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拴
?
思想史視角下的中國經濟法探析
鄒拴
(青海民族大學 法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法律思想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在經濟法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經濟法思想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學者關于經濟法史學的研究多集中于經濟法制度史和經濟法學術史,并取得了頗多成果,但經濟法思想史的研究則較為欠缺。因此,探析經濟法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及其研究方法,厘清中國經濟法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并發(fā)掘經濟法學進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擴展和豐富中國經濟法思想體系,促進中國經濟法走向成熟,具有現實意義。
經濟法;思想史;研究方法
中國經濟法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產生的,因此,中國經濟法學研究起步較晚,但經過幾十年經濟法學人的耕耘和創(chuàng)造,經濟法學發(fā)展迅速??傮w而言,在對包括經濟法學、比較經濟法、當代經濟法以及經濟法史等學科門類研究的基礎上,學界已經確立了我國經濟法獨立的法學部門地位。關于經濟法的界說方面,學界也在吸收、借鑒國外學說和本土資源的基礎上,形成了大經濟法說、經濟法規(guī)說、經濟管理法說、縱橫統(tǒng)一說等“百家爭鳴”的局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結合經濟法學術史和經濟法制度史,逐漸把視野拓展到經濟法思想史方面。為厘清中國經濟法自起步以來的發(fā)展脈絡,拓展經濟法研究空間,本文在前輩學者的基礎上,試圖對經濟法思想史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中國經濟法思想史發(fā)展脈絡作粗淺探析,力求使經濟法學研究進一步深入和細化。
中國經濟法思想史作為法律思想史的一部分,在研究上當然離不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按照學界觀點,中國法律思想史學作為一門法學分支學科確立于20世紀初。1936年,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一書的出版,明確了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范圍、研究方法,在中國法律思想史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這一學科的正式確立[1]。按照楊先生的觀點:“中國法律思想史是研究中國幾千年以來各時代所有支配法律內容的全部根本原理,同時并闡明此等根本原理在時間上的‘變遷’及其在當時和后代法律制度上所產生的影響。”[2]1這一界定重在強調法律內容的整體,即認為法律思想應該是在法律制度上產生影響的內容。由于戰(zhàn)爭等客觀原因,之后學界再沒有出現較有影響的關于法律思想史研究對象的闡述。到了20世家80年代,饒鑫賢提出:“中國法律思想史是以研究歷史上各個不同階段、階層及其代表人物的關于法律的基本觀點和理論以及它們形成、發(fā)展、相互斗爭和吸收的過程與規(guī)律為對象的一門獨立的學科?!盵3]26與楊鴻烈的“強調支配法律內容”觀點相較,此觀點更為寬泛。
目前,關于中國經濟法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問題,學界并無共識。對于這一問題的界定,筆者認為應該體現經濟法的社會性、經濟法思想及其發(fā)展史的內容。首先,關于經濟法的社會性。自經濟法學說產生以來,關于經濟法的定性就存在頗多爭議,隨著經濟法律調整社會實踐的不斷深入,公法和私法的相互滲透不斷融合,許多學者認同了經濟法既非公法也非私法的第三法域——社會法。筆者對此是認同的。研究經濟法思想不應該忽略經濟法的社會性,作為上層建筑的經濟法思想離不開孕育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其次,關于經濟法思想。筆者認為,經濟法思想是關于經濟法的觀念,即影響經濟法形成和發(fā)展的各階層的法律思維。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曾提出,關于思想史研究對象應包括個人的思想和時代的思想兩類。按照這一觀點,對于經濟法思想史的研究當然要研究各時代的經濟法思想。最后,關于經濟法思想的歷史。它表現的是經濟法思想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形成歷史,反映的是法律思想的真實面貌及其規(guī)律性,所以也當然地成為經濟法思想史的研究對象。
要還原歷史,看清思想史的真實面貌,就離不開對思想史研究方法的運用。對此,梁啟超在其巨著《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對學術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論述:思想史研究方法有三。其一,問題研究法,即先將所欲研究事項劃出范圍,擬定若干題目,每個題目皆上下古今以觀其變遷。其二,時代研究法,即按時代先后順序研究,于同一時代之中,又以思想家出生早晚為序。其三,宗派研究法,即將各種思想抽出其特色,分為若干派,以類論次[4]7。之后的學者胡適,更是提出了關于思想史研究的具體方法。他認為學術思想史的研究,首先是“述學”,即對歷史材料的占有取得,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對思想史“學案”體的研究方法;其次是“明變”,即按時代先后看他們的傳授淵源、相互影響、順序變遷;第三是“求因”,即研究各家興廢、沿革、變遷的事由;最后是用歷史的客觀的眼光,求取各家學說的影響,進而研究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是“評判”[5]2?4。按此觀點,中國經濟法思想史的研究,首先應對經濟法思想史的相關資料進行搜集整理,然后按時代梳理出各家觀點的相互影響、變遷及其發(fā)生的原因,進而發(fā)掘出經濟法思想史的價值。
對于經濟法思想史的研究,我們應該循著先賢學者的足跡不斷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以下幾個研究方法不容忽視:
第一,平衡經濟法思想的主流思想與民間意識,即平衡前述饒鑫賢所述不同階層的經濟法思想。盡管官方主流思想反映的是社會經濟秩序、經濟法律的核心價值和觀念,但經濟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不應局限于對官方法律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解讀。自人類有史以來就存在著諸多國家法無法調整的領域,在這些領域有眾多民間習慣法的表達。重視不同思想意識領域的思想觀念的結合,尋求主流意識與民間觀念的排斥與互補,對于全程式地認識中國經濟法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靜態(tài)研究與動態(tài)研究相互兼顧。靜態(tài)研究即強調對法律制度及成文法典的剖析,以求揭示法律本身的含義以及立法者的立法意圖和宗旨。動態(tài)研究即強調法律在社會中的運行和實踐,如不同階層對該法律的態(tài)度,法官執(zhí)法心態(tài),等等。經濟法思想來源于實踐,同時又反作用于經濟法實踐。兼顧靜態(tài)研究與動態(tài)研究,就是要在對經濟法制度、原則的分析中概括和提煉經濟法思想,然后再將經濟法思想運用于經濟立法和執(zhí)法中去,從而實現經濟法思想和實踐的互動結合。
第三,綜合研究經濟法思想史與制度史、學術史。長期以來由于分工和研究細化的原因,法律史學的研究對象被人為地分成思想史、制度史、學術史等。這種做法在深化研究方面雖有其道理,但也把法律史學的研究置于“分家”狀態(tài)。這樣就忽略了系統(tǒng)的理論建設。經濟法思想的產生絕不止于思想本身。經濟法的產生離不開與之相關的特定的宏觀社會經濟背景以及特殊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因此,把經濟法制度、學術文化及思想史有機結合起來研究,對于經濟法思想史研究而言,將有諸多裨益。
第四,采用比較分析法,兼顧對外來的法律思想及本土的其他學術思想的研究。錢穆在《中國人之法律觀念》一書中較早地運用了比較分析法,并以此論述中西方法律的差異。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法思想雖有自己獨特的體系,但這種體系的形成過程也是對國外經濟法思想“揚棄”的過程。因此,對中國經濟法思想的研究就不能忽視國外經濟法思想漸入中土后與中國本土經濟法思想沖突結合的過程。另外,作為上層建筑的宗教、道德、政治等思想也會對法律思想產生影響,如儒家“和為貴”文化對中國古代“無訟是求”的法律思想的影響,中國封建政治思想中的“重刑”思想對輕視民法、民權的影響,等等。因此,在中國經濟法思想的研究中,應注重本土資源與國外思想、經濟法思想與其他學術思想的綜合研究。
根據學界的觀點,經濟法思想發(fā)展的歷史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是17―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古典自然法學派的思想為近代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法提供了理論依據,但自由放任的思想卻對經濟法萌芽產生消極影響。第二是19世紀后半葉,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經濟法思想,對涉及國民經濟總體運行問題有較為深刻的論述,為經濟法的產生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第三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在經歷了1890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后,生產的壟斷、個體同社會矛盾的突出直接促進了經濟法的形成。通說認為,“經濟法”一詞是由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蒲魯東在1865年發(fā)表的論著《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中提出的。在該書中,蒲魯東指出,法律應該通過普遍和解釋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為此需要改組社會,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組織的基礎[6]2?3。之后,1906年,德國創(chuàng)刊的《世界經濟年鑒》開始使用“經濟的法”。這一詞匯的使用,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概念和學科正式產生。
經濟是人們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活動的總和。無論何種社會形態(tài),人們都會按照一定的生產方式從事經濟活動,這是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成員安身立命的客觀需要。法律作為上層建筑,是對經濟基礎的客觀反映,同時也對經濟關系進行調整。在中國古代雖無經濟法律一說,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行為確是客觀存在的,經濟調整的實踐行為和經濟法思想也是客觀存在的。20世紀70年代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載,“盜徙封,贖耐,何如為封?封即田阡陌傾畔封也”[7],意思就是私自挪動田界標志構成‘贖耐’罪。顯然,這是保護財產所有權的規(guī)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在市場管理微觀方面表現為對市場活動參與人外在行為的控制,如,西周時設立管理市場的官員為“司市”,管理物價的官員為“賈師”,管理稅收和罰款的官員為“廛人”?[8]408;在市場管理的宏觀方面表現為自秦代以至清末在貨幣鑄造發(fā)行、度量衡的統(tǒng)一等方面都直接由國家控制。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同樣表現在稅收方面,關于稅收在古籍中就有“夏后氏五十而貢”[9]107的記載,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或為政權運作或為戰(zhàn)爭需要都對相關經濟活動進行課稅。另外,歷代的手工業(yè)都以官營為主導,工商業(yè)和農業(yè)都由國家掌管,清末洋務派更以“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形式創(chuàng)辦企業(yè),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經濟因素的干預和控制,其背后也都有國家法律對經濟調整的經濟法思想。當然,中國古代經濟思想雖歷經時代較久,但始終未能形成體系,因此和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思想并非同一概念。晚清以來,中國未能趕上世界發(fā)展的趨勢逐漸落伍,之后歷經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的統(tǒng)治,或由于體制落后或由于戰(zhàn)爭等客觀原因,雖對西學有所引進,經濟法思想也體現出一定的時代特色,但經濟法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新中國成立以后至改革開放以前,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和蘇聯經濟模式的影響,我國經濟法思想體現出濃厚的國家干預和強烈的行政色彩,其影響延續(xù)至今。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法進入迅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經濟法思想也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和完善。筆者認為,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國經濟法思想的發(fā)展應該以1992年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之所以這么劃分,原因有二:其一,經濟法自在我國產生以來只有三十多年的時間,考慮其自身發(fā)展的邏輯和特點,如果進行過多階段的劃分,則會打破經濟法思想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使之無法形成完整體系;其二,1992年,國家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調節(jié)作為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的基本機制,這促使經濟法思想發(fā)生質的變化,完全可以作為經濟法思想斷代的紀年。事實上,也就是在這一年,一些人紛紛重新修正或更新原有的經濟法觀念[10]141。在前一階段,我國經濟法思想主要接受了蘇聯現代經濟學派學說并受日本經濟法思想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階段,我國已開始了經濟立法、經濟司法的實踐,并逐步創(chuàng)建了經濟法這一新興的法學學科和法律部門。1992年以后,中國經濟法思想逐漸轉變,在市場經濟思想的指導下,國家更注重經濟制度的設計、產業(yè)政策的協(xié)調,對經濟的管理不再蠻橫干預。至此,中國經濟法及經濟法思想體系建設不斷走向成熟化、科學化。
[1] 王志強.二十世紀的中國法律思想史學——以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為線索[J].中外法學,1999(5).
[2]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 饒鑫賢.中國法律史論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36.
[5]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 [法]阿萊克西·雅克曼,等.經濟法[M].宇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 張建國.盜徙封罪侵犯的是土地私有權嗎?[J].北京大學學報,1995(1).
[8] 吳樹平.十三經[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9]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 漆多?。洕ɑA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責任編輯 葉厚雋〕
2013-12-17
鄒拴(1988―),男,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
D922.29
A
1006?5261(2014)04?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