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叢義
肝功能不全在中醫(yī)中多表現(xiàn)為肝膽病癥,是一種較為多見的臨床疾病,經肝功能檢查可觀察到患者的谷草轉氨酶(AST)和谷丙轉氨酶(ALT)均會出現(xiàn)明顯上升,中醫(yī)認為肝位于腹部,存在于橫膈之下,被右肋覆蓋,并認為肝為“陰中之陽”,性剛強,不僅主疏泄,同時又主藏血,在調節(jié)和貯藏血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故當肝功能失和,非常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肋痛、黃疸、鼓脹等癥狀,及時治療非常關鍵[1]。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實驗觀察加味小柴胡湯治療肝功能不全的臨床治療效果,旨在為肝功能不全臨床治療提供新路徑。
1.1 一般資料 從白山市灣溝北山社區(qū)醫(yī)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診的肝功能不全患者中選取56例(n=28),患者均確診為肝功能不全[2],通過擲骰子法將其隨機分為2組,奇數 28例為對照組,其中女 13例,男15例,平均年齡(64.25±2.68)歲,平均病程(5.28±0.21)個月;偶數 28 例為觀察組,其中女 14 例,男 14 例,平均年齡(65.04±2.17)歲,平均病程(5.11±0.52)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用藥,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采用 SigmaSD20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AST和ALT進行檢測,其結果均高于常規(guī)水平;(2)患者年齡在43~85歲,民族及性別均不設限;(3)了解本次試驗,并自愿接受本次試驗,嚴格按照完成規(guī)定服用藥物;排除標準[3]:(1)患者AST與ALT超出正常水平2倍或以上;(2)患者合并有較為嚴重的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感染;(3)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服用其他退黃利膽治療藥物;(4)患有高血鎂、高血鉀和嚴重腎功能障礙;(5)患者處于特殊時期,如哺乳期或妊娠期;(6)對本次試驗使用藥物有過敏史。如試驗前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經過洗脫期后符合納入標準,不視為排除病例;退出標準:(1)未按規(guī)定服藥無法判定療效;(2)資料不全無法判定療效、安全性;(3)嚴重不良反應、并發(fā)癥,特殊生理變化等,難以繼續(xù)治療;(不良反應者納入不良反映統(tǒng)計);(4)使用影響療效藥物。
1.3 治療方法 (1)觀察組:運用加味小柴胡湯給予患者治療,以小柴胡湯原方為基礎[4],增加當歸、茯苓、白芍、白術、丹參等具有養(yǎng)陰、健脾、活血功效的藥材,具體方為:人參6g,柴胡15g,炙甘草 6g,茯苓 15g,半夏 10g,大棗 9g,當歸 10g,生姜9g,白芍 10g,白術 10g,黃芩 10g,丹參 10g,用水煎煮,1 劑/d,每天溫服2次;(2)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法給予患者治療,并給予葡醛內酯片(上海金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20102,50mg/片),每天溫水送服3次,每次100mg;2組患者均以2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給予其1個療程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 運用SigmaSD2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谷草轉氨酶(AST)和谷丙轉氨酶(ALT)值進行檢測,并對其進行記錄,并以此作為患者治療效果判斷指標。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2組患者AST與ALT值的檢測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經過2周的治療后,2組患者AST與ALT值均出現(xiàn)了顯著變化(P<0.05);但中藥加味小柴胡湯治療的觀察組,效果更加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2組肝功能不全患者治療前后AST與ALT值比較
由于生活節(jié)奏以及飲食習慣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急慢性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為逐年增長的趨勢,成為了一種非常多見的臨床疾病。中醫(yī)在肝功能不全治療中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指出患者在發(fā)病后多表現(xiàn)出善太息、口苦、尿黃和目黃,同時右肋有脹痛感,不喜歡按壓,也有一部分患者喜歡按壓,患者腹脹如鼓、水停腹中,胸肋脹滿不適,心煩,惡心嘔吐,脈為弦細[5-6]。
小柴胡湯是一種配伍非常嚴謹的中藥方劑,且隨著對其深入研究,加之治療效果的顯著,越來越受到臨床醫(yī)家的喜愛,小柴胡湯在疏利三焦和調和肝脾上效果顯著,同時還具有祛除寒熱、宣通內外以及消淤通滯上均有較好功效[7-8]。本研究以小柴胡湯方劑為準,增加當歸、茯苓、白芍、白術、丹參等具有養(yǎng)陰、健脾、活血功效的藥材,在保留小柴胡湯功效的同時,增加養(yǎng)陰、健脾、活血的功效,就理論上來說其能夠更好地用于肝功能不全的治療中。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2組患者AST與ALT值的檢測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經過2周的治療后,2組患者AST與ALT值均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P<0.05),即兩種治療方法均具有治療效果;但采用中藥加味小柴胡湯治療的觀察組效果更加明顯(P<0.05);由此可知,加味小柴胡湯用于肝功能不全治療中效果顯著。
總而言之,采用中藥加味小柴胡湯對肝功能不全患者進行治療,治療效果良好,為未來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向。
[1] 謝子琪.加味小柴胡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
[2] 于欣.小柴胡湯在慢性腎臟病臨床應用中的文獻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
[3] 張麗.中醫(yī)辨證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觀察[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2.
[4] 張迎迎.肝硬化營養(yǎng)不良與中醫(yī)辨證分型的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2.
[5] 朱華勇,劉向紅,周宇明.異甘草酸鎂治療膿毒癥合并肝功能不全療效觀察[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1,9(2):116-117.
[6] 謝子琪.加味小柴胡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
[7] 陶方澤.小柴胡湯類方證治規(guī)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
[8] 熊興江,魏戌.《傷寒論》“六味小柴胡湯”方證發(fā)微[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9(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