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
“理念”原本是一個哲學術語,指的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理性觀點。它是介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一個概念,是對規(guī)律的一種詮釋?!墩Z文課程標準》使用“理念”一詞,其目的是為語文教育提供一種理性規(guī)范,引發(fā)對語文教育的理性思考,以此更好地指導語文教育實踐。語文課程理念是一個理念系統(tǒng),包括目的和途徑兩個方面。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基本理念的規(guī)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課程的目的,“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達到語文課程目的的前提,“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課程目的的策略,“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達到語文課程目的的保障。本文試對語文課程的目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實踐性解讀。
一、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定位
至今,我已觀課約1800多節(jié),從中發(fā)現(xiàn)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存在以下現(xiàn)象:較多注意了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但關注語文學習習慣和語文文化不多;較多注意了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學習實效,但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較少。如此種種,是與有關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定位不準確有關的。
1.語文素養(yǎng)不同于語言能力
“能力”指的是一個人順利完成某項工作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重在功用性。而“素養(yǎng)”指的是人通過長期學習逐漸養(yǎng)成的涵養(yǎng)達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從內容上看,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能力。而語文素養(yǎng)包括的內容要豐富得多,既包括語言能力,也包括語文學習習慣和方法,還包括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思維品質、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可見,語文素養(yǎng)的概念比語文能力的概念更具兼容性,更為寬泛。這能進一步開發(fā)語文教育在功用之外的功能,豐厚語文教育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整體修養(yǎng)水平。
2.語文素養(yǎng)不同于語文素質
兩者都是指語文教育的一種結果形態(tài)。但是,如果對這種結果形態(tài)進行生成性分析,動詞性的詞素“養(yǎng)”,反映了語文學習的持續(xù)過程及學生在其中的主體作用。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單純由教師的傳授完成的,也不是一種語文學習的終結狀態(tài),而是由學生自主地把優(yōu)秀的語文文化成果內化為自身的涵養(yǎng),這種內化是伴隨著語文教育過程而持續(xù)進行的。而語文素質中的“質”是一個名詞性的詞素,反映的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靜止的終結狀態(tài)??梢姡Z文素養(yǎng)比語文素質更能揭示語文水平生成特點及原因。
二、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內容
語文素養(yǎng)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不是一種純粹的知識或能力,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涵養(yǎng),是學生個體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養(yǎng)之一。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內容包括以下基本點:
1.熱愛祖國語文
這是愛國主義情感在語文教育上的具體體現(xiàn)。熱愛祖國語文包括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祖國的語言文化。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tài)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國語文(漢字、漢語、漢文)的態(tài)度;關心漢語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營養(yǎng)的態(tài)度;逐步養(yǎng)成主動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等。
一位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老師上課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語,并美其名曰是“雙語教學”。其實目前關于小學生學習母語和英語的討論,提倡的是適當降低英語學習基準,重視和提升母語學習的要求。
2.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
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課有一種傾向:師生對話自如,氣氛活躍,但缺失語文的本體知識。如教“高興”一詞,只用“高興”組詞、造句,不會說疊詞“高高興興”;學《司馬光》一文,只講如何救人,不講“司馬”這個復姓;上《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只談救援的經(jīng)過,不提“中國國際救援隊”“當?shù)貢r間”等詞義。
國家對語文知識有相應的規(guī)定,如對優(yōu)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的規(guī)定、對課外讀物的建議的規(guī)定;在語法修辭知識要點中指出,學生應掌握詞的基本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限于二重)的類型以及常見的修辭格等?!墩Z文課程標準》還要求把社會常識、科普常識作為教學內容安排在各年級的課程、教材之中。
3.發(fā)展語文能力
語文能力主要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習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堂要以語言現(xiàn)象為憑借,促進語文能力的生成:(1)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語言現(xiàn)象為生成點。這些語言現(xiàn)象往往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具有鮮明的示范性。例如課文中的中心詞、中心句,體現(xiàn)文章中心的重點段,牽動上下文的過渡句、過渡段等。(2)以帶有規(guī)律性的新的語言現(xiàn)象為生成點。這種新的語言現(xiàn)象既符合學生的語言發(fā)展水平,又可以概括、類化和遷移,學生學了可以舉一反三地運用。例如新的句式、段式等。(3)以接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語言現(xiàn)象為生成點。這種語言現(xiàn)象往往是學生在閱讀時最容易激發(fā)思維火花的爆點、最感興趣的疑點和最容易忽略的盲點。教師要選擇這些點,讓學生充分參與全程訓練,教師給予恰當?shù)囊龑c撥,這樣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從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的角度看,當前要特別關注學生“寫”的能力?!皩憽笔菍W生語文素養(yǎng)的客觀標志,對“寫”的教學意義特別重大。筆者根據(jù)目前小學語文課堂的現(xiàn)狀,提出一個改進策略:把“聽說”的時間節(jié)省下來,把“讀”的次數(shù)控制住,要把“寫”擠進課堂。對學生的“寫”要更寬泛地理解,小學語文課上的“寫”主要包括五種方式:批注、寫字、抄寫、聽寫、寫片段。
4.培養(yǎng)語感
語感指的是對語言文學敏銳的領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變化感、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語感有兩個教學特性:一是強調整體把握,立足于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氛圍,二是強調個人經(jīng)驗、個人感悟和個人的語言修養(yǎng)。小學語文要為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打好基礎。
如教二年級《黃山奇石》的首句:“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笨梢赃M行“聞名中外”“黃山風景區(qū)”“我國安徽省南部”三個詞組的不同組合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銳和靈活運用能力。
5.完善健全的人格
包括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健康的生活情趣等。
支玉恒老師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jié)》最后一段時,許多學生都陶醉在潑水節(jié)所營造的歡快氣氛之中,突然一位學生提問:“老師,現(xiàn)在水資源越來越少,傣族人民過潑水節(jié)要潑掉很多水,這不是在浪費水資源嗎?”這一問題出乎大家的意料。就在全班同學為之瞠目結舌的時候,支老師卻對這位提問的學生大加稱贊,并請學生再讀課文,思考:潑水節(jié)這一天人們?yōu)槭裁刺貏e高興?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經(jīng)過討論,最后明白了:這清潔的水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資源,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尊敬、友愛和祝福。雖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西雙版納這一熱帶雨林地區(qū),但愛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貴。短短的幾分鐘,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一次靈動智慧的洗滌。
三、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建議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一項宏大的工程,涉及多種因素、各個層次。筆者提出三個基本的實踐建議:
(一)加強必要的語言積累
語言積累包括四個基本方面:(1)語言知識的積累。包括字、詞、句、段、篇知識的逐步積累和豐富。(2)語感的積累。積累語言中所蘊含的變化感、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3)語言法則的積累。包括詞法、句法、章法和修辭法則。(4)規(guī)范語言的積累。如課文精彩片段的記憶、優(yōu)秀詩文的誦背等等。
1.多讀書
《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特別注重學生讀書的問題,作了特別補充:“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薄瓣P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p>
對于課外閱讀,課標也格外重視?!凹訌妼φn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睆母戒?“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看:小學生課外閱讀量為:第一學段5萬字,第二學段40萬字(平均每學期10萬字),第三學段100萬字(平均每學期25萬字),共145萬字。加強推薦中國現(xiàn)當代作品的推薦力度,如童話篇目中葉圣陶、張?zhí)煲淼淖髌泛杖辉谀?;寓言類中國古今寓言成為強力推薦的作品;詩歌散文作品新增加了詩歌的比重,中外童謠、兒童詩歌以及艾青詩選《革命烈士詩抄》列入推薦內容……
在閱讀評價中增加“要關注其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學要十分關注學生的閱讀量和面,不管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經(jīng)典閱讀也好,大量閱讀也好,閱讀材料的選擇面要廣,量要大。可見,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已進入了倡導“大量閱讀”的新時代!
2.多背誦
背誦是大量積累語言、豐富語文知識、強化語言規(guī)范表達的主要途徑。從數(shù)量上看,《語文課程標準》修改稿在附錄1“關于優(yōu)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中從原先1-6年級推薦篇目為70篇,新修訂的增加到75篇,增加的詩歌分別為:漢樂府民歌《長歌行》、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韋應物的《滁州西澗》、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以及陸游的《三衢道中》、朱熹的《觀書有感》,刪除了李商隱的《樂游原》。從以上篇目分析,詩歌誦讀增加了漢樂府和唐宋詩詞的分量。從內容來看,背誦的篇目以古詩文居多。修改稿在附錄1中明確提出“這些詩文主要供學生讀讀背背,增加積累,在教科書中可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編成課文”??梢?,增加背誦篇目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語言的習慣,并傳承傳統(tǒng)文化。
(二)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
小學語文學習的基本法則是:“聽到的,忘記了;讀過的,記住了;做過的,理解了?!笨梢?,實踐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墩Z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在“前言”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修訂稿比原來的實驗稿更注重于語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積極倡導語言實踐的“運用”環(huán)節(jié),把“語言運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一種“學用結合”“實踐第一”的觀點,反映的是“務實增效”的理念。
修訂稿在短短407個字的“前言”中四次提到“語言文字的運用”,增加了新的指導思想:“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還把語文課程的性質重新定位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說明兩個至關重要的語文課程新觀點:(1)語文課程的本質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2)語文課程的重要特征是綜合性和實踐性。
語文學習重視理解和積累,但學習是為了運用。培養(yǎng)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落腳點也在于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修訂稿第一次提出要求:“注意漢語拼音在現(xiàn)實語言生活中的運用。”并把“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改為“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其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梢?,“語言文字的表達和運用”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極其重要的途徑。
在此,筆者提出語言文字運用的四個層次及主要內容:(1)感知語言。初讀課文、認字教學(讀準字音、了解詞義、認清字形)、了解大意。(2)理解語言。內容理解(情節(jié)上的重點難點、思想文化)、形式理解(詞法、句法、章法、表達特點等)。(3)鞏固語言。專項練習、誦讀、復述、背誦、聽(默)寫。(4)運用語言。概括大意、說話寫話、情境操練等。
(三)加強課堂文化的積淀
從更為寬泛的意義上說,師生之間的交往不僅是知識的、思想、能力的交流,更是一種文化交流,課堂教學是一種特定的文化行為。
人文類課文的教學是這樣,科普類課文的教學也是如此。人類在創(chuàng)造世界、解釋自然的過程中,也會反映出人文性的價值趨向和情感信仰。因此,一些科普類的說明文只要孜孜叩問,同樣也會彰顯其內在的文化追求。
對于一般閱讀類文本的文化特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基于語言文字本身的文化,即語言文字的動人韻律、美妙的字形、樸素或華麗的辭藻、積淀于語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如羊大為“美”、四字成語、中華對聯(lián)等。二是基于語言文字所負載的文化。如對祖國的忠貞、對民族的熱愛、對山川的贊美、對他人的熱情、對社會的責任、對母親的報答、對愛情的真誠等等。這些文化內容是顯而易見的,在文本解讀時應給予關注,在教學中應積極加以利用。
重要的是,弘揚文化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某些課文或者某些環(huán)節(jié),盡管具體體現(xiàn)在每一個教學內容里的文化蘊含有多寡厚薄及表現(xiàn)方式的不同,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闡發(fā)應該貫穿整個語文教學計劃和教學的全過程。所以,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走向看,要從語言走向文化。文化觀念的輸入、文化意識和理念的逐步形成,拓展了語文課的視野,要求對語文課的一些基本命題進行修改:如語文課的目標要從“自然人”到“文化人”,語文課的功能要從“語言功能”到“文化功能”,語文課的過程要從“知識過程”到“文化過程”。這樣,語文課因與人的文化生命活動實現(xiàn)了同構,就成為學生的文化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