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jì)北南在2013年12月26日《北京青年報》撰文指出:2013年,國人常犯的十大語文差錯有哪些?著名語文刊物《咬文嚼字》24日對此進(jìn)行了盤點。自2006年以來,《咬文嚼字》都會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糾正國人在當(dāng)年常犯的“語文差錯”,也從一個角度回顧當(dāng)年的熱點事件。
每年發(fā)布一次“十大語文差錯”,對許多人來講是很傷面子的事。但是,《咬文嚼字》還是一如既往地給國人挑著讀音和字詞方面的錯誤。即便是冒著“讓上億人改口”的危險,也一往無前。這種認(rèn)真嚴(yán)謹(jǐn)?shù)募m錯精神,讓人佩服?!兑慕雷帧返膱允?,讓公眾看到了他們在我國最基礎(chǔ)的學(xué)科——語文領(lǐng)域的職業(yè)精神與操守。找語病,是高考語文科目中的一類題型。遺憾的是,自高考之后,再也沒有人能夠像語文老師一樣糾正我們對于漢語的錯誤用法了。《咬文嚼字》就像一個循循善誘、不厭其煩的語文老師,給整個社會上了一堂“語文公開課”。而且,這門課每年都有,從不曠課。
在自媒體時代里,任何一個小小的語法錯誤,都可能在輿論大潮中對公眾造成誤導(dǎo)。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旦出現(xiàn)了錯誤,可能會讓很多人改變原來的正確語法。千百年之后,漢語乃至漢字文明,或許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原來的造字方法,都可能會無跡可循。什么是“象形”、什么是“指事”、什么是“會意”、什么是“轉(zhuǎn)注”、什么是“形聲”,什么又是“假借”,這些問題,都可能在未來某個階段,在我們的語文教學(xué)和漢字使用中成為沒有正解的難題。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目前,北京市教育部門已經(jīng)決定將高考中的語文分?jǐn)?shù)提升至180分。這凸顯了對于語文的重視。但是,僅僅重視還不夠,每一位國人,都應(yīng)該像《咬文嚼字》一樣“咬文嚼字”,堅守住語文的原始教義,守住我們的母語文明。因此,我們更要感謝《咬文嚼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