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重慶農(nóng)婦吳元碧因病無錢手術,賭命揮刀自剖放出腹部積水。這是迫于現(xiàn)實的無奈,是對生命做出的豪賭。因為沒錢繼續(xù)醫(yī)治而服毒的、臥軌的、拔掉氧氣管的各類悲劇在全國數(shù)不勝數(shù)……一個個驚世駭俗的案例彰顯出了相關體制的嚴重缺失,這也是當下種種社會之痛。
“剖腹自醫(yī)”的悲愴映襯出公共救濟的破陋,完善保障制度才是規(guī)避悲劇的最好良方?!袄嫌兴B(yǎng),病有所醫(yī)”,這是處于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人最起碼的民生要求,但在他們這里卻成為一種奢望。如果一定要用這樣的悲情來面對病痛,還談何公平正義,談何幸福安康,又談何有尊嚴地活著?
2011年6月2日21時48分,市中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6床,在做出揮刀自剖這一驚世舉動后的第26天,吳遠碧的生命定格在了這一刻,不再忍受任何病痛的折磨。吳遠碧走了,窮人看得起病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多長的路要走?制度性解救,才能讓更多的吳遠碧免于自剖的恐懼。
(據(jù)2011年6月4日 《重慶晨報》)
[品 讀]
一、“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的民生要求。二、亟待完善的現(xiàn)有醫(yī)療保障制度。
[適 用 話 題] 民生問題;幸福指數(shù);醫(yī)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