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亮
教育家袁心粲早年受西方文明影響,研究康德、羅素等人的哲學思想,后來潛心經(jīng)史,研究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哲學思想。他希望女兒袁卓爾也學習程朱理學,還讓女兒辭去工作,去復性書院跟隨理學大師馬一浮學習。馬一浮也是袁心粲的老師,師生間經(jīng)常琢磨切磋,探討學理??神R一浮見袁卓爾喜好文學,并有文學基礎,就建議袁心粲不要勉強女兒。袁心粲通情達理,便允許和教導女兒研讀《莊子》《楚辭》等文學著作。馬一浮對袁心粲的因材施教十分認可。
梁漱溟的兒子梁培恕在談到父親的教育時,用了兩個“最”:“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quán)?!边@話并沒有夸大其詞。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中,梁漱溟從不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圖。梁培恕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沒畢業(yè),個中緣由或是厭學,或是搬家,或是戰(zhàn)火。對此,梁漱溟的態(tài)度是任其自然。另一兒子也說:“父親對我完全是放任的……我在父親面前,完全沒有精神壓力?!钡拇_,梁漱溟從不以端凝嚴肅的神氣面對孩子,他認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他不同意的,只是表明意見,但從不干涉,更不強求。梁漱溟的這種教育方式貌似對孩子要求不嚴,實際上,他是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
《三字經(jīng)》里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睍r至今日,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依然是重要的角色。身為人父,就要承擔當?shù)呢熑危尯⒆拥纳硇慕】?,人格健全?;蛟S這才是“拼爹”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