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敏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當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里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并給予足夠的學時和學分。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使當代大學英語教學更多地使用到計算機輔助教學,人們的交際也變得更多模態(tài)化。Kress和Leeuwen指出,“多模態(tài)”就是運用幾種符號學模態(tài),或綜合使用若干符號學模態(tài)來強化同種意義的表達,或行使補充功能,或進行有層次排序。Halloran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多模態(tài)定義為“綜合語言、視覺圖像、其他符號資源,構建紙質、數(shù)字媒體和日常生活文本、事物、事件的理論分析與實踐。”其中圖像、聲音、顏色和動畫等具有了和語言同樣的表義功能。換句話說,交際意義可以通過其他的非語言模態(tài)來實現(xiàn)。Jewitt主張將多模態(tài)的理論與教學結合起來。那么,在課堂交際意義的構建中,各種模態(tài)都有表達不同意義的潛質,通過交互來參與意義的構建。Kress,指出,學習者主動吸收各種模態(tài)形式的外部符號,通過感官獲取這些非語言信息或者生成某種形象作為文字文本的一部分。我國學者顧曰國提到,“在多媒體、多模態(tài)教學中,人類通過一種以上感官(如視覺、聽覺等)跟外部環(huán)境進行互動方式”??傊嗄B(tài)理論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教學者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主體和教學目的,充分利用不同模態(tài)符號資源,來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認知的主體。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在多模態(tài)理論下,我國當代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策略的使用,從而尋求更高效有用的教學方法。
在國外,基于多模態(tài)理論視野下的教學研究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Pahl和Lancaster探討了學前教育中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的培養(yǎng);Kenner探究了雙語兒童的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培養(yǎng);Unsworth、Guichon和Oliveira等進行了語言教學中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理論和實踐探討;Stein、Royce和Kress等研究了多模態(tài)英語教學。
在我國,陳瑜敏、張德祿等人對多模態(tài)視閾下的外語教材的編寫進行了探討;朱永生、韋琴紅、王惠萍、劉芹等學者討論了基于多模態(tài)理論下學習者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顧曰國、張德祿、龍宇飛、王玉雯、王、謝競賢等則是研究了外語教學方法等在多模態(tài)理論下的改革創(chuàng)新。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湖南株洲的一所普通本科大學就讀的非英語專業(yè)的大一學生,實驗時間從2012年10月末到12月末,歷時七周。教學內容均為《大學英語視聽說》。本研究試圖通過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的結果,以及在實驗組前后問卷調查及訪談的結果,討論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策略中的運用及啟示。
本文旨在回答下列問題:(1)多模態(tài)教學對大學生聽力水平有無影響;(2)多模態(tài)教學能否提高大學生的聽力學習興趣;(3)多模態(tài)教學對大學生聽力學習策略的影響;(4)大學生對多模態(tài)理論下的聽力教學持何種態(tài)度。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湖南株洲的一所普通本科大學的非英語專業(yè)的大一學生,進行實驗的兩個班來自該校同一年級同一專業(yè),兩班人數(shù)均為40人,并且班級里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進校時的英語成績相當,均為中等偏下水平。兩班均學習同一版《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并且兩班由同一老師授課,在進行實驗的七周內的課時數(shù)量相同。A班為對照班,對該班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B班為實驗班,對該班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采取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
本文采取的實驗工具為基于多模態(tài)理論而設計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課件八套。利用實驗開始的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筆者就開始設計教學課件,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和特點,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非語言形式的教學模態(tài)來講解一個聽力場景,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希望學生通過教師的多模態(tài)講授能完全掌握該則聽力內容并能運用到日常交際中。
另外,本文的實驗工具還包括三份測試卷,其中前測一份、后測兩份,調查問卷兩份以及使用SPSS和EXCEL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通過分析t值和p值來比較兩班實驗后聽力水平情況,同時對兩班實驗前后的調查問卷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并隨機抽取實驗班的十名學生進行訪談。結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結果來討論多模態(tài)理論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策略使用。
1.實驗前進行問卷調查,用以了解實驗班學生的當前英語聽力的教學情況。
2.對兩班進行聽力測試,測試內容為比《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難度略低的聽力教輔材料,通過SPSS(17.0)來分析測試的成績,以確保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前的聽力能力基本相當。
3.筆者在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模式,即生詞講解、介紹背景知識、聽錄音材料、核對練習答案,最后再聽錄音材料。在實驗班通過事先準備好的課件進行聽力教學。比如,首先會讓學生觀看在某一特定場景內的聽力對話視頻(可以給學生觀看多個同類場景中的視頻對話),引導學生找出在該場景中的地道英語表達方法,再通過動畫等手段強化這種用法的適用特點,最后讓學生自己編對話并表演出來。
4.每上完同一單元,筆者會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發(fā)放和所學內容相關的聽力測試,并且由筆者進行批改,然后用SPSS(17.0)來分析兩個班的測試成績。
5.實驗完后,筆者隨機抽取實驗班的十名同學進行訪談,訪談的內容與多模態(tài)教學有關,從而得出定性的了解。
以教材中“體育運動”為主題進行英語聽力教學,教學目標為通過視聽說的教學實踐,學生可以達到:(1)語言技能:“體育類”相關詞匯的積累和表達;(2)交際技能:學會邀請和拒絕別人提出的觀看體育賽事的邀請以及退換球票的表達。
第一階段,教師用PPT展示六種不同的體育競技短視頻以及對應的英文動作描述,要求學生將視頻內容與其英語描述進行連線,再說出每一種運動的英語表達。接著將學生分成六人小組,就“最喜愛的體育運動”進行討論。該階段為導入環(huán)節(jié),時間為十分鐘左右。通過視覺符號引起學生的興趣,配對環(huán)節(jié)利用了動畫、直線箭頭等非語言多模態(tài)符號,然后用語言符號描述小組討論的主題,小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習者直接參與教學意義的構建。非語言符號和語言符號的多模態(tài)教學,促使教學輸入轉向教學輸出的積極轉化,將“聽”與“說”結合起來,能提高大學生整體英語交際能力。
第二階段,播放短片。短片材料可源自教材配套光碟或《走遍美國》系列教程,展示如何回應別人提出的觀賽邀請以及如何退換球票。第一遍播放視頻時,不給予學生任何提示,只需要學生了解對話發(fā)生的基本場景。第二遍播放視頻前,引導學生關注接受或拒絕時使用的交際詞匯。第三遍播放視頻前,學生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反饋,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講解,指導學生辨別正式語和非正式語的區(qū)別。接著再次播放視頻。最后組織學生編寫相關場景的對話。第二階段歷時二十分鐘左右。該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進行語言和視頻符號的語言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運用準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第三階段,角色扮演。教師在課前準備好若干紙條,寫上若干與主題相關的不同場景,讓學生隨機抽取,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劇本編寫”和現(xiàn)場表演。例如,在某一場景中,A和B已買好周六足球比賽的票,但A周六有事去不了了,B打電話給A,A說明情況,B最初仍希望A能放下手頭的事先去看球賽,但A無奈表示實在去不了,于是問B能否改天。最后,A和B來到賽場門口,與售票員C對話,詢問能否改日觀看。然后,教師組織各小組上臺表演,最后教師進行點評。本階段需要40分鐘左右的時間。教學設計者在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仿真的交際活動,運用紙片、語言、形體動作等模態(tài)符號,幫助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學習,學生可以利用之前所學的語言技能,運用言語和動作表情等多模態(tài)符號進行語言輸出,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課堂設計融合了視頻、音頻、文字、語言、動畫和動作表情等多模態(tài)符號,希望培養(yǎng)學習者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加強認知學習實踐,提高語言交際表達的能力。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多模態(tài)理論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策略,通過對湖南株洲某大學大一學生的實證研究,分別定量和定性地探討了多模態(tài)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對大學生英語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通過語言、聲音、圖像、視頻和動畫等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的多模態(tài)教學,能優(yōu)化聽力教學,調動聽覺和視覺等多重感官,從而達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目的。實驗班的大多數(shù)學生多基于多模態(tài)理論的聽力教學表示認可和支持,說明多模態(tài)聽力教學對提高大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是有積極作用的。筆者認為,該實驗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有以下幾個方面:(1)大學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多模態(tài)理論和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敢于嘗試和創(chuàng)新,這種“敢為人先”的教學理念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2)在模態(tài)教學中,可以多使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接受學生反饋,從而摸索出一種能提高大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最佳模態(tài)形式。(3)由于多模態(tài)教學會輸出大量的感官信息,教學設計者應正確處理好學習者和多媒體之間的關系,積極整合利用先進技術,合理安排教學資源,把握非語言符號的“度”,提高教學效率。(4)針對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習者,有時候也不能完全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也有很多多模態(tài)教學無法代替的優(yōu)點,在實際教學中也要協(xié)調好多種符號資源與實際教學對象和目標之間的關系。
當然,由于研究時間的倉促和地域選擇的限制,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隨著社會現(xiàn)代科技和多媒體手段的不斷發(fā)展,運用音頻、視頻和圖像等多模態(tài)在教育和文化交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而大學生又是我國最具活力的一個群體,是中國的希望,因此筆者希望能通過本研究,對多模態(tài)理論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帶來些許啟示。
[1]Jewitt Carey.Technology,Literacy and Learning:A multimodal approach[M].London:Routledge,2008:17-31.
[2]Kress G,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183.
[3]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4):3-10.
[4]胡壯麟.對中國英語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語研究,2002(3):2-9.
[5]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8.
[6]劉芹,潘鳴威.多模態(tài)環(huán)境下中國大學生英語非言語交際能力研究初探[J].外語電化教學,2010(2).
[7]張德祿.多模態(tài)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tài)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3):54-58.
[8]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