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勞動成為我們的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給他們帶來團結(jié)友愛的快樂,促進鉆研精神和求知欲的發(fā)展,能在克服困難之后產(chǎn)生激動人心的歡樂,能在周圍世界里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美好事物,能喚起初步的公民義務感——人類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就成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育人三部曲》,第25 9頁至260頁)
朱永新解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的樂趣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一個孩子都應當在童年時代深深體驗這種高尚的情感。勞動,不是簡單的體力付出和技能訓練,更是一種精神的生活。勞動,需要分工與合作,孩子們之間團結(jié)友愛的關(guān)系才能夠形成。勞動,需要思考與研究,不僅是肢體的運動,也是頭腦和心靈的運動。勞動,會讓孩子們知道創(chuàng)造的過程,懂得萬事的不易,能體驗勞作以后的收獲、成就,能夠產(chǎn)生對于勞動者的尊敬。
親愛的父母們,千萬不要把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不要貶低勞動者,這個世界,就是由形形色色的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要讓孩子盡可能參與家務勞動,參與學校的勞動,更要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快樂與美好,讓勞動這一巨大的教育力量得以充分發(fā)揮。
勞動,作為體力和智力的有趣游戲,作為確立自尊心的活動而進入我的學生的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的是,應該使每個人在童年期間就在自己喜愛的勞動中獲得顯著的成績,具體地看到自己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掌握所喜愛的勞動的技藝,當然,這是在孩子們能達到的程度上去掌握。孩子在學齡期就應學會很好地做某一種事的技藝。從做某種心愛的事取得的成功中所感受到的自豪感,是自我意識的最初源泉,是在兒童心靈里點燃創(chuàng)造靈感之火的第一朵火花;而沒有靈感、沒有快樂的激情和力量充實之感,就不會有人,不會有在生活中將占有應有地位的堅強信心。我力求做到學校里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勞動中顯示出自己的個性來。(《育人三部曲》,第27 7頁)
朱永新解讀:
勞動作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里舉足輕重。在勞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肯定自己,成就自己,有著其他課程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他認為,“臻于完善的那種勞動,可以使人確立自己的個性,它是蘊含無限威力的教育源泉”。因為,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是創(chuàng)造者的時候,他就要竭力想變得比現(xiàn)在更好。人在童年,在即將成為少年之前,就意識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才能,這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勞動的多樣性豐富性,讓孩子們的選擇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個性得到最充分的張揚。應該鼓勵孩子從事各種手工的勞作,指尖上的智慧可以鞏固、促進頭腦中的智慧。
勞動的歡樂是任何其他快樂所無法比擬的。這種快樂如果沒有美的感受是不可思議的。不過這里的美,并不只在于孩子有所獲,而首先在于他在創(chuàng)造。勞動的歡樂是生活的美;認識到這種美,孩子就會有自尊感和克服困難后的自豪感。只有那些善于努力工作和知道什么是汗水、什么是疲勞的人,才能領略這種快樂。童年不應該總是沉浸在節(jié)日之中——如果沒有孩子力所能及的緊張的勞動,他是不會懂得勞動的幸福的。(《育人三部曲》,第26 2頁)
朱永新解讀:
蘇霍姆林斯基的校園,總是充滿著勞動與收獲的喜悅。他們種小麥,澆灌,收割,脫粒,烤面包,舉行新糧收獲節(jié)。他們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與父母分享,與學齡前的小朋友們分享。他們還建立了一個“獻給母親的果園”,收獲的第一個蘋果和第一串葡萄作為他們獻給母親的禮物。這種喜悅,使孩子們體驗到了勞動之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是多方面顯示個人精神生活和精神財富的一個領域。人們紛繁多樣的相互關(guān)系也在勞動中展現(xiàn)?!叭绻⒆芋w驗不到勞動的美,要培養(yǎng)他熱愛勞動,那是不可能的?!彼?,他主張應該使每個學生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建筑在勞動成果的基礎上,這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
親愛的父母們,不僅要讓孩子學會勞動,更要讓他們體驗勞動之美,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孩子對勞動、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讓孩子們的手從一年級就開始做一些精確的、有目的的動作。在手工勞動課上,孩子們分成小組學習剪紙或者用小刀雕刻細巧的圖案。在這項工作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是培養(yǎng)美感和和諧感(對稱、比例)。手似乎在指揮大腦遵守紀律:手似乎在培養(yǎng)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思維對精確、細致和美的敏感性。誰學會了用刀,誰就能寫得很漂亮,就能敏感地發(fā)現(xiàn)微小的不整潔,就不能容忍馬馬虎虎地完成作業(yè)。這種敏感性又遷移到思維上。手在教思維變得精確、有條不紊、清晰。(《育人三部曲》,第45 5頁)
朱永新解讀:
手的作用我們遠遠沒有發(fā)現(xiàn)。從猿到人,正是手的解放,讓人類脫穎而出。恩格斯曾經(jīng)稱贊,人的手的完善“仿佛憑著魔力似地產(chǎn)生了拉斐爾的繪畫、托爾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樂”。
蘇霍姆林斯基也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手的作用:運用自如的手,是意識的偉大的培養(yǎng)者和理智的創(chuàng)造者。
親愛的父母們,教育從來不是孤立的,手與腦更是聯(lián)系緊密、不可分割。手的靈活與腦的靈動,手的精巧與腦的精確,兩者會互相促進。傳統(tǒng)的把勞心與勞力、動手與動腦割裂的做法,是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讓孩子們動手吧!因為手是思維的老師。
兒童的能力和才干來自他們的指尖。形象地說正是來自手指的那些細小溪流在補充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源泉。孩子兩手動作的把握性和創(chuàng)造性越大,手和勞動工具配合得越精細,這種配合所需要的動作越復雜,孩子智力的創(chuàng)造精神就越鮮明,這種配合所要求的那些動作也就更準確、更細致、更復雜;手與大自然和社會勞動的相互作用越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的活動就越富有觀察力、鉆研精神、洞察力、專注精神和研究能力。(《育人三部曲》,第27 5頁)
朱永新解讀:
“兒童的能力和才干來自他們的指尖”,這是我最喜歡的蘇霍姆林斯基關(guān)于勞動教育的格言。中國人經(jīng)常說,心靈手巧,其實,手巧才能心靈。這與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孩子的手越巧,就越聰明”是完全一致的。他認為,兒童的智能會隨著技巧的完善程度而增強,而他們的技巧又得益于智能的發(fā)展?!笆值募妓囀穷^腦的好鉆研、聰穎、創(chuàng)造精神的物質(zhì)體現(xiàn)。使每個孩子在童年就能用自己的雙手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是非常重要的?!?/p>
所以,蘇霍姆林斯基總是竭力把認識周圍世界的活動,變成孩子們的雙手同周圍環(huán)境之間積極相互作用的活動。鼓勵學生不僅“用眼睛去觀察,而且用雙手去探索,不只用問題而且用勞動來表現(xiàn)和發(fā)展自己的好學精神”。
所以,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不僅有果園、麥地、綠色實驗室,而且有實習工廠。小學四年間,孩子們能夠使用各種工具,制作了包括風力發(fā)電站模型、脫粒機模型、揚谷機模型、房子模型等在內(nèi)的30多種模型。他們甚至還建立了一個以小內(nèi)燃機為動力的小發(fā)電站。
親愛的父母們,讓孩子動手勞作吧!從勞動中得到的東西,是書本上無法獲得的。
您用心觀察一下學校集體里的孩子們,您將看到有些男孩子和女孩子,如果不能為自己的小朋友做些事情,他們就無法生活。男孩子們的這種要求常常在調(diào)皮、淘氣、頑皮的把戲中表現(xiàn)出來,男孩子總想成為帶頭人,由他來帶領同伴,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勁兒該往哪里使。我建議教師們,不要壓制這種沸騰的精力。小男孩,那些頑皮的、淘氣的孩子,這是您潛在的助手。設法讓孩子們親近自己,把他們的精力引向需要的軌道。(《育人三部曲》,第280頁)
朱永新解讀:
在家庭中、學校里,男孩子們的旺盛精力經(jīng)常讓父母和老師們目瞪口呆。他們奔跑呼叫,他們不要睡覺,他們不停打斷大人們的活動,讓人不得安寧。許多父母和老師對此往往很討厭、不耐煩。其實,這是小男孩的特征。
親愛的父母們,對于小男孩的淘氣、調(diào)皮,不要壓制,不要打罵,不要把他們關(guān)在家中,按在床上,真正行之有效的處理辦法是引導、疏導,讓他們把旺盛的精力用在有意義的活動中去。通過各種社團,各種俱樂部,各種勞動,各種體育藝術(shù),各種科學創(chuàng)造,等等,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助手,并在這些活動中自我教育。
要學會滿足男孩子的領袖欲望,讓他們遣兵調(diào)將,帶領伙伴;讓他們自主活動,學會負責。放手也是一種美麗,更是一種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