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學胡 陳 強 黃雪華 廣西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放射科 537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比較常見,及時的確診及治療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目前,CT、MRI等影像手段逐漸成為重要的診斷手段,符合率較高,但是臨床仍有不少CT表現(xiàn)與癥狀體征不符合的病例,這些病例較易出現(xiàn)誤診、漏診等[1]。為了進一步了解腰椎間盤突出癥CT影像表現(xiàn)與病人癥狀體征之間的相關性,選擇了11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作為臨床觀察對象。男57例,女55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48.23±10.78)歲,病程6個月~32年,平均(18.45±5.00)年。病人入院均經CT掃描確診,同時癥狀符合臨床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病人的臨床癥狀均以雙下肢疼痛、腰腿麻木等為主。41例在L3~4腰間盤突出,45例在L4~5腰間盤突出,34例在L5~S1腰間盤突出。
1.2 方法
1.2.1 體征癥狀的嚴重程度評估標準[2]。使用評估腰腿痛的量表進行評價。主要評價的項目有疼痛感覺、肌力、直腿抬高測試、加強測試、行走能力、臥床能力、下肢活動功能等10項。共30分,得分小于10分評為輕度,得分為10~20分評為中度,得分大于20分為重度。
1.2.2 CT掃描。采用多層螺旋CT主要掃描L3~4、L4~5、L5~S1腰間盤,然后對影像中的9個指標、28個表現(xiàn)進行重點分析,包括Chmorl結節(jié)的有無狀況,髓核病變情況,髓核密度,經骨有無突出,髓核所在矢狀面、額狀位、水平面的突出大小,壓迫神經根形式以及對硬膜囊的壓迫形式。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利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本組112例病人中,體征癥狀評為輕度51例,中度35例,重度26例。
病人的體征癥狀與CT影像的Chmorl結節(jié)、矢狀面突出、經骨突出等表現(xiàn)相關性不顯著(P>0.05),與髓核密度、髓核情況、額狀位突出、水平面突出、壓迫神經根、硬囊膜形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則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表現(xiàn)和與體征癥狀嚴重程度的相關情況
腰間盤突出癥可發(fā)于任何年齡段,以青壯年為多見[3]。當前,最主要依靠體征癥狀結合CT、MRI等影像技術進行確診。但是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其符合率有所上升,越來越多的年輕醫(yī)生單純依靠影像表現(xiàn)便確診病情,因此忽略了解病人的癥狀及體征。這很可能會引發(fā)CT表現(xiàn)與癥狀體征的不符,從而無法確定病情的輕重程度,不能依據(jù)病情制定治療方案[4]。臨床報道研究,約有20%~30%的病人體征與CT影像表現(xiàn)不符[5]。CT雖然顯示出病人存在椎間盤突出表現(xiàn),但是其臨床體征卻不明顯。通常是髓核密度越高,骨質骨化越嚴重,組織骨化后生產骨樣結節(jié),從而產生對神經根壓迫、磨損等不可逆病理變化,而髓核突出者,周圍的神經組織、肌肉組織會因為受突出物刺激的影響,疼痛加劇,癥狀更明顯。因此,腰間盤突出的大小或者位置能夠較可靠地反映椎管內髓核的突出情況。
由表1看出,CT影像的Chmorl結節(jié)、矢狀面突出、經骨突出等表現(xiàn)與體征癥狀的嚴重程度相關性不高,而CT對髓核密度的檢查中,密度≤80的病人多是輕度癥狀,比重為71.70%(38/53),密度在80~100的主要是中度病人,占64.86%(24/37),密度>100的病人中度、重度均占45.45%(10/22),這表明,在這三個密度范圍內,輕、中、重度的評級比例均有顯著的意義(P<0.05)。在游離髓核方面,脫出表現(xiàn)中以中度等級的比重與較其他表現(xiàn)的比重比較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額狀位突出方面,a、b域的輕度、中度比重較高,在c、d域則是中、重度為多;在壓迫神經根形式方面,以緊貼表現(xiàn)為多的是輕度癥狀,受壓為多是中度,硬囊膜移位表現(xiàn),重度患者多見,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水平面突出方面,1、2區(qū)多是輕度、中度,3區(qū)則主要是中度,4區(qū)CT表現(xiàn)較少。綜上所述,CT的部分影像指標及表現(xiàn)與癥狀體征的嚴重程度有顯著的相關性,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jù),綜合二者,能夠使疾病的確診率得到有效提高。
[1] 傅禮洪.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與CT影像學相關性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19):88-89.
[2] 彭華斌,周賢剛.32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癥狀與CT影像學的相關性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2009,22(6):849-852.
[3] 鄭運松,牛銳.腰椎間盤突出癥辨證分型與CT影像的相關性〔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2,31(4):241-243.
[4] 趙國峰.利用多層螺旋CT的MPR替代傳統(tǒng)腰間盤掃描方式的方法及意義〔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29(4):436.
[5] 毛友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CT診斷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