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游識猷
心理解讀:
助人者勞心費力,自掏腰包,甚至甘冒生命危險,救的是自己素不相識、未來也很可能不會再見的陌生人。如果人人都是經(jīng)濟學里的“理性人”,衡量得失后,理應袖手旁觀,只求自保。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古今中外,舍身救人的例子屢見不鮮;影視大片中,俠盜羅賓漢和蝙蝠俠廣受粉絲的喜愛;平日,我們也常在明知沒有回報的時候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如捐款、獻血、做志愿者、為陌生人指路等。
這些善意之舉,明顯違背傳說中的“自私人性”。而這些舉動無疑讓我們所在的社會變得更溫暖,因此,研究者早早就盯上“利他主義(Altruism)”這個主題,試圖研究人為什么無利可圖也愿意幫助他人。
助人能帶來報償
對于這個問題,“社會交換理論”提供了一個解釋:助人其實也能帶來報償。
報償分兩類,外部報償與內(nèi)部報償。
新聞事件
今年7月5日17時,杭州公交燃起大火,火焰燃起后不到幾秒便吞噬了車廂。路上的市民紛紛自發(fā)相助,砸窗拉人、潑水滅火、開車送醫(yī)。幸虧如此,否則許多傷者絕對捱不到醫(yī)院。據(jù)接診醫(yī)生說,一名傷員曾呼吸暫停,因為送醫(yī)及時才恢復心跳。
助人者能獲得眾人稱許,能提高社會聲望,如果你幫的是血緣親戚,還能增加自己基因的流傳幾率……這都是外部報償。另外,人有互惠本能,受恩惠者往往希望報恩,在道德倫理上,“忘恩負義之徒”會受到排擠,因此,助人者很可能在未來因為自己的善行獲得回報。比如,陳光標堅持自稱“中國首善”,這種宣揚給他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
內(nèi)部報償也同樣重要。我們做完好事后,往往覺得自己更有價值。當我們帶給別人好心情,自己的情緒也隨之提升。
2007年,美國俄勒岡大學的神經(jīng)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找來一群19歲的女學生,給每人開了一個100美元的賬戶,并告知實驗結束后賬戶里剩下的錢全部歸她們所有,然后再讓她們看當?shù)匾粋€給窮人提供食物的慈善組織賬戶,告訴她們可以主動給慈善組織捐款,另外,還有個計算機程序會隨機替她們捐款,有時程序還會再給她們的賬戶分發(fā)金錢。
利用磁共振成像觀察大腦發(fā)現(xiàn),學生們大腦的獎勵中心非常活躍,程序多給她們發(fā)錢時她們固然高興,但在程序替她們捐款給慈善機構時,她們甚至更加高興。這個充滿人性光輝的研究最終發(fā)表在《科學》上——慷慨的女學生們?nèi)绻浪齻儙土搜芯空哌@么個大忙,大概會更加高興。
“助人基因”的遺傳幾率更大
“樂于助人”這四個字還可做另一種解釋,就是“快樂的人更會幫助別人”。研究也確實顯示,當我們心情良好時,特別愿意為他人排憂解難。如此循環(huán)往復,越做好事越快樂,越快樂越做好事……結果就是,一個人開始做好事后,說不定會“根本停不下來”。
鏈 接
助人的好處
紐約州立大學的Stephen Post曾寫過《為什么好人有好報?》一文,里面列舉了助人的種種好處:
助人讓你更幸福。當你幫助別人時,腦部會產(chǎn)生大量多巴胺,而多巴胺正是我們的“快樂使者”,負責傳遞開心和興奮的感覺。這很好理解,既然進化鼓勵我們助人,肯定會有相應的生理機制讓我們喜歡助人。樂于助人的青少年更活躍、更積極、更敢于迎接挑戰(zhàn),有更多的愛和積極情緒,抑郁率和自殺率也顯著降低。
助人讓你更成功。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進行了一項針對近200人的追蹤調查,追蹤了他們從剛出生到如今的生活,結果發(fā)現(xiàn),樂于助人的青少年后來會賺更多的錢,社會地位也更高,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
助人讓你更健康。伯克利大學的另一項研究追蹤了2025位老人達五年之久,他們的發(fā)現(xiàn)是驚人的:經(jīng)常參加志愿服務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人低44%,而參加兩項以上志愿服務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人低63%。
(來源:本刊資料室)(作者系遺傳學碩士、科學松鼠會成員 來源:科學松鼠會 責任編輯/南之嶺)
做好事帶來的快樂情緒,對健康帶來的好處不可小覷。有研究顯示,壓力會增加死亡風險,但那些在壓力下仍然堅持助人的人,死亡風險卻不會上升。這份來自生命的回報,足以提升“助人基因”在人群中的頻率。
對于“助人基因”的起源,社會生物學的祖師爺E.O.Wilson認為,如果一個群體內(nèi)大多數(shù)人傾向于助人,那么這個群體的基因庫流傳下去的幾率就會更大。進化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Trivers則認為,因為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從總的效果看,1+1>2。比如你看見鄰居挨餓,就把今天打到的鹿分一半給他,明天你什么獵物也沒打到,但也許鄰居就可以送來一只羊腿。因此,助人的人生存的幾率更高。
不管哪種說法更對,總之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在數(shù)百萬年殘酷的自然選擇下,那些有助人傾向的基因得到了更廣的傳播,最終遍布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所以,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本褪怯^察到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助人傾向。
在成人身上做的種種實驗都顯示,“助人乃快樂之本”。不過,研究也顯示,年幼的小孩還不能體會到這種快樂。孩子們似乎天生就知道“接受幫助”的好處,但“幫助他人”的好處,則是隨著大腦社會化而漸漸習得的。因此,鼓勵孩子幫助他人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不情不愿,也絕不代表這個孩子天生冷血——很可能是他還沒到懂得助人之樂的年紀。等到小孩慢慢長成一個快樂的大人,他也會不假思索地做出許多善行,就像7月5日那群友善、勇敢、親社會的杭州市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