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偉
(山東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理性的分判與會通
——德勒茲《康德的批判哲學》思想探析
張明偉
(山東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德勒茲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一書中對康德思想進行了詮釋,提出哲學是關于理性及其職能的學說。在第一批判中是以知性為主,想象力把直觀同知性連接起來,實現(xiàn)對自然界的立法,理性只是起一個范導的作用。在第二批判中,是實踐理性為自由的存在立法,知性只起類型化的作用。在第三批判中,沒有哪種職能處于主導地位,各職能都不行使立法權,而是處于自由的和諧中,即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就引出只有作為理性存在著的人才可能是自然的最終目的。但作為自由的人要在感性中行使自由,就會在各種傾向的沖突中使理性的各職能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用,以至互相侵犯,而最終使理性在社會中得以實現(xiàn)。
德勒茲;康德的批判哲學;理性;職能;實現(xiàn)
被譽為“哲學中的畢加索”的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德勒茲,1963年出版了解讀康德的名著《康德的批判哲學》。這本書因其精彩絕倫、把握準確而備受推崇。中譯文把它和解讀柏格森的名著《柏格森主義》合為一冊,取名為《康德與柏格森解讀》。德勒茲在書中解讀康德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差異的觀點,按照共和國三權分立的模式,以理性的超驗性來賦予理性至尊的地位。同時,他認為理性又分為不同的職能,以對應康德的三大批判?!翱档抡軐W就是要為這個文明的理性王國找出各種職能的立法根據(jù),分清各種職能的立法權限,而防止各個職能之間的越權?!保?]德勒茲就是嚴格按照文本,把康德理性各職能的不同作用進行了分析,厘清了各種職能之間的差異,這使我們能更深刻、清晰地理解康德。
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提倡啟蒙運動,高舉理性的大旗,康德在《何為啟蒙》中也認為人是從不成熟狀態(tài)中走出來,敢于運用自己的理性。所以,康德給理性以很高的重視,他把哲學定義為關于一切知識與人類理性主要終極的關系的科學。德勒茲開門見山地提出了理性問題,可謂抓住了康德哲學的要害。他認為,康德為確立理性的純粹性,對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了批判,并由此確立理性的終極性?!笆抢硇詫⒆陨碚J作終極?!硇缘慕K極或興趣都不能由經(jīng)驗或任何外在或高于理性的‘裁判者’來裁決?!保?]3這樣,德勒茲提出了超驗的方法,這種理性作為理性自身的裁判的方法是解開康德批判哲學的關鍵。因為它決定著理性的興趣和實現(xiàn)這些興趣的方法,關系到理性的分類和體系性。
關于理性的體系和分類,德勒茲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概念——職能(faculty)。這也是他解讀康德哲學的特色。因此這本書的英文副標題為:The Doctrine of the Faculties,即各職能的權限范圍,這可以說抓住了康德哲學的要害。他認為理性是可以根據(jù)職能劃分為不同的體系的。但問題的關鍵是高級的形式的職能是什么。從理性是自身的終極上來說,高級的形式的職能就是“當一種功能在自身中找到了決定自身實踐的規(guī)律時,我們就認為它具有一種高級的形式”。[2]4這樣,根據(jù)理性的興趣,我們就可以建立理性的體系。德勒茲是從職能的兩層含義上來進行劃分的。
一方面,從表象的內(nèi)在關系來劃分:(1)我們形成一種表象,這種表象之間的關系服從法則被建構起來形成客體,這就是知的功能。但要確立高級的認識職能,我們就必須找到這種功能,它能在自身中找到?jīng)Q定自身實踐的規(guī)律,這就是高級的形式的職能。形成知識,需要的是表象的綜合。如果這種綜合是經(jīng)驗性的,那么就在經(jīng)驗中找到認識的規(guī)律,這種功能就是低級的形式。只有在先驗的綜合中,才是理性的知性功能對感性雜多進行綜合。這樣,客體自身必須服從表象的綜合,必須根據(jù)我們的知的功能來調(diào)節(jié)自身,這是知性自己在為自己立法,是自主的,所以是認識的高級形式。(2)從表象與客體的因果關系中,我們有欲望的功能??档抡J為由其表象而存在的功能是由這些表象的客體的現(xiàn)實情況決定的。那么,這種狀況下的高級形式是什么呢?德勒茲認為,即使是先驗的表象,它也是通過與它所表現(xiàn)的客體相連的一種愉悅作為中介來決定意志的,因而這種綜合是經(jīng)驗的、后天的,這是欲望的一種低級職能形式。這樣,就必須使表象不再是實體的表象,而必須成為一種純粹形式的表象,那么,意志就不再由愉悅來決定,而是由一種簡單形式的規(guī)律來決定,這樣,欲望的職能就是由自身來決定自身。這是一種高級形式的職能。實際上,這是理性自身在決定意志。(3)對于情感的高級形式職能,因為情感的特殊性,判斷力屬于知性,只在思辨的領域擁有立法權。而理性在第三批判里也不能像在實踐領域里那樣建構普遍必然的至善理念,因為美是屬于想象的,不是推理的理念。但“在各種‘職司’中,唯有知性、理性具有立法權,‘想象力’并不能為對象立法,不能使對象‘歸化’。也許,正因為這個理路,使康德一段時期內(nèi)認為‘情感’這個‘職司’并無‘高級’形式”。[1]這就是在前言中德勒茲沒有探討欲望的高級形式的原因。
另一方面,從表象的來源來劃分,這里實際上是第一種劃分的繼續(xù)。既然我們知道有三種理性的興趣,即有三種最高的職能形式,那么誰是有關功能的真正的立法者呢?這就要看表象的來源。德勒茲進行了語源學的分析。表象在英語中為“representation”,構詞形式是 re—presentation,“意味著主動地重新獲取所呈現(xiàn)的東西”。[2]8所以表象形成知識,一是要有直覺的感性作為被動的功能,但最主要的是主動的功能,這是形成知識的源泉。就主動性而言,綜合涉及想象力。就統(tǒng)一性而言,綜合涉及知識。就整體性而言,綜合涉及理性。這樣就有三種主動的功能,即想象力、知性、理性。按照每一種批判,想象力、知性、理性將進入不同的由其功能之一作主的關系,即在認識的功能中,是知性起立法作用。在欲望的功能中,是理性起立法作用。在愉悅或痛苦的情感中,是想象力自我解放,使各種功能達到一種自由的一致。
這樣,理性就形成了一個網(wǎng)絡體系。它以超驗的立法作原則,以自己是自己的終極作根本,在第一種分類中,以超驗的原則把理性分為認識、欲望和情感。在第二種分類中,找出了在每一種最高職能中起作用的職能,即想象力、知性、理性,這也是由分析先驗的原則規(guī)定的知識的構成而得到的。這樣,理性的這樣一種網(wǎng)絡正好對應著康德的三大批判。這種理性的多方位的分析為我們進入康德哲學的大門找到了一條捷徑。
德勒茲在建立了理性的兩種體系的基礎上,根據(jù)這個體系的框架,對應于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別對理性的各種職能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綱舉目張,這對于我們進入康德的三大批判,進而了解其中的關切是大有裨益的。對應于知性、理性、想象力,德勒茲對諸職能的關系分別在三大批判中進行了闡述。
如果說德勒茲前言的寫作還有一定的體系的話,那么在進入第一章后,德勒茲的后現(xiàn)代風格大放異彩,一段段的解說,每一段都有一個中心詞。表面看來,這幾段沒有很大關系,而是從不同的方面對康德的第一批判進行解讀,像“千高原”那樣擺在那兒,從多方面的解構中來把握對象。
康德的第一批判是要解決知識的形成問題,即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問題。德勒茲認為,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包含意識,二是包含與一種客體必然的關系。其實,這都是與知性相關的,是意識及我思的統(tǒng)一性,即先驗統(tǒng)覺。這就是說,先驗統(tǒng)覺是知性自身,這樣對象才屬于我思。但還要加上知性的范疇,范疇把多樣性的表象統(tǒng)一為一個客體,我們才有認識。這樣,知性就是一個立法者,使我們能有認識。那么,其他的職能有何功用呢?先看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種能夠?qū)F(xiàn)象帶到一種功能那里去的綜合。德勒茲認為,想象力扮演了一種中介的角色,它是綜合運行,將現(xiàn)象帶給知性。想象力綜合運作的方式就是想象力圖式化,是立法的知性通過它的概念進行判斷的條件,是知性以此為媒介運用那些服從于它的現(xiàn)象的。也就是說,想象力只是知性利用的一種工具。那么理性呢?理性實際就起一個范導性的作用,它以某種方式在自身的興趣思辨中形成超驗的觀念,表現(xiàn)出一種整體性,那么這樣我們才能將一種關系的范疇賦予可能經(jīng)驗中的客體,即靈魂與實體范疇相對應,世界與因果性范疇相對應,上帝與共同性范疇相對應。如果沒有理性,知性就不能把與一種客體有關的所有步驟合并成一個整體。通過這樣的論述,德勒茲進行了概括:“知性立法并且判斷;想象力綜合并且圖式化;理性推理并且符號化,認識就這樣獲得了一種最大的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性”。[2]21但問題沒有這么簡單。知性的合法用途是作用于現(xiàn)象界來形成知識,但知性卻要超出現(xiàn)象,即把范疇運用于物自體,這就形成了先驗的幻想。這也提醒了我們,思辨的興趣在理性的終極體系中處于從屬的地位,思辨只是在現(xiàn)象界內(nèi),這就給我們以提示,物自體是另一興趣的客體。這另一興趣就是實踐。這樣我們就進入了實踐理性批判。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可能不受經(jīng)驗的束縛,完全處于純粹理性自身的法則而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
我們首先來看理性。我們已經(jīng)指出,欲望功能的高級形式是被一種普遍性立法的純粹形式所決定,這種形式就是實踐理性。但我們?nèi)耸怯邢薜睦硇源嬖?,他既是一種自然存在,又是一種理性存在。在自然存在下,建立在經(jīng)驗基礎上的實踐原則只是個人的幸福原則,沒有普遍必然性。單作為一種理性存在者,他的行動的準則思想不是根據(jù)經(jīng)驗質(zhì)料而是根據(jù)形式來決定其意志。這種完全以理性自身的純粹形式作為自己法則的意志是一個自由意志,因為它意味著理性所遵守的是自己為自己所確定的法則,即自由、自律,即我們的行動的動機不受經(jīng)驗的束縛而純粹出于理性自身的決定,這樣我們就是自由的。但由于意志自律的作用,實踐理性有可能將形式與質(zhì)料統(tǒng)一起來。當意志憑借自身之中的自律原則將自己的主觀準則上升為對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普遍有效的客觀法則的時候,或者將對于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普遍有效的客觀法則當作自己的主觀準則的時候,形式與質(zhì)料就是統(tǒng)一的。那么,我們就不再像在認識活動中那樣永遠要受經(jīng)驗質(zhì)料的限制,而在自身之中就獲得了自由。
那么我們再看知性的作用。德勒茲認為,超驗感性只有同感性相類比才可能探討實踐規(guī)律,即有一種對比參照的關系。例如,康德書中例舉的撒謊的例子。如果所有的人都撒謊,那么謊言就會被摧毀,撒謊將成為不可能。由此看來,一種撒謊的意志的最大化不可能被理性的存在當作實踐的規(guī)律,這不符合普遍必然性。但我們正是通過與感性本性的理論規(guī)律的形式作類比來探討一種最大化是否能夠被看作超感性本性的實踐規(guī)律。我們正是借鑒感性知性的理論規(guī)律形式,來探討一種最大化是否適應于實踐理性,一種行為是否屬于這一規(guī)律中的情況。
讓我們來看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的關系。實踐理性的領域是本體界,是自由的領域,超越了經(jīng)驗界,服從于自我立法。而理論理性是感性界,受感性經(jīng)驗的制約,是不純粹的,服從于必然性的法則。由此可以看出,本體先于現(xiàn)象,道德優(yōu)于知識,實踐理性具有優(yōu)先的地位。
同樣,道德的實現(xiàn)還有感性和超感性的一致,即好的道德的實現(xiàn)意味著德福一致,即至善。這樣人才能在兩個世界中都得到滿足。為解決理智世界和感覺世界的關系,康德提出了道德公設。他實際上是認為實踐理性的客體是存在的,只有使實踐理性對于理論理性處于優(yōu)先地位,只有使感覺的要素屬于超感覺的要素,才能建立兩者的統(tǒng)一。由于這個公設在先驗幻想中起范導作用的對象現(xiàn)在又作為合理性而被認為是實在的,但認識的領域并沒有因而擴充,而只是認為理念是實在的,但這些公設并不是在感性中實現(xiàn)超感性的唯一條件,感性的本性還需要另外的條件,這些條件必須在它之上建立表達的能力或?qū)δ承┏行缘氖挛镞M行符號化的能力。這表現(xiàn)在:“在美的客體中本性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本性未完成的部分中的崇高,通過它感性本性自身驗證了一種更高級的合目的性的存在。”[2]43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看到想象力具有一種基本的作用:“它或是自由地實踐,不依賴知性的某一確定的概念;或是超越了它自身的感覺并感到不被約束,并將它自身與理性的觀念聯(lián)系起來?!保?]43這即是說,道德也包含想象力的行為,通過這些行為,表明感性本性有接受超感性影響的能力。這是實現(xiàn)德福一致的條件。
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的存在的這種德福沖突的二律背反,實際上是純粹理性的一種幻想。實踐的純粹理性排除一切愉悅或滿足作為欲望功能的決定性原則。但當規(guī)律決定欲望的功能時,這種功能便體驗到一種滿足。一種負面的快感表明我們與感性傾向無關,一種純粹知性的滿足直接表明我們的知性和理性之間的形式上的一致。這種負面的快感被我們與一種積極的感性情感相混淆,這種積極的智性的滿足被我們與某些感覺被體驗到的事物相混淆,這就產(chǎn)生了實踐的純粹理性自身不能避免的幻想?!斑@種二律背反是基于實踐理性的內(nèi)在滿足,基于這種滿足和幸福之間難以避免的混淆?!保?]38但這也反映了實踐理性的深刻的內(nèi)在原則,即實踐的興趣在于理性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不是為了認識客體,而是為了實現(xiàn)客體。
康德的第三批判的目的是溝通自然與自由,即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之間的鴻溝。理論理性是作用于自然,實踐理性是作用于客體,這兩者之間的統(tǒng)一成為問題,因為至善并不能解決這兩者之間的鴻溝,于是康德寫了第三批判,用判斷力作為中介來解決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tǒng)一問題。
根據(jù)先驗的方法,德勒茲一開始即提問,有沒有一種先天的表象決定作為愉悅或痛苦的主體的狀態(tài),這就是有沒有高級形式的情感問題。我們知道,德勒茲認為有高級的認識的功能、有高級的欲望的功能,卻沒有提高級的情感的功能。這是由這種情感的獨特性所決定的。這種高級的愉悅存在于審美判斷中,即判斷力之中。這種判斷力是想象力發(fā)揮功能把客體的形式反射到主體,因這種形式符合主體而產(chǎn)生的一種愉悅。但這種高級的情感是特殊的。這表現(xiàn)在它與思辨的興趣無關,也與實踐的興趣無關,是完全公正無私的。它又不是立法者,不具有對客體立法的能力,這種判斷力是它律的,對自身立法。它也沒有領域,不屬于現(xiàn)象和物自體,不表示某種客體應該服從的條件,而僅僅表示功能實踐的主觀條件。我們知道自然的合目的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形式的合目的性”,一是“質(zhì)料的合目的性”,亦即主觀的合目的性和客觀的合目的性,前者是自然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后者是自然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這樣,判斷力批判便分為兩大部分:“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3]137
美學的判斷力包括審美的和崇高的。讓我們先看一下在審美欣賞中起作用的角色。在這種審美之中,想象力的角色是從形式的角度對一個特殊的客體進行反思。這樣做時,它與知性是無關的,它是進行無概念的圖式化,成為自發(fā)的和生發(fā)性的想象力,在反思客體的形式時表現(xiàn)出它最深層的自由,但這并不意味著與知性無關,而是在自由的想象力和未被限定的知性之間有一種一致。這種由自由協(xié)調(diào)活動所引起的“自由游戲的情感”形成了美學常識,所以審美是由知性和想象力的和諧一致所致。
那么,在判斷力批判中,理性的功能又何在呢?德勒茲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第一個方面,我們看到,在審美中,理性不扮演任何角色,只有知性和想象力在干預。但美學判斷還有另一種形式,即崇高,這是對象形式的極端不和諧、不合目的性,是在變形或丑陋面前被體驗到的。這時候想象力被施加了暴力,達到了它自身界限的邊界。但這也恰恰刺激起人向一種更高的理性理念中去尋找依托,這激發(fā)起人的審美判斷力轉(zhuǎn)向主觀,“因為真正的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中,而只針對理性的理念:這些理念雖然不可能有與之相適合的任何表現(xiàn),卻正是通過這種可以在感性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不適合性而被激發(fā)起來、并召喚到內(nèi)心中來的?!保?]83第二個方面,在美的理念(自然中的符號主義)中,我們通過與直觀客體的類比來提出理性觀念的客體。這樣,理性的觀念就是自然的自由物質(zhì)中客體的一種間接呈現(xiàn),就像百合花的白顏色喚起天真純潔的觀念一樣,通過類比,感性本性的自由物質(zhì)將理性的觀念符號化,這樣,知性能夠擴展,想象力能被解放來自由地映照形式。美的興趣就表明了我們所有功能的一種超驗的統(tǒng)一,在形式上的自由一致或主觀和諧。這樣,判斷力在此不是像經(jīng)驗性判斷那樣服從于經(jīng)驗法則的他律,而是就一種如此純粹的愉快的那些對象來給他自己立法,如同理性在欲求能力方面所做的。由于這種主體和自然的和諧,判斷力就看到自己與某種超自然的根基發(fā)生了關系,于是理性和實踐就統(tǒng)一起來,意味著向道德的過渡。第三個方面,在天才中(藝術中的符號主義),天才表現(xiàn)為審美理念的功能。審美理念是想象力的表象,是內(nèi)在直觀的表象。想象力在審美理念中創(chuàng)造性地將它的感性內(nèi)涵擴展到無限,這些表象是審美的象征,它們還可以利用理性的理念來展望無限。當想象力把一個審美理念賦予一個概念時,就給這個概念加上了許多不可名狀的豐富多樣的內(nèi)涵,使語言文字和認識能力都活躍起來,所以構成天才的心理能力,因而是想象力和知性在這里起作用:想象力是充分自由的,它把知性認識未加考慮的大量偶然性的豐富素材加以任意的利用,以鼓動諸認識能力的協(xié)調(diào)活動,來展現(xiàn)理性理念不可能表現(xiàn)的東西,提供出審美理念,來代替理性理念的邏輯表現(xiàn)。
這種“美學形式上的合目的性使我們準備去形成一個關于終極的概念,這一概念加入合目的性的原則,使其完整并將其運用于自然,正是無概念的反思自身使我們?nèi)蕚湫纬梢粋€關于反思的概念?!保?]66即從美學過渡到目的論。目的論判斷只不過是由藝術品中所包含的自然合目的性形式的原理通過類比而向自然的客觀質(zhì)料上的推廣運用。對于自然的終極概念的形成,它是由理性觀念產(chǎn)生的,理性觀念賦予知性概念一個系統(tǒng)性統(tǒng)一的最大值。這種被認為是現(xiàn)象所固有的統(tǒng)一,是一種事物最終的統(tǒng)一,只能被認為來自一個關于自然的終極的概念。但它不同于理性觀念,有自己的客體,與知性概念也不同,不決定自己的客體。它是為了能夠讓想象力以未被決定的手段來反思客體而參與其中,以至于知性獲得與理性自身觀念相符的概念。自然終極的概念是一個從立法的觀念產(chǎn)生的反思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中,我們的一切功能相互協(xié)調(diào),并進入一種自由的一致?!保?]63由于有了這種一致,意味著理性想象力和知性的一致,而知性并不立法。這種合目的性使自然向自由過渡,或準備使自由在自然中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
康德認為,目的性分為外在的合目的性和內(nèi)在的合目的性。將自然終極的概念運用到自然中,這種運用是雙重的:一是運用于兩個客體上,其中一個為因,一個為果。就像沙土和松林的關系一樣。但這種合目的性是外在的,任何一方都沒有資格作為一個終極原因而充當真正的目的。這只有引入上帝來說明自然的目的性,這樣就變成了神學目的論而不是自然目的論,而且也超越了我們認識能力的界限。二是把它運用于一個客體上,即這個事物所由之而起源的因果作用不是來自外在的機械作用而是由它自身的原因所決定的,而且這種原因的活動能力是由其概念預先規(guī)定的,唯其如此,這個事物才稱得上是一個目的,即一個能夠當作目的看的事物一定是自己規(guī)定自己的內(nèi)在目的。這種目的是內(nèi)在的合目的性,即具有內(nèi)因。但當我們用這種方式把自然終極的概念運用時,自然就是一個道德終極規(guī)則的體系,即自然的合目的性。那么自然的終極是什么呢?只能是作為有理性的存在的人。因為只有能夠產(chǎn)生一個終極概念的最終目的才可能是最終的目的。只有人以其理性將一切有目的的東西構成一個目的體系,并且使它們從屬于他的目的之下。但我們還必須為自然的最高目的確立一個自身就是目的的目的,這就是創(chuàng)造的終極目的。由于它是無條件的,所以是超自然的,但又必須與自然有關。這就要求在自然中有這種存在,它既是自然存在物,同時又具有不受自然限制的自由,這種存在就是人類理性。由于人類理性的自由體現(xiàn)在他的道德活動中,所以終極目的就是作為道德存在的人,即他的判斷力批判的最終點就是人是目的,是因為他自己就是最高價值,這個最高價值就在于人的自由,即自然向人生成。
作為超感性的本體的人,如何能夠成為自然的最后終極呢?這里面有兩個悖論的問題。一個是感性自然的最后終極是這種自然本身不足以實現(xiàn)的終極。這是因為,感性自然是符合自然法則的,沒有自主的,所以這不是自然實現(xiàn)自由,而是自由的概念在自然中實現(xiàn)或?qū)嵭?,即自由在感性世界中的實現(xiàn)意味著人類特有的綜合行為:歷史就是這種實現(xiàn)。最后的終極觀念包含人和自然的最終關系,但這種關系只能由自然的合目的性來使之成為可能。從形式上看,這種關系是獨立于感性自然的,應該由人來奠基。最終關系的建立是一種完美的文明結構的形成,這就是歷史的終極。
但超感性的自然還有一個悖論,雖然自然的終極是自然的合目的性,是自由概念在自然中實行,但我們不能相信作為現(xiàn)象的感性自然服從于理性的規(guī)律,因為這只是個人的理性意圖。感性自然和超感性是屬于不同的領域,感性自然是服從于自己的法則的,歷史就是感性自然的屬于自己規(guī)律的自我發(fā)展,它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來使終極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于是我們看到各種對立和沖突,但正是通過力量的機械主義和各種傾向間的沖突,使人類的才智發(fā)展起來,并組成社會,在這種自由共存的社會中發(fā)展人的才能,這樣自然的終極才能最終得到實現(xiàn),實現(xiàn)真正的理性?!耙磺袨槿说涝龉獾奈幕退囆g,最美好的社會秩序,就都是這種非社會性的結果?!保?]9因此,這正是黑格爾所說的理性的狡計。感性自然依據(jù)自身的規(guī)律來行事,是為了最終能夠?qū)崿F(xiàn)理性。這意味著在現(xiàn)象界來實現(xiàn)理性,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德勒茲以超驗的理性為主旨,以理性的各職能的差異為論述的中心,對康德的三大批判進行了系統(tǒng)的考察。由于他把康德思想納入了統(tǒng)一的理性的系統(tǒng),并注重三大批判中各職能的差異,這就使他對康德的解讀很清晰到位,使我們有豁然開朗之感。同時,他在結尾指出只有在第三批判中,由于沒有立法者,沒有主導者,而是各職能的共同參與,這才能使我們走向真實的現(xiàn)實世界。這是他差異思想的一個主要的來源。
[1]葉秀山.說不盡的康德哲學[J].哲學研究,1995(9).
[2]Deleue.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M].London:The Athlone Press,Translated by 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1984.
[3]鄧曉芒.康德哲學諸問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
[4]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Discrim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ason—— Analysis on Deleuze's Thought in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ZHANG Ming-wei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In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Deleuze gives explanatory notes on the thoughts of Kant, proposing that philosophy is the theory of reason and its functions.In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Deleuze gives priority to Understanding.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egislation of nature,he thinks that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is to connect Intuition with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 is only plays the role of a guide.In 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Deleuze declares that Practical Reason legislates over free beings and Understanding only plays a role as a type.In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none of the roles has a dominant role and legislative power.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in a state of free harmony, or finality without a purpose.From the above, a conclusion can be reached that only the man existed with reason is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nature.But as a man of freedom who wants to exert freedom by sense,all roles of reason will have to be fully exerted in the conflict of various tendencies even in the mutual infringement.But finally reason will be actualized in society.
Deleuze;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reason;function;actuality
1672-2035(2014)04-0016-06
B505
A
2014-01-17
張明偉(1974-),男,山東汶上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在讀博士。
【責任編輯 馮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