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會 林琳 張世忠
(1.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福州350013;2.福建省寧化縣畜牧獸醫(yī)水產(chǎn)局365400)
三種常見鴨杯葉吸蟲病的鑒別診斷
江斌1黎朝生2吳勝會1林琳1張世忠1
(1.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福州350013;2.福建省寧化縣畜牧獸醫(yī)水產(chǎn)局365400)
該文介紹臨床上常見的三種鴨杯葉吸蟲(鴨東方杯葉吸蟲、鴨普魯氏杯葉吸蟲、鴨盲腸杯葉吸蟲)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生活史、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防控措施,供廣大臨床獸醫(yī)工作者進行鑒別診斷。
鴨杯葉吸蟲病鑒別診斷
鴨杯葉吸蟲病是由杯葉吸蟲科(Cyathocotylidae)杯葉吸蟲屬中眾多種類的杯葉吸蟲寄生在鴨腸道內(nèi)導致的一種寄生蟲病。目前我國有記錄的只有崇夔杯葉吸蟲(Cyathocotyle chungkee)、印度杯葉吸蟲(C.india)、東方杯葉吸蟲(C.orientalis)、普魯氏杯葉吸蟲(C.prussica)、塞氏杯葉吸蟲(C.szidatiana)、紡錘形杯葉吸蟲(C.fusa)、盲腸杯葉吸蟲(C.caecumalis sp.nov)等6種[1-2]。上述6種杯葉吸蟲均可寄生在鴨體內(nèi),其中常見的有東方杯葉吸蟲、普魯氏杯葉吸蟲及盲腸杯葉吸蟲等3種。下面就這3種杯葉吸蟲的蟲體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生活史、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防控措施做一介紹,以便廣大臨床獸醫(yī)工作者進行鑒別診斷和采取相應(yīng)的防控措施。
1.1 蟲體形態(tài)蟲體呈梨形(見圖1),頭尾較尖,大小為(0.72~1.33)mm×(0.51~0.89)mm??谖P呈球形,大小為(0.09~0.12)mm×(0.09~0.11)mm。腹吸盤位于腸叉后,大小為(0.06~0.08)mm×(0.09~0.10)mm。黏附器發(fā)達,幾乎占滿整個蟲體。睪丸呈卵圓形,并列或斜列于蟲體中部,左睪丸大小為(0.32~0.38)mm×(0.22~0.26)mm,右睪丸大小為(0.38~0.52)mm×(0.22~0.30)mm,卵巢呈卵圓形,位于睪丸前方,大小為(0.069~0.080)mm×(0.081~0.092)mm,卵黃腺分布于蟲體側(cè)緣。蟲卵呈卵圓形,大小為(92~115)μm×(60~71)μm。
1.2 生活史東方杯葉吸蟲的終末宿主為鴨、雞、鳶等。中間宿主有2個,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如紋沼螺),第二中間宿主為麥穗魚、鱊、鯽等。蟲卵在第一中間宿主內(nèi)發(fā)育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離開第一中間宿主后到麥穗魚等第二中間宿主的肌肉中結(jié)成囊蚴,鴨子等終末宿主吞食麥穗魚等而感染。
1.3 流行病學該病可感染鴨、雞、鳶等禽類,各種日齡均可感染。傳播途徑與接觸到有關(guān)魚類中間宿主有關(guān),特別是在江河湖泊以及內(nèi)河支流比較發(fā)達地區(qū)多發(fā)。該病在我國多個省均有發(fā)生。夏秋季多發(fā)。
圖1 鴨東方杯葉吸蟲的蟲體形態(tài)
1.4 主要癥狀與剖檢病變患鴨表現(xiàn)精神沉郁,排黃白色稀糞,吃食減少,潛伏期3~5 d,發(fā)病率可達50%,病死率10%~20%。剖檢可見鴨小腸、盲腸和直腸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癥腫大,其中以小腸病變最為明顯,切開腸壁可見腸道卡他性炎癥,嚴重時腸壁有壞死灶[3]。
1.5 診斷根據(jù)鴨群有在河流湖泊放牧史,剖檢可見小腸和大腸均有病變,在腸道內(nèi)檢出東方杯葉吸蟲成蟲及蟲卵,蟲卵較大呈卵圓形等可進行確診。
1.6 防治措施預(yù)防上要改變飼養(yǎng)方式,盡量少到江河湖泊放牧,同時對放牧鴨定期采用抗蠕蟲藥物進行防治。臨床上可采用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200~300 mg,一次性拌料治療)或五氯柳酰苯胺(每千克體重15~30 mg,一次性拌料治療)以及阿苯達唑片(每千克體重10~25 mg,一次性拌料治療)進行治療,連用3 d,均有較好治療效果。
2.1 蟲體形態(tài)蟲體呈梨形(見圖2),體表有小棘,大小為(0.8~1.0)mm×(0.6~0.65)mm??谖P位于前端,大小為0.12~0.13 mm。腹吸盤常被附器覆蓋,不易看到。咽呈圓形,直徑為0.07~0.08 mm,兩腸支不到達蟲體后緣,蟲體腹面有一個非常發(fā)達的黏附器,直徑0.315~0.550 mm,常凸出腹面邊緣。睪丸呈圓形或卵圓形,左右斜列于蟲體的中部,大小為(0.20~0.25)mm×0.15 mm,雄莖囊十分發(fā)達,呈棍棒狀,大小為(0.27~0.50)mm×0.07 mm×0.140 mm,常為蟲體長度的1/2~3/5,生殖孔開口于蟲體末端,常可見雄莖伸到體外。卵巢位于睪丸下緣,常與睪丸重疊,大小為(0.11~0.12)mm×0.08 mm,卵黃腺呈大囊泡狀,分布于蟲體四周,子宮內(nèi)蟲卵不多,相對較大,呈長橢圓形,大小為(98~103)μm×(65~68)μm。
圖2 鴨普魯氏杯葉吸蟲的蟲體形態(tài)
2.2 生活史該蟲也有2個中間宿主,與東方杯葉吸蟲類似,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如紋沼螺),第二中間宿主為麥穗魚。終末宿主(如鴨)吞食帶蟲的麥穗魚后,3~5 d即可發(fā)病死亡。
2.3 流行病學該病可感染鴨、鵝、野鴨等禽類,各種日齡均可感染。傳播途徑與鴨等接觸到相關(guān)魚類中間宿主有關(guān),特別是在池塘內(nèi)放牧的鴨多見,夏秋季節(jié)多發(fā)。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等省。
2.4 主要癥狀與剖檢病變患鴨表現(xiàn)精神沉郁,采食量減少或廢絕,渴欲增加,羽毛無光澤,排黃白色稀糞,患鴨死亡速度快。死后鴨機體脫水嚴重,眼球下陷。剖檢內(nèi)臟可見肝臟輕度腫大,胃內(nèi)空虛。小腸腫脹明顯,內(nèi)含黃褐色或黑褐色內(nèi)容物,在內(nèi)容物中可見一些黃白色小蟲體。腸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癥,有時在小腸黏膜上可見黃褐色小痂塊或局灶性壞死。盲腸和直腸大小基本正常,內(nèi)容物也呈黃褐色糊狀物。其他內(nèi)臟器官無明顯病變[4-5]。
2.5 診斷根據(jù)鴨群有在池塘放牧的歷史,剖檢可見小腸腫大明顯,在小腸內(nèi)檢出普魯氏杯葉吸蟲及其蟲卵,蟲卵較大、呈長橢圓形等可進行診斷。
2.6 防治措施在預(yù)防上,要改變鴨飼養(yǎng)方式,盡可能不到池塘、湖泊等地放牧,必要時要對池塘進行消毒以消滅池塘中的中間宿主,放牧后2~3 d就要采用抗吸蟲藥或廣譜抗蠕蟲藥物進行防治。該病的治療,除了使用阿苯達唑外,還可選用芬苯達唑(每千克體重10~50 mg)、吡喹酮(每千克體重20 mg)、氯硝柳胺(每千克體重100~200 mg)、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200 mg)等拌料口服,每天1次,連用3 d,均有較好治療效果。
3.1 蟲體形態(tài)蟲體呈卵圓形(見圖3),大小為(1.175~2.375)mm×(0.950~1.875)mm,在蟲體腹面有一個很大的黏附器??谖P位于蟲體的頂端或亞頂端,大小為(0.125~0.160)mm×(0.130~0.170)mm;咽呈球狀,大小為(0.120~0.150)mm×(0.110~0.145)mm,食道短。2個腸支盲端伸達蟲體的亞末端。腹吸盤位于黏附器前緣中部(多數(shù)被卵黃腺覆蓋,不易見到)。黏附器很大,大小為(1.150~1.800)mm×(1.050~1.750)mm。睪丸2個,呈長棒狀、橢圓形、三角形、鉤形、紡錘形、錐形等多種形態(tài),其中以長棒狀和橢圓形居多,排列以左右列為主,大小為(0.280~1.300)mm×(0.130~0.375)mm。卵巢形態(tài)近圓形,位于蟲體腹面的中部偏左側(cè),大小為(0.135~0.250)mm×(0.140~0.260)mm。雄莖囊呈長袋狀,位于蟲體后端,偏向蟲體右側(cè)。卵黃腺比較發(fā)達,分布于蟲體四周。蟲卵大小為(0.075~0.098)mm×(0.055~0.075)mm[2]。
圖3 鴨盲腸杯葉杯葉吸蟲的蟲體形態(tài)
3.2 生活史鴨盲腸杯葉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為紋沼螺,第二中間宿主為稻田中的泥鰍,當鴨子采食到含有感染性囊蚴的泥鰍后,第4 d即可在糞便中檢出成熟蟲卵,說明從囊蚴到成蟲發(fā)育只需4 d。由蟲卵到成蟲的發(fā)育時間為96 d。
3.3 流行病學該病目前只感染番鴨和半番鴨,偶見于20~100日齡產(chǎn)蛋麻鴨,各種日齡均可發(fā)病。發(fā)病季節(jié)多集中在每年的9月份至次年的1月份(即晚稻收割后的1~3個月)。該病的發(fā)生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多見于有山、有水田的農(nóng)村山區(qū),有發(fā)生過該病的地方每年都有該病出現(xiàn)。發(fā)病率達20%~50%,病死率10%~50%。
3.4 主要癥狀與剖檢病變該病主要見于鴨子到水田放牧后5~7 d,首先是出現(xiàn)部分患鴨精神沉郁,吃料減少或廢絕,排黃白色稀糞,隨后幾天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逐漸升高,到10 d后病死率又逐漸減少,耐過的患鴨表現(xiàn)生長緩慢。用一般的抗生素、磺胺類藥物治療無效。剖檢可見兩盲腸腫大異常明顯,盲腸表面有不同程度的點狀或斑狀壞死,切開盲腸可見內(nèi)容物為黃褐色糊狀物,并有一股難聞的惡臭味,盲腸內(nèi)壁壞死嚴重并呈糠麩樣病變,仔細查看在腸黏膜上可見卵圓形蟲體,有時在盲腸還可形成黃色糠麩狀阻塞物。個別在直腸也可見腫大壞死病變。
3.5 診斷根據(jù)鴨群有到稻田放牧的歷史,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高,剖檢可見盲腸腫大明顯,內(nèi)容物呈糊狀,有惡臭味,在盲腸內(nèi)檢出大量盲腸杯葉吸蟲及其蟲卵可進行診斷。
3.6 防治措施該病的預(yù)防一方面要不到該病常發(fā)地區(qū)放牧,另一方面是定期使用廣譜驅(qū)蟲藥進行預(yù)防。該病的治療可使用阿苯達唑(每千克體重口服25 mg,連用3 d),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一般用藥后第2 d即可控制該病的病死率。
[1]黃兵,沈杰.中國畜禽寄生蟲形態(tài)分類圖譜[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
[2]江斌,吳勝會,林琳,等.畜禽寄生蟲病診治圖譜[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2.
[3]堯國榮.蛋鴨東方杯葉吸蟲病診治報告[J].江西畜牧獸醫(yī)雜志,2008(5):48.
[4]江斌,林琳,吳勝會,等.一例鴨普魯士杯葉吸蟲病的診治報告[J].福建畜牧獸醫(yī),2013,33(4):48-49.
[5]古飛霞,鄺文濤,駱小龍,等.放牧麻鴨暴發(fā)杯葉吸蟲病的診斷[J].中國家禽,2012,34(23):50-54.
B
1003-4331(2014)04-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