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芝串,張 超,張 暉,陸曉婷,王 立,錢海峰,齊希光
(1.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100097;2.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籽瓜又稱“打瓜”,外形與西瓜相似但比西瓜略小,味淡。籽瓜屬葫蘆科普通西瓜亞種的變種,分為黑籽瓜和紅籽瓜兩種,我國籽瓜主要產(chǎn)區(qū)為吉林、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年產(chǎn)量為百萬噸以上[1]。籽瓜種子中蛋白質(zhì)的含量36%~40%,其蛋白質(zhì)含有豐富的必須氨基酸,除了賴氨酸外,其他幾種必需氨基酸均達到或超過FAO(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規(guī)定的標準[2-3],是一種優(yōu)質(zhì)的植物蛋白質(zhì)資源,在食品加工領域有著廣闊的開發(fā)前景。以往,對籽瓜種子的研究多集中在促進其萌芽方法和其健康生產(chǎn)上。近年來,對籽瓜種子中油脂的研究也逐漸的展開,籽瓜種子中油脂的含量為45%左右,主要成分為亞油酸、棕櫚酸和硬脂酸,亞油酸是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具有降血壓、調(diào)血脂,防止動脈硬化等功效[4]。張超等也采用水酶法優(yōu)化了籽瓜種子中油脂的提取工藝[5]。但是對籽瓜種子中另一種重要成分——蛋白質(zhì)的研究則較少,只有張玉秀等對其氨基酸和脂肪酸組成進行系統(tǒng)的評價和比較[2]、張超等優(yōu)化水酶法提取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工藝[6]。本文以黑籽瓜種子為原料,采用堿溶酸沉法進行蛋白質(zhì)的提取,制備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測定蛋白的熱變性溫度,并系統(tǒng)的研究pH、NaCl濃度和溫度對蛋白功能特性的影響,不僅能為黑籽瓜種子蛋白在工業(yè)應用中提供理論指導,而且為黑籽瓜種子蛋白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黑籽瓜種子 民籽一號,甘肅省民勤縣金谷源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福臨門一級大豆油 中糧集團;氯化鈉、氫氧化鈉、濃鹽酸、濃硫酸、SDS、正己烷等 均為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CR21GⅢ高速冷凍離心機日本日立公司;T6新世紀紫外分光光度計 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冷凍干燥機 美國Laboconcor公司;Delta 320 pH計 梅特勒-托利多(上海)儀器有限公司;Q200差示掃面量熱儀DSC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配備TA Instruments-Waters LLC分析系統(tǒng);T18 basic 19G分散乳化機 廣東IKA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等。
1.2.1 原料預處理 黑籽瓜種子手工去皮、粉碎、過60目篩,以正己烷按照料液比為1∶4(w/v)浸提,進行2~3次脫脂處理,經(jīng)干燥后,放入密封袋,冷藏備用。
1.2.2 黑籽瓜種子基本成分的測定 水分含量的測定:GB/T 5009.3-2010采用常壓干燥法進行;粗脂肪含量的測定:GB/T 5009.6-2003采用索氏提取法;灰分含量的測定:GB 5009.4-2010采用干法灰化法測定;粗蛋白含量的測定:GB/T 5009.5-2010采用凱氏定氮法進行。
1.2.3 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制備 脫脂后的黑籽瓜種子粉末按1∶10(w/v)的料液比加入去離子水,用0.5mol/L的NaOH溶液調(diào)解pH至11.5,61.5℃條件下攪拌水浴浸提77m in,3500r/m in離心15m in,取上清液調(diào)節(jié)pH至5.0使蛋白沉淀,8000r/min離心15min得到蛋白沉淀,用去離子水洗滌沉淀2~3次,調(diào)節(jié)pH=7,冷凍干燥得到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7]。
1.2.4 蛋白質(zhì)熱變性溫度的測定 用配備熱分析軟件(TA Instryments-Waters LLC)的差示掃描量熱儀(DSC)來測量蛋白質(zhì)的熱變性溫度。將蛋白質(zhì)按1∶4與去離子水混合,制成蛋白質(zhì)漿,4℃下平衡過夜。取一定量漿狀的蛋白質(zhì)置于儀器配套的鋁制堝內(nèi),以5℃/m in的速率,從70℃升溫到110℃,進行掃描測量,同時以空堝做參比。最后用儀器配套的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1.2.5 溶解度的測定 參考文獻[8]的方法,并做了適當?shù)男薷?,具體方法如下:取0.1g蛋白質(zhì)溶解到10m L去離子水中,用0.5mol/L的HCl或0.5mol/L的NaOH調(diào)節(jié)來得到不同的pH,在一定的溫度下攪拌30m in,每隔10min調(diào)一次pH,8000r/min離心30min,溶解度按式(1)計算。
1.2.6 持水性的測定 依據(jù)文獻[9]的方法,并做適當?shù)母膭?,具體方法如下:取3g蛋白樣品與25m L的去離子水混合,每隔10m in攪拌一次,每次攪拌1m in,共攪拌6次。攪拌結束后3000r/m in離心25m in,將上清液移除,沉淀在50℃下干燥25m in稱重,持水性按式(2)計算。
1.2.7 持油性的測定 依據(jù)文獻[10]的方法,并做適當?shù)母膭?,方法如下:?.5g蛋白樣品與6m L大豆油均勻混合,靜置30min,3000r/min離心25min,將上清液移除,沉淀稱重,持油性按式(3)計算。
1.2.8 乳化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的測定 依據(jù)文獻[11]的方法測定,并做適當?shù)男薷模唧w方法如下:取8m L的大豆油加入到24m L 0.1%的蛋白質(zhì)溶液中,10000r/min均質(zhì)1m in,形成均勻的乳液。在均質(zhì)后的0min和10min分別移取50μL的乳液,加入到一個含有5m L 0.1%SDS(w/v)溶液的試管中,用分光光度計在500nm處測定吸光值,乳化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分別按式(4)和式(5)計算。
其中,T=2.303;C為蛋白質(zhì)溶液的濃度;?為油相的體積比;A0為0min時在500nm處的吸光值;A10為10m in時在500nm處的吸光值。
1.2.9 起泡性及起泡穩(wěn)定性的測定 依據(jù)文獻[12]的方法測定,并做適當修改,具體方法如下:取0.5g的蛋白質(zhì)溶于50m L的去離子水中,磁力攪拌30min,在分散機的程序3(大約10000r/m in)上均質(zhì)2m in,轉入100m L的量筒內(nèi)分別測量,0min泡沫的體積V0和30m in后泡沫的體積V30,起泡性和起泡穩(wěn)定性分別按式(6)和式(7)計算。
黑籽瓜種子中各組分的含量如表1所示。
圖1黑籽瓜種子蛋白的DSC圖譜中顯示兩個截然不同變性吸熱峰,其對應的變性峰值溫度分別是84.79℃和100.72℃。與Chun Liu和Xian sheng Wang等[13]在2008年報道的大豆分離蛋白7S的變性溫度82.50℃和11S變性溫度98.95℃相比,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具有相對較好的熱穩(wěn)定性。據(jù)A li Abas Wani和Dalbir Singh Sogi[11]在2011年報道西瓜種子蛋白的DSC圖譜也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熱變性峰。
表1 黑籽瓜種子的主要成分Table1 Main components of black seed-watermelon seed kernel
圖1 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DSC圖譜Fig.1 Thermograms of black seed-watermelon seeds protein by DSC
由圖2(A)可知,當NaCl濃度小于1mol/L時,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當NaCl濃度大于1mol/L時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而減小。這是因為當NaCl濃度處于較低水平時,NaCl的存在使蛋白質(zhì)表面所帶電荷增加,與水分子的結合力增強,使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增加;然而當NaCl濃度過高時,過量的NaCl會與蛋白質(zhì)爭奪水分子,破壞蛋白的水化層,同時過量的NaCl離子又能中和蛋白表面的電荷,使原來穩(wěn)定的體系變的不穩(wěn)定,導致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降低。
由圖2(B)可知,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在等電點附近最低,只有1.5%。當?shù)鞍滋幱谄x等電點的酸性或堿性環(huán)境時,其溶解度都呈增加趨勢,并且在堿性環(huán)境下的溶解度高于酸性環(huán)境下的溶解度。是因為在等電點處,蛋白質(zhì)表面所帶正負的電荷為零,蛋白質(zhì)分子之間的靜電斥力最弱,由于疏水相互作用使導致蛋白質(zhì)分子之間聚集沉淀。
由圖2(C)可知,當溫度處于30~80℃時,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增加而增加。當溫度大于80℃時,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降低。這是因為在較低溫度范圍內(nèi),隨著溫度的增加,蛋白質(zhì)的構象發(fā)生輕微的改變,立體構象伸展,與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溶解度增加,而由圖1可知,當溫度大于80℃時,蛋白質(zhì)發(fā)生熱變性,蛋白質(zhì)分子的立體構象被破壞,內(nèi)部的疏水基團暴露在分子表面,溶解度下降。
圖2 pH、NaCl濃度、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Fig.2 Effectof pH,NaCl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solubility
由圖3(A)可知,當環(huán)境中NaCl濃度處于0~1.2mol/L時,黑籽瓜種子蛋白的持水性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當NaCl濃度處于0~1.0mol/L時,發(fā)生“鹽溶”現(xiàn)象,增加了蛋白與水的相互作用,蛋白的持水性增大;而當NaCl濃度處于1.0~1.2mol/L時,雖然此時鹽離子濃度過高,中和了蛋白表面的小部分電荷,略微破壞了一些水化層,使蛋白質(zhì)分子與水分子之間的親和力減弱,持水性下降,但過高的鹽離子能降低蛋白的溶解度,能減少溶于水而損失掉的蛋白的量,使沉淀下來的蛋白質(zhì)增加,使實測的持水性增加。
由圖3(B)可知,當pH從酸性環(huán)境逐漸靠近等電點時,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持水性逐漸降低,這是因為越靠近等電點,蛋白質(zhì)分子表面所帶的正負電荷越少,與水分之間的作用力越弱,持水性越差;當pH逐漸遠離等電點而向堿性環(huán)境偏移時,蛋白質(zhì)的持水性先增加后降低,這是因為,pH逐漸偏離等電點,蛋白質(zhì)所帶的電荷不斷增加,與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持水性增加,但在較強的堿性環(huán)境下,雖然蛋白質(zhì)帶電荷增加,蛋白質(zhì)分子與水的相互作用增強,但是此時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大大的增加,使得實際測量持水性反而下降。
由圖3(C)可知,在20~80℃的溫度范圍內(nèi),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持水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這是因為,此時溫度雖然升高但未達到蛋白質(zhì)的變性溫度,升溫使蛋白質(zhì)空間立體結構伸展,解離,有利于蛋白質(zhì)分子與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使持水性增加。
圖3 pH、NaCl濃度、溫度對持水性的影響Fig.3 Effectof pH,NaCl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water-holding capacity
圖4 溫度對持油性的影響Fig.4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oil-absorbing capacity
由圖4可知,當在10~30℃時,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持油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30℃時持油性達到最高309.9g/100g;當溫度高于30℃時,隨著溫度的升高,蛋白質(zhì)持油性不斷下降,這是因為,溫度增加,油的粘度降低,流動性增加,蛋白質(zhì)與油之間的吸附作用減弱,從而降低了蛋白質(zhì)的持油性[14]。
蛋白質(zhì)乳化性是指蛋白樣品與油水結合在一起,形成乳狀液的能力;乳化穩(wěn)定性是指油水乳化液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15]。
由圖5(A)可知,當NaCl濃度處在0~1.0mol/L的范圍內(nèi),黑籽瓜種子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都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當NaCl濃度為1.0mol/L時蛋白質(zhì)的乳化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均達到最大分別為84.39m2/g和59.04m in;當NaCl濃度大于1.0mol/L時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乳化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均下降。原因是在低NaCl濃度下,參與乳化的蛋白質(zhì)質(zhì)量濃度大,由于電荷作用使蛋白質(zhì)之間的靜電斥力減小,使油滴更容易吸附在蛋白界面,但當NaCl濃度過高時,鹽離子壓縮了膠體的擴散雙電層,破壞了靜電復合物的形成,乳化能力下降[16]。
圖5 pH、NaCl濃度、溫度對乳化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5 Effectof pH,NaCl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emulsifying capacity and emulsion stability
由圖5(B)可知,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乳化性在等電點附近最低,僅有12.28m2/g,乳化穩(wěn)定性反而最好,達到83.72min。pH對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乳化性的影響與pH對其溶解度的影響基本一致,這表明蛋白質(zhì)乳化性與溶解度有密切關系。
由圖5(C)可知,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乳化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隨著溫度升高均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乳化性在40℃時達到最大值94.25m2/g,乳化穩(wěn)定性在60℃時達到最大值69.16min。溫度繼續(xù)上升會使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乳化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下降,其原因是過高的溫度會降低吸附在界面上的蛋白質(zhì)膜的黏度和硬度,因而乳化性和乳化穩(wěn)定性會降低[17]。
由圖6(A)可知,當NaCl濃度處于0~0.4mol/L的的范圍時,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起泡性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當NaCl濃度在0.4~1.2mol/L時蛋白質(zhì)起泡性逐漸趨于平穩(wěn)。而起泡穩(wěn)定性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這是因為NaCl的加入使得蛋白質(zhì)的溶解度、黏度、展開和聚集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因而能改變起泡性質(zhì)[18]。
圖6 pH、NaCl濃度、溫度對起泡性及起泡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6 Effectof pH,NaCl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foaming capacity and foam stability
由圖6(B)可知,pH對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起泡性的影響與pH對其溶解度的影響趨勢基本一致,都呈“V”字型。蛋白質(zhì)的起泡性和起泡穩(wěn)定性在等電點附近均處于最小值,且泡沫大小不均勻,消失特別快。而在遠離等電點時,特別是堿性范圍時泡沫細膩均勻,穩(wěn)定性較好。這是因為,蛋白起泡性與溶解度有密切的關系,在等電點處蛋白質(zhì)聚集沉淀從而導致起泡性降低。而在遠離等電點的酸堿環(huán)境中,蛋白質(zhì)表面帶有的正負,能增加蛋白溶解度和表面活性,從而使蛋白質(zhì)的起泡性和起泡穩(wěn)定性均得到改善[19-20]。
由圖6(C)可知,在10~60℃的溫度范圍內(nèi),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起泡性和起泡穩(wěn)定性都隨著溫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60℃的時候達到最大值。當溫度繼續(xù)升高,蛋白的起泡性和起泡穩(wěn)定性均下降。這是因為,適度的熱處理會使蛋白分子伸展程度增大,提高其在水中溶解性,從而促進了蛋白質(zhì)分子向氣-液界面移動;當溫度過高時,蛋白質(zhì)趨于熱變性,溶解度降低,另外高溫又會導致蛋白質(zhì)膜黏度降低、氣泡破裂和泡沫解體,從而降低了蛋白起泡性和起泡穩(wěn)定性[21]。
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具有相對較高的熱變性溫度,熱穩(wěn)定性較好。NaCl濃度、pH、溫度等因素對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功能性質(zhì)具有很大的影響:在較低的NaCl濃度范圍(0~1mol/L)內(nèi),增加NaCl的濃度,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各項功性質(zhì)均有明顯的改善,但當NaCl濃度大于1mol/L時,繼續(xù)升高濃度,會降低蛋白質(zhì)的各項功能性質(zhì);溫度對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不同性質(zhì)的影響不同,但是蛋白的各項功能性質(zhì)都隨著溫度的升高先提高后降低,在50~60℃范圍左右達到相對較好的狀態(tài),但當溫度高于80℃后,繼續(xù)升高溫度,蛋白質(zhì)的各項功能性質(zhì)均下降;pH對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各項功能性質(zhì)影響顯著;在等電點4.5附近,除了乳化穩(wěn)定性較好之外,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各項功能性質(zhì)均較差,遠離等電點,各種功能性質(zhì)均得到改善。本實驗探究了pH、溫度和NaCl濃度對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功能性質(zhì)的影響,結果不僅可以應用于食品加工領域,改善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加工特性,還可以為深入研究黑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功能特性提供可靠依據(jù)。
[1]梁琪,蔣玉梅,張盛貴,等.甘肅省不同產(chǎn)地籽瓜瓤皮成分分析[J].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9,34(1):79-83.
[2]張玉秀,趙文明.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的氨基酸成分分析[J].果樹科學,1992,9(4):231-233.
[3]El-Adawy TA,Taha K M.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seed oils and flours[J].Food Chemistry,2001,74(1):47-54.
[4]郭華,侯冬巖,回瑞華,等.氣相色譜—質(zhì)譜法分析籽瓜中的化學成分[J].食品科學,2009,30(10):173-175.
[5]羅述博,張超,趙曉燕,等.水酶法提取籽瓜種子油脂工藝的優(yōu)化[J].中國糧油學報,2012,27(12):73-77.
[6]張超,羅述博,趙曉燕,等.水酶法提取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工藝的優(yōu)化[J].食品工業(yè),2012,33(12):21-24.
[7]張超,郭曉飛,李武,等.籽瓜種子蛋白質(zhì)組成及其提取工藝優(yōu)化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3,28(9):119-123.
[8]Horax R,Hettiarachchy N,Chen P Y,et al.Protein extraction optimisation,characterisation,and functionalities of protein isolate from bittermelon(Momordica charantia)seed[J].Food Chemistry,2011,124(2):545-550.
[9]Lqari H,Vioque J,Pedroche J,et al.Lupinus angustifolius protein isolates:chemical composition,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protein characterization[J].Food Chemistry,2002,76(3):349-356.
[10]Pedroche J,Yust M M,Lqari H,et al.Brassica carinata protein isolates:chemical composition,protein characte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functional properties by protein hydrolysis [J].Food Chemistry,2004,88(3):337-346.
[11]Wani A A,Sogi D S,Singh P,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Seed Protein Isolates and Salt Assisted Protein Concentrates[J].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1,20(4):877-887.
[12]張維農(nóng),劉大川,胡小泓.花生蛋白產(chǎn)品功能特性的研究[J].中國油脂,2002,27(5):60-65.
[13]Liu C,Wang X S,Ma H,et al.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isolates from soybeans stor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J].Food Chemistry,2008,111(1):29-37.
[14]薛蕾,李大文,尉芹,等.苦杏仁蛋白的功能特性[J].食品科學,2013,34(7):70-75.
[15]Fennema O R.食品化學[M].王璋,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
[16]曾衛(wèi)國.花生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性的研究[J].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學刊,2005,30(1):16-18.
[17]王芳,劉華,董梅紅.桑葉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J].食品科學,2010,31(11):81-86.
[18]Deng Q C,Wang L,Wei F,et al.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isolates,globulin and albumin extracted from Ginkgo biloba seeds[J].Food Chemistry,2011,124(4):1458-1465.
[19]Mwanjala A M,Kharidah M,Jamilah B,et al.Influence of altered solvent environment on the functionality of pigeonpea(Cajanus cajan)and cowpea(Vigna unguiculata)protein isolates [J].Food Chemistry,2000,71(2):157-165.
[20]DiaelDin M R,Elfadil E.B,Abdullahi H E,et al.Fractionation,solubility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owpea(Vigna unguiculata)proteins as affected by pH and/or salt concentration[J].Food Chemistry,2004,84(2):207-212.
[21]張娜.棉籽餅粕蛋白提取分離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