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關玲 徐烜峰 邊磊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北京100871)
薄層色譜法(又稱為薄層層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簡稱TLC)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為固定相,以合適的溶劑為流動相,對混合樣品進行分離、鑒定和定量的一種層析分離技術。
TLC是大學有機化學實驗課中的重要基本操作實驗。掌握TLC技術有助于學生儲備未來工作需要的色譜層面的知識。在教學中,我們根據(jù)授課對象(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的學生)的專業(yè)特點,選擇與醫(yī)學科學相關的實驗內容,如通過實驗分析解熱鎮(zhèn)痛藥復方乙酰水楊酸藥片(Compound Aspirin Tablets,APC;一種用于感冒發(fā)熱、頭痛、神經(jīng)痛等治療的常用藥)的組分;通過多步合成制備乙內酰脲(其鈉鹽是抗癲癇藥Dilantin)等;安排了3次TLC實驗促進學生掌握TLC技術,包括:TLC鑒定APC組分,TLC監(jiān)測安息香制備二苯乙二酮的反應進程,TLC輔助柱色譜分離乙酰苯胺和二苯乙二酮。
對于TLC鑒定APC組分實驗,最初我們沿用學院多年使用的展開劑[1]:由二氯甲烷(2mL)、無水乙醚(5mL)和冰醋酸(5~7滴)組成的混合溶劑,此條件對APC的3個主要成分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咖啡因給出較好的分離。溶劑的沸點為:乙醚34.6℃,二氯甲烷39.8℃,冰醋酸117.9℃,按比例配好后,在操作過程中因為低沸點溶劑揮發(fā)快,會使剩余展開劑的極性增加,若不更換展開劑依次展開幾塊板時,后面展開板的Rf數(shù)值將呈現(xiàn)增大趨勢,有時只顯示兩個色斑,影響學生準確觀察各個組分的顯色情況;與此同時,實驗室中有機溶劑的濃度會增大(特別是高溫天氣更明顯)?;趯嶒炐Чc環(huán)保的雙重考慮,我們嘗試對TLC鑒定復方乙酰水楊酸藥片組分的實驗條件進行優(yōu)化。
展開劑(自己配制):石油醚(AR,北京化工廠),乙酸乙酯(AR,北京化工廠),冰醋酸(AR,北京化工廠),乙醚(AR,北京化工廠),二氯甲烷(AR,北京化工廠)。
薄層色譜板(自己制備):硅膠GF254(CP,青島海洋化工有限公司),0.5%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實驗室統(tǒng)一配制,羧甲基纖維素鈉800~1200,CP,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玻璃片25.4mm×76.2mm,玻璃點樣毛細管(內徑0.5mm,管長100mm,華西醫(yī)科大學儀器廠),紫外線分析儀(ZF-I,上海顧村電光儀器廠)。
樣品:復方乙酰水楊酸片(APC,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每片含阿司匹林0.22g,非那西丁0.15g,咖啡因35mg),用95%乙醇(AR,北京化工廠)溶解。
各組分標樣:3%阿司匹林乙醇溶液,0.5%非那西丁乙醇溶液,1%咖啡因乙醇溶液(實驗室統(tǒng)一配制)。
原理:薄層色譜法是一種吸附薄層色譜分離法,它利用各成分對同一吸附劑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動相(溶劑)流過固定相(吸附劑)的過程中,連續(xù)地產(chǎn)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從而達到各成分相互分離的目的。比移值Rf=溶質移動的距離/溶液移動的距離,表示物質移動的相對距離,在條件固定的情況下,Rf對每一種化合物來說是一個特定數(shù)值。
薄層板制備:稱取5g薄層層析硅膠(GF254),加入13mL 0.5%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混合并攪拌成均勻的糊狀物,將糊狀物均勻倒在8塊潔凈干燥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滾動涂布,使其平均涂滿整個玻璃板,然后輕輕振動玻璃板,促使其平整均勻,自然干燥后,根據(jù)需要可在烘箱中110℃條件下活化30分鐘。
APC樣品的制備:取半片APC,用研缽研成粉末,將粉末轉移到錐形瓶,加2.5mL 95%乙醇,搖動,過濾;用另一錐形瓶中保留濾液(不用時加塞子);用濾液進行實驗,教學中4人公用。
展開劑的配備:本實驗用到含有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醚、二氯甲烷、冰醋酸不同組分的混合溶劑。各試劑在通風櫥中量取,加入展開缸中混勻,及時加蓋子以減少溶劑揮發(fā)。
點樣:每塊板中間點APC,左、右側分別點標樣非那西丁、阿司匹林或咖啡因。
將板放在展開缸中展開。
用紫外燈觀察,有色斑點處用鉛筆畫出,分別計算APC每個點的Rf。
實驗用硅膠表面的硅羥基呈弱酸性,極性強的分子與硅膠吸附較強,Rf較小。APC的3個主要組分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咖啡因的化學結構如圖1。阿司匹林含酸性基團羧基,咖啡因的互變異構體含弱堿性基團亞氨基。極性次序為: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丁;推測Rf為: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丁。
圖1 APC 3個主要組分的化學結構式
在實驗中觀察到的Rf就是這個次序,但阿司匹林從基線開始顯現(xiàn)連續(xù)的色帶,難以確定Rf(圖2A左、B左、C左)。據(jù)此,我們在展開劑中加入冰醋酸以增加展開劑的極性,希望抑制阿司匹林與硅膠的作用進而得到更集中的顯色斑點。從圖2(A右、B右、C右)可見,加了醋酸后,非那西丁、咖啡因的斑點依次升高,Rf略有增加,阿司匹林則顯色斑點集中且Rf增加為3個組分中最大的。對硅膠鑒定其他含酸性基團的有機化合物,在展開劑中加醋酸也可得到集中的顯色斑點,說明醋酸的作用在于:影響含酸性基團的化合物在TLC實驗過程的吸附與解吸。
由二氯甲烷、無水乙醚和冰醋酸組成的混合溶劑,對APC 3個主要組分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咖啡因給出的分離如圖2A右所示,咖啡因呈現(xiàn)橢圓形色斑,Rf=0.16;非那西丁呈現(xiàn)橢圓形色斑,Rf=0.59;阿司匹林呈現(xiàn)月牙形色斑,Rf=0.81。
圖2 展開劑優(yōu)化前后的分離效果
為了得到與這個分離相同或更好的實驗結果,我們用可安全使用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試劑,選擇不同條件進行多次實驗。首先做替代乙醚的嘗試,成功后又做了替代二氯甲烷的嘗試(表1),最后以石油醚(3mL)、乙酸乙酯(4mL)、冰醋酸(6滴)的混合溶劑獲得最佳結果(圖2B右)。在此配比下,咖啡因呈現(xiàn)橢圓形色斑,Rf=0.14;非那西丁呈現(xiàn)橢圓形色斑,Rf=0.49;阿司匹林呈現(xiàn)圓形色斑,Rf=0.66。
表1 展開劑選擇實驗*
有報道用乙酸乙酯單一溶劑分離APC的3個組分,通過碘熏2~30分鐘顯色[2]。我們用自制的薄板,對乙酸乙酯單一溶劑(7mL)進行了實驗,在紫外燈下觀察到分離出很好的咖啡因、非那西丁的色斑,但阿司匹林顯示從起點到與咖啡因參比點等高的色帶(圖2C左),而用乙酸乙酯(7mL)、冰醋酸(6滴)的混合溶劑展開時,非那西丁和阿司匹林幾乎重疊(圖2C右),兩種情況都不利于計算Rf,因此不在教學中使用。
我們探索成功的新展開劑石油醚(3mL)-乙酸乙酯(4mL)-冰醋酸(6滴),不僅能使APC藥片中的3個組分顯色清楚,而且提高了溶劑沸點,減少了揮發(fā),使學生可以更從容地操作。更重要的是,減少使用有生物毒性的乙醚和二氯甲烷,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也有意義。本優(yōu)化操作經(jīng)近400名學生驗證,教學效果良好。
[1]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實驗.第2版.關燁第,李翠娟,葛樹豐修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路平.醫(yī)學有機化學實驗技術指導.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