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洺萩
春節(jié)去日本,選擇了京都。
在追尋茶路十多年的歷程中,作為一個事茶人,先后接觸了英國、韓國、日本、中國的茶文化, 并進行過不少的交流活動,過去都是觀摩其來中國的演示,未能前往其國家,在他們那里身臨其境的感受,而此行,緣分到來。
這個季節(jié)的日本,流云在空中翻滾,時而晴天, 時而下雨,空氣像洗過一樣的干凈。那些精致而小巧的植物在每一處都靜靜地展示著自己生命的悠然美麗。我知道,在這些干凈精致的細節(jié)背后,是勤勞的主人融合著審美情趣一絲不茍的打理。
京都,建于公元794 年,一般認為是按著隋唐時期洛陽城的形式所建,從建立起直到19 世紀中葉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它有1 000 多年的歷史,跨越了日本木制建筑、精致的宗教建筑和日本花園藝術(shù)的發(fā)展時期,同時還影響著世界園藝藝術(shù)的發(fā)展, 被稱為“真正的日本”,是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
我和媽媽住在離南禪寺不遠的酒店,清晨在鳥兒的嬉鬧中醒來,不忍錯過遠處云霧繚繞的山和寂靜著的五彩樹木,散步在人少寧靜的街道,恍如穿越到了隋唐之時。
被稱為“三步一寺廟,七步一神社”的京都有佛寺1 500 多座,神社2 000 多座,這里是日本文化藝術(shù)的搖籃,佛教的中心。
體驗日本的茶道,是在高臺寺。目前來講,日本的茶道走過近600 年的漫長歲月,已經(jīng)逐漸派生出眾多的流派,目前保留下來的表千家和里千家是日本的主要流派。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shù)來接待賓客、交友、懇親的特殊禮節(jié),不僅要求有優(yōu)雅自然的環(huán)境,而且規(guī)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進行社交的手段,而每一個細節(jié)的儀式,都體現(xiàn)著一些尊重、敬畏、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思想。
茶是日本傳統(tǒng)的大眾化飲料,平均每10 人中有8 人飲茶。在唐朝,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臺山留學(xué),回國時,不僅將天臺宗帶到日本,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后來的僧人榮西也在天臺山研習(xí)佛法并修學(xué)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yǎng)生記》,記錄了南宋時期流行于江浙一帶的制茶過程和點茶法。而之后的留學(xué)僧圓爾辯圓帶回了徑山茶的種子,種植在自己的故鄉(xiāng)靜岡縣,茶風(fēng)從此開始流傳。
日本出產(chǎn)的茶葉中超過九成都是綠茶,從而使得綠茶的分類極其細致,依照制法和茶葉生長的位置,細分出各種名稱的茶,而這些茶的香氣、味道、口感又各有不同,喝的場合也有講究。
在制作上,中國綠茶多用炒制殺青,泡出來的茶湯香味突出,茶味濃。日本茶葉則多用蒸汽殺青,再在火上揉捻焙干, 或者直接在陽光下曬干,這樣的茶色保持翠綠,茶湯味道清雅圓潤,也只有日本本土的茶葉才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
日本茶道所用的茶是“抹茶”,抹茶是把茶的生葉蒸青之后干燥,然后弄碎,挑掉筋脈,把經(jīng)過篩選的葉肉片放在石磨上碾成極細的茶粉,就是抹茶。
抹茶的湯色碧綠,入口比較苦澀,所以在喝茶前一定會先吃一個很甜的點心,一般日本人把這些做得非常精致的甜點叫作“果子”,果子入口,便可化解抹茶的苦澀之味了。
癡迷于鋪滿落葉的小徑——哲學(xué)之道,伴隨著一條流淌不息的小溪,盛開著潔白和粉紅的山茶花以及在陽光下變幻著光彩的楓葉和思古的鵝卵石小道。兩旁時不時冒出一些像童話世界般的玲瓏小店,不管是餐廳、咖啡館、小吃店或者是生活用品店,家家門口都擺著用心修剪過的各種植物,上世紀初京都大學(xué)教授、哲學(xué)家西田幾多郎常常在這散步思索而得名。那些意境,讓我沒有了思考任何問題的能力,只是盡情的享受著當(dāng)下,目光貪婪的捕捉著那些自然之色。
在日本,不管吃什么,食材都非常新鮮,餐飲服務(wù)中也處處體現(xiàn)著流程化。沒有油煙的烹飪方式,使得一切都顯得那么的干凈健康。面對杯碟無數(shù)對生冷食物有著忌諱的我,春節(jié)那幾天忍不住入鄉(xiāng)隨俗蘸著芥末喝起熱熱的日本清酒,且貪戀上了久未入口的豐滿醇厚的冰淇淋,如此這般的給自己的貪食找到了理由,放任了口舌之快哉。日本的春節(jié),在輕靈中透著華美,在落寞中升起綻放,一期一會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