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澄
三訪石頭城
◎池 澄
月兒彎彎月如鉤,石頭城上月,年復一年地做歷史之“鉤沉”,石頭城上月,映照過多少千秋往事—三國紛爭、六朝更迭、權(quán)臣亂政、戰(zhàn)事頻仍。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到南京拜訪了文學界前輩、時任《雨花》主編的章品鎮(zhèn)先生,他熱情接待了我,一名來自蘇北基層的文學青年。也許是想讓我多感受一些歷史文化的熏陶,他對我說:“到南京先看看,中山陵,玄武湖,石頭城……”說至此他的表情顯得有些興奮,幾乎是眉飛色舞了,最后輕輕擊案又補充說:“石頭城又稱‘鬼臉城’,東吳時的舊城,近兩千年了,至今仍能完整保留下來,多么神奇的古跡!”
第二天,我就行進在去石頭城的路上了。人,每游覽一個景點,先會產(chǎn)生一些想像,往往是人未到意先到。我想像這石頭城內(nèi)有原汁原味的青磚小瓦馬頭墻古建筑,或許還保留有幾條明清人走過的老街……及至城下,只見山似城,城似山,巍峨峭立,蔚為壯觀,那一張鬼臉掛在城墻上像對我眨眼,更顯得詭秘神奇,正打算進城看看,四處觀望,無門可進。我在石頭城下徘徊、彷徨,心中忽然想起《紅樓夢》第二回中賈雨村的一句話:“……去歲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覽六朝遺跡,那日進了石頭城……”此時,我喃喃自語抱怨說:“賈雨村能進石頭城,我就不能進?!薄都t樓夢》雖是小說家言,但曹雪芹的青少年時代生活在南京,石頭城是城,是城必有門,在歷史上石頭城應是有門可進的。這門在何處呢?迎面走來一位托鳥籠的老者,鳥籠疊著鳥籠疊了三層,籠中各有一只繡眼鳥,上下三只鳥,吱吱喳喳,好像合唱一支歌。此鳥又叫溜丁,曾聽當?shù)厝苏f:“人不玩‘溜丁’,不是老南京。”這位老先生應是本地人,我就城門事向他請教。他隨口就答:“石頭城,沒得門?!闭f罷他托舉了一下手中的鳥籠,又丟下一句話:“轉(zhuǎn)個彎,門有三?!蔽野此脑捯谎弁ィ⑺⑷浅菈δ挠袕潈??但“門有三”這半句話,卻是條線索,原來此語是流傳有據(jù)的。南宋《乾道志》載:“金陵邑,城在清涼寺西,去臺城九里。南開二門,東開一門。”
公元211年,諸葛亮出使東吳,在京口(今鎮(zhèn)江)西望秣陵山脈,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惫?12年,孫權(quán)在金陵邑基礎(chǔ)上修城,只擴范圍并無增門的記述,可知,石頭城是一座只有三門的城,歷史上的大城北京初設十三門、南京城初設十五門,一般的小城大多為四門,古羅馬的狄奧多城設八門,古今中外,沒有設三門的?!叭T城”,這在世界城墻史上,應算是獨具特色無可匹比的唯一了。
我在南京工作了幾年,縱覽金陵風物,不久就深深迷戀上了雨花石,雨花石中要找人面或獸面的象形石,往往要求石面上有三個點,三個點可成人面或獸面,下圍棋的朋友在棋盤上下出這種圖像稱“猴臉”。一日得一人面石,石上勻稱排列兩眼一口,但這三個點不是以紋理顯現(xiàn)的,而是石中的三粒小石子,兩粒黑色一粒紅色,兩眼一口形象怪異。此時,我想起了石頭城上那一張鬼臉,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有些許共同之處。于是手攥這一枚雨花石“懷石探城”——二訪石頭城。仰首翹望城上的鬼臉,低頭凝視手中的雨花石,對比之下鬼臉城上的圖像,與我手中的雨花石頗近似,區(qū)別是石頭城上的鬼臉,是片狀礫石的組合;而我手握的雨花石是單體卵狀礫石,這些礫石,在地質(zhì)學上都屬于沉積巖,是上游大山的巖石風化改體后,經(jīng)流水搬運至金陵“落戶”,不同的只是磨圓的程度不一而已。我以一個“石迷”的思維比擬,石頭城上的鬼臉不也可算是一枚大雨花石,而手中的這枚雨花石又可算是濃縮的微型“鬼臉”。游覽至此,偶覺有得句之趣,遂成一聯(lián):詩有打油詩,我此聯(lián)對仗算不上工整,就當一副“打油聯(lián)”罷:
云光說法華,雨花臺顯雨花石;
孔明論形勝,石頭山建石頭城。
(注:“法華”指法華經(jīng))
去年初秋偶讀魯迅先生詩,他有幾首《無題》七絕,都是寫南京的,有一首就寫到石頭城,詩中有句“石頭城上月如鉤”,描繪了石頭城的夜景。于是我選擇了農(nóng)歷八月初的一個夜晚,驅(qū)車夜游石頭城。車開到秦淮河西岸,河上已建了一座人行橋,登橋過河,遙望對岸,燈光閃爍,城邊有一池,石頭城在岸上,又映在水下,波光疊影,倍增玄幻之美、古艷之趣。走至石頭城下,驀覺那一方水池倍覺亮麗,此池俗稱是城上鬼臉照鏡之物,鬼臉的形象天天照、日日照,燈前照、月下照……他怪異、猙獰,我抬頭舉目一再瞻仰,這一張鬼臉也可視為是一張神靈之臉?!渡胶=?jīng)》載,我國有四方神靈,東方稱句芒,北方稱祝融,西方稱蓐收,北方稱禺疆,此四神或獸身人面或鳥身人面。竊以為,石頭城在我國東方,石頭城上之鬼臉,或可象征為“東方神靈”之句芒。石頭城上這一形象非人力所為,而是大自然的杰作,天成幻出,天奪人巧,令人思議不及。石頭城上的鬼臉,高高凸現(xiàn)在嶙峋的山體上,他是一幅鬼斧神工的雕塑,他也堪稱是一幅特具象征意義的巨大城徽。古今中外的城墻上有這樣天然巧成的城徽嗎?未見。這是石頭城又一神奇之處。說他是中外城墻史上的又一個“唯一”,似亦無可非議。
此時,我停立于石頭城下,舉頭仰望偏西的斜月,月牙兒像一只小船,也像是一張嘴,如果遇上雙星伴月的天象,就更像是一張臉。“石頭城上月如鉤?!濒斞傅倪@一行詩很形象,既是一行詩,也像一幅畫,如果思維進入浪漫的想象,天上的月牙兒與地面上的鬼臉,月月在對話,年年在對話,距今已對話了近兩千年。月兒彎彎月如鉤,石頭城上月,年復一年地做歷史之“鉤沉”,石頭城上月,映照過多少千秋往事——三國紛爭、六朝更迭、權(quán)臣亂政、戰(zhàn)事頻仍。我暢想,若穿越時空甚至感覺其間還有帝王之間的對話。是哪兩位帝王呢?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吳大帝孫權(quán),當然是指后者說給前者聽的。公元十四世紀下半葉,朱元璋在未統(tǒng)一全國時,就于公元1366年即元至正26年在南京開始建城,歷時二十一年于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建成。在建城初期,可能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景,籌劃建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都城,一張規(guī)劃圖放在案前,朱元璋指指點點,與群臣議論商討一番后御筆一揮,欽此!就把孫權(quán)所建的石頭城的位置定了。周長67華里,被譽稱為世界第一的明城墻建成后,石頭城的位置在何處,是“城中城”?不是。是“城邊城”?也不是。準確地說應是“城包城”。在一本寫南京城墻的書中有一張大幅照片,指明明城墻包進了石頭山,這話當然不錯。但更完整地說,石頭山上有石頭城,明代建的城墻還包進了石頭城。石頭城演繹成“城包城”這件事,朱元璋是有功績的,石頭城若不包入明城墻之內(nèi)與明城墻連為一體,能不能完整保留至今,還很難說。但另一面,朱元璋建南京城省工省錢借用了先人的偉業(yè),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然而歷史上有許多人物,做了一件好事,往往因他后來的言行而又讓人詬病。洪武十四年建孝陵,選在鐘山南麓,陵前是孫權(quán)的蔣陵,他說了一句俏皮話,大意是,孫權(quán)也是一條漢子,就讓他為我守陵吧。早前兼并了人家的舊城建城,現(xiàn)在還要讓人家為他守陵。出語不恭,幾近無理。
八月秋晚,涼風颼颼,我倘徉于古老的石頭城下憶念魯迅先生,他寫的《無題》詩,無題勝有題,我在月下默默吟哦:默讀魯迅先生的這一首《無題》:
大江日夜向東流,
聚義群雄又遠游。
六代綺羅成舊夢,
石頭城上月如鉤。
詩,堪稱是經(jīng)典之作。既含景象幽微的蒼茫意境又具有強烈的撼人心靈的滄桑感。是的,六代綺羅、南朝金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都沒了。但,石頭城還在,三門之城,有天然城徽之城,為世界最大城墻明城墻包藏之城,擁有世界城垣史上的這“三個惟一”的稀世遺存,仍巍然屹立在十代古都金陵的石頭山上,游蹤至此,思古之幽情,令人揮之不去。
明代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則報恩寺塔是也?!眻蠖魉碌慕ㄖ?,用了明代永樂時的琉璃磚瓦,遂稱永樂窯器。石頭城依山而建,就地取石,當時還用了東漢的青磚(南京近年考古,石頭城下發(fā)現(xiàn)了漢磚)。沿著先賢張岱的語氣,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之更大的古董,三國東吳之石頭,東漢之窯器,則石頭城是也?!?/p>
報恩寺塔已毀于戰(zhàn)火,石頭城是金陵古城中萬劫不毀的珍貴遺存。石頭城上月如鉤,魯迅詩的含意既是歷史的,又是現(xiàn)實的,月照石頭城,照過去,照未來,照古人,照今人。它承載的歷史之厚重,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頭,在人們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