用過膨大劑的草莓,的確有可能導致奇形怪狀,但不能反推畸形草莓就一定打過膨大劑?!敝袊r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一些種植戶使用膨大劑,也是為迎合消費者喜好,讓人覺得個大就好吃好看。但實際上,打了膨大劑后的草莓含水分多,味道淡,果皮變薄,不容易儲存,特別容易爛,果農使用膨大劑其實是得不償失。
網傳:過量使用激素的草莓靠近把兒的地方是白色的,這樣的草莓光澤度差,果柄處顏色發(fā)青發(fā)白,屬于催大的果實。
驗證: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飛雪明確表示,草莓“白屁股”和使用激素沒有必然關系,是和采摘時間有關。草莓的發(fā)色過程通常是從尖端向后面的果柄逐漸進行,易受到光照的一側更先變紅,越靠近果柄基部著色越慢。在現實生產中,尤其是早春大棚內生產的草莓,由于受光照較弱等影響,發(fā)色過程偏慢,加上品種原因,使得果實基部發(fā)色更為推遲。但如果等候時間過長,到整個草莓都變紅時,草莓頂端已過熟而容易損傷,因此一般果農不等草莓完全變紅就開始采摘,這就造成了很多草莓果柄處發(fā)白。
網傳:很多人吃草莓時會發(fā)現,草莓內部有時是空心的。使用激素催大的草莓空腔現象比較多,空腔大,果肉顏色發(fā)白。
驗證: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yè)果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麗娜介紹,草莓空心的原因有很多種,無法由此直接判斷一定用了激素。有的是跟品種有關,一些品種果肉密度小,天生就易出現空心。另外,草莓生長時的土壤、濕度、溫度在技術管理上跟不上,也易出現空心。因此,簡單看草莓是否空心,來辨別是否為“激素草莓”,并不合適。
聞香可辨“問題草莓”
王麗娜說,使用了過量激素的草莓,從顏色、果形、大小上都不好做出判斷,一般都需要靠專業(yè)儀器來進行復雜的檢測,才能確認是否打了激素。不過,還是可以通過一些小方法來辨別。比如在購買草莓時,可以先聞一聞草莓的味道,新鮮的好的草莓具備特有的香味,而打了過量激素的草莓,草莓香味不濃,還會帶有略微的刺鼻氣味。另外,好草莓吃起來沒怪味,甜中帶酸,激素草莓吃起來寡淡無味。
“膨大劑草莓”無食用危害
膨大劑是植物激素的一種,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國屬登記允許使用的農藥品種,且在農藥標簽上規(guī)定了用藥時期、劑量、施用方法、使用范圍和安全間隔期。其廣泛用在獼猴桃、甜瓜等水果上,能使果實體積增大,達到增產目的。美國、日本等國家將其列入不需進行毒性管理的物質。
農大副教授朱毅說,用了膨大劑的草莓對食用安全沒有危害。但使用膨大劑會導致草莓儲藏期變短,果形不好看,因此不提倡使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飛雪說,使用膨大劑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反季節(jié)草莓的產量和品質。
五招辨別染色草莓
1.看外觀。挑選大小一致的為好,不要買個頭很大的那種,個頭大的草莓多在種植中使用了激素。
2.聞香氣。自然成熟的草莓會有濃厚的果香,而染色草莓沒有香氣,或只有淡淡的青澀氣。
3.看草莓上的籽。如果是棕黃色的,就是自然成熟的;如果籽是紅色的,就一定是染色的。
4.看草莓瓤。自然成熟的草莓,瓤是紅色的,只有內芯會有一點點白色,而且果香非常濃厚。染色的草莓,瓤是白色的,沒有香氣。
5.如果草莓破碎了,放入水中一會就會使水變紅。在吃完草莓之后,盛放草莓的碗底會有一層淡紅色積水,也是草莓自身的天然色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