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松
(江漢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關于激勵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膊柡推绽硖夭榈?J.P.Campell&R.D.Prichard)1976年寫道:“激勵必須研究一組變量與變量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在人的智力、技巧和對任務的理解程度以及環(huán)境中所存在的各種制約條件都保持恒定不變的條件下,能說明一個人的行為的方向、幅度和持續(xù)性?!泵绹芾韺W家斯蒂芬·羅賓斯在他的組織行為學一書中寫道:“激勵是通過高水平的努力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意愿,而這種努力以能夠滿足個體的某些需要為條件。”
國內(nèi)學者對激勵的解釋也有很多。孫彤主編的《組織行為學》中寫道:“在組織行為學中的激勵含義,主要是指激發(fā)人的動機,使人有一股內(nèi)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激勵也可以說是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的過程?!苯Y合上述激勵的相關定義,本研究對運動隊管理中,對運動員的激勵定義:為了達到訓練和競賽目標而對運動員施加影響的過程,即通過物質(zhì)或精神刺激激發(fā)運動員的動機,使運動員在內(nèi)在動力的驅使下朝向期望的目標努力的心理過程,即動機激發(fā)的過程。
關于激勵的理論,最早是由西方的一些心理學家或管理學家所提出來的。西方管理心理學家認為,需要是激勵的起點。所以從需要的角度研究對人的激勵問題,通常把這些激勵的理論稱為內(nèi)容型激勵或需要理論。他們旨在找出促使人們某一行為的具體原因和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和阿爾德佛的ERG理論等。其實,在眾多關于激勵理論中還存在一種過程激勵理論,這種理論所關切的是動機產(chǎn)生到具體行為過程的原理,它包含著目標設置、期望值及強化的過程。
結合運動隊中的實際情況,單純依靠某一種激勵的方式很難達到有效的管理,應該采取多種激勵方式相融合的原則,其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不同的運動員可能有著不完全相同的需要,所以在對待運動隊的管理上,應該立足于對運動員的分類有效激勵,運動員的需要是發(fā)展變化的,應該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實施激勵。如激勵一名奧運冠軍,他所需要的更多的應該是精神的激勵而不是物質(zhì)激勵,可以給他頒發(fā)獎章,提升社會地位等方式來促使他繼續(xù)訓練和比賽。要逐漸提高運動員的需要水平,有的運動員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就失去了目標,不再有更高層次的需要,作為管理者應該積極引導運動員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由此而產(chǎn)生新的需要,并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從而取得更高的運動成就。
在國外的一些研究中提倡的是對運動員進行一種終身激勵的模式,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研究強調(diào)對運動員激勵的重要性,并且這些激勵的策略將引導運動員在生活和運動中取得成功,并幫助運動員挖掘他們的所有潛力。他們所使用的激勵措施包括:創(chuàng)造一個能激發(fā)運動員動機的積極的環(huán)境,在每個新的訓練階段,要求運動員向新的成績提出挑戰(zhàn)即提高自己的需要層次;此外,使用目標設置理論來增強運動員的內(nèi)部驅動力和決心。本文作者認為,這種終身激勵的模式很難在國內(nèi)推行,由于我國競技體育的發(fā)展目前所推行的是一種舉國體制,它也許給我們帶來了許多輝煌的成績,但在這些成績的背后又隱藏著多少的問題呢?在一個運動隊中,有許多隊員是作為“陪襯”的,運動隊的管理者不可能針對每個運動員實施這種終身激勵的方式,這種終身激勵的模式只能適合少部分運動員。這樣以來,對于國內(nèi)的這種舉國體制的競技體育會帶來了許多弊端。有不少的運動員不得不提前結束職業(yè)運動生涯,還有些項目對運動員的年齡有一定的要求,如體操、跳水等項目,特別是女孩子在十八九歲就算是一名老隊員了,如果之前沒有取得成績的話,很有可能提前退役,而她們退役之后面臨的就是踏入社會如何生存的問題?由于這些專業(yè)隊的運動員很早就接受專項訓練,對文化課也不夠重視,再者由于平時緊張的專項技術的訓練,使得他們本身也沒有精力去重視知識的攝取。一旦進入社會,她們又能夠承擔起什么工作呢?面對這些問題,無不與運動隊的管理模式有關,而在管理的過程中,激勵因素又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Kowal, J.和Fortier, M.S.在2008年測試內(nèi)部激勵和外部激勵模式的關系,這個研究主要是建立在Vallerand's (1997)的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層次論的基礎上測試激勵模式。這種模式包括有內(nèi)容激勵的變量和過程激勵的變量,并且是一個時間延后的設計。有104名高水平的游泳運動員在兩個不同的情景下完成了同一份問卷。在第一個時間里,社會學的情景因素(如激勵氣氛的感知和成功的感知)、過程激勵的中介變量(自我的認知,勝任感和相關性)、情景動機和流暢體驗這四個因素在完成游泳練習過后立刻進行了測試。一個星期之后,進行了另外一次測試,它是關于內(nèi)容激勵的測試,測試的內(nèi)容也包括了以上的變量,但其中不包括流暢感。最后通過路徑分析的結果得知,在假設的模型中,兩者呈顯著的相關。本文作者認為,對于運動員的激勵,應該是內(nèi)部激勵和外部激勵的形式相結合,單純的外部激勵只會讓運動員對物質(zhì)的需求越來越高,這樣會讓運動員為了追求更大的物質(zhì)利益而忽視了個人內(nèi)在認知水平的提高。但如果只依靠內(nèi)在激勵(幫助運動員樹立目標、樹立榜樣、頒發(fā)獎章等)這種方式,對不同項目、不同年齡的運動員的激勵效果會不一樣。我國有些非傳統(tǒng)優(yōu)勢的項目,很少有人去關注,政府對它的投入也不多,如果對此類項目運動員多給予外部的激勵,根據(jù)不同的情形或者運動員的需要來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內(nè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激勵的方式、時機、機制、原則、藝術等方面。如俞繼英等人對國內(nèi)競技體育人才激勵的原則與模式進行的研究,分析了國內(nèi)競技體育人才激勵的特點與不足,并提出了競技體育人才的滿足、動力、協(xié)調(diào)、平衡等原則。構建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充分結合;激勵與約束緊密結合;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緊密結合;物質(zhì)激勵和精神激勵、情感激勵緊密結合的“五結合”模式,構建起了個人、群體、不同項目之間整體的激勵機制,以及激勵形式與激勵約束相結合的機制。本文作者認為,對于“五結合”的激勵模式,表面看來很合理。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的問題,如其中的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充分結合這一模式在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關的問題,如有的運動員獲得了世界冠軍所得的獎金該如何來分配呢?教練員和運動員到底誰的功勞大呢?對于這種分配不均的情況在國內(nèi)并不少見。而作為舉國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運動員,當他們?nèi)〉贸煽兊臅r候,是不是應該更多的回報國家呢?所以,對于激勵的模式,應該結合我國的實情構建相應的激勵模式。
關于運動隊管理中的激勵研究有很多,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關于激勵的方式,有物質(zhì)激勵、精神激勵兩大類,而在這其中,又可以分為獎金激勵、獎品激勵、目標激勵、榜樣激勵、情感激勵、競爭激勵,管理人員可以從不同層面對運動員進行有效激勵。本文作者認為,對于眾多的激勵方式而言,似乎更多采用的是一種正面激勵的方式,在運動隊的管理中還可以適當?shù)氖褂梅疵婕顏硐拗坪图s束運動員的需要。但在使用反面激勵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應當是以正面激勵為主,以反面激勵為輔的原則,如果一味的使用反面激勵,將可能引起人的消極情緒反應,如憤怒、沮喪、悔恨等,這些都不利于運動員的發(fā)展。還應遵循公正性的原則,假如制定了某一項規(guī)定,有的隊員因為違反規(guī)定而受罰,有的隊員卻安然無恙,這樣的管理將會引起很大的副作用,如偷懶或一些破壞性的行為。無論是正面激勵(積極的鼓勵和誘導),還是反面激勵(消極的懲戒與約束),都是調(diào)動運動員的積極性的策略。但正、反面激勵使用不當,都有可能轉化為去激勵因素。
國外學者Mouratidis, Athanasios等人2008年做了一個實驗研究,調(diào)查中學生參與體育課和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對于激勵角色的相關研究;有的研究是以理論為導向的實證研究,如Mageau, G.A.和Vallerand, R.J.等人通過研究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關系,根據(jù)認知和評價理論和需要的模式,提出一種新的激勵模式。國內(nèi)的一些學者,對于運動員激勵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一種調(diào)查訪問和文獻資料法進行研究,主要討論的是關于運動隊激勵的機制、原則、依據(jù)等問題。本文作者認為,國內(nèi)目前對于運動隊激勵問題的研究,大多都是套用管理學中的一些激勵理論,而沒有根據(jù)運動隊這個特殊的群體組織,提出一些創(chuàng)新的研究領域。
在國外的一些研究中發(fā)現(xiàn),他們對于激勵模式的研究相對較多,從需要激勵理論為基礎的理論來進行相關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論證,如他們提出的終身激勵的模式就是從個人出發(f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需要,從而提供不同的激勵措施。而國內(nèi)過多的局限與一些理論的研究,而忽視了實證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運動隊中主要是采取物質(zhì)激勵的方式,如獎金、房子、汽車等,這樣的激勵方式使得運動員過分追求這些奢華的東西,而忽視了自己精神方面的追求。只注重重點運動員的激勵輕視非重點運動員的激勵,還有的只注重正面的激勵而忽視了反面激勵的作用。對于運動隊管理中的激勵問題有很多,但這些研究并沒有構成一套完整的體系,而且對于激勵效果的評價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論證。國內(nèi)外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對于這一主題的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
[1]徐洪兵.談運動隊管理中如何對運動員進行有效激勵[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3):84-86.
[2]郭惠平,盧志成.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獎勵政策的實施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2):6-9.
[3]韓春利,孫晉梅.我國奧運爭光計劃激勵機制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6-97.
[4]艾斌發(fā),劉成亮.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激勵機制的研究綜述[J].宜春學院學報,2007,29 (2):155-157.
[5]HODGE,K., ALLEN, J.B., & SMELLIE, L.Motivation in masters sport: Achievement and social goal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8,9(2):157-176.
[6]GAGNE, M., RYAN, R.M., & BARGMANN, K.Autonomy support and need satisfaction inthe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of gymna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3,75,372-390.
[7]BILYEU, J. K., & WANN, D. L.An investigation of racial differences in sport fan motivation[J].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2002,6(2):93-106.
[8]FREDERICK, CM., & RYAN, R.M.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for sport and exercis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participation and mental health[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993,16,124-126.
[9]BRODKIN, P., & WEISS, M. R.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swimming[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0,12,24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