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成中
一名教育家最為核心成長的陣地就是課堂。蘇霍姆林斯基課堂觀以“人”為主線,以關注人、尊重人、發(fā)展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實現(xiàn)學生的生命成長。這些對于我們課程改革和課堂建構及教育家成長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是一個人感到追求成為思想家的第一個搖籃?!睆奶K霍姆林斯基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課堂教學思想的核心是人,即“為人”和“人為”。那么,何謂“為人”呢?“為人”就是教師要從學生生命的個體意義出發(fā),遵循教育規(guī)律,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發(fā)展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尊嚴和幸福。而“人為”是指教師為了促進和實現(xiàn)學生的生命成長和精神成長,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創(chuàng)新,使自己成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真正“師者”。但是,如今,我們面對課堂里流行的泯滅了激情的經(jīng)驗主義、形式主義、分數(shù)至上主義、功利主義,特別是道德虛無主義的蔓延等等,我們呼喚課堂的本性回歸,追尋課堂的本真,讓課堂成為“人”的課堂,具有生命意義的主體性互動的課堂。而前蘇聯(lián)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課堂教學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課堂本性回歸及教育家成長具有啟示意義。
(一)師者好學:課堂的生命之源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課上得有興趣就是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當代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這樣的課堂對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最為首要的就是教師要樹立終生備課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就實際上是源于他深厚的學識,源于他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源于他博愛的心靈,源于他深厚的心理學功底,源于他淵博的哲學思想,更源于他富于一線經(jīng)驗的教育科學總結與升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給我們的建議是:教師應當讀以下幾種書籍:
第一,教育名著類。教育名著,特別是教育大師們的著作,猶如教育家園的精神燈塔,可以給我們指引努力的方向,給我們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諸如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柯、杜威、布魯姆、贊可夫、陶行知等,大師們經(jīng)典的教育思想不僅能極大地調動教師對教育的興趣和熱情,而且也會在在教育教學中產(chǎn)生巨大的生產(chǎn)力。
第二,教育雜志類。一個教師至少要有兩本教育類雜志,一本是與本專業(yè)相關的教學類雜志,另一本是提升教師素質與修養(yǎng)的綜合類雜志。因為教育類雜志主要反應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及學科、理論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可以促使教師有針對性的參照和糾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中吸取營養(yǎng)。
第三,文化哲學類。教師除了要讀教育類書籍和雜志外,還要多讀文化哲學類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張力,擴展自己的知識視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四,心理學類。教育心理學是教師很實用的一門學科。因為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育人。因此,要多讀教育心理學類的書籍,了解心理學方面的進展和新成果,具體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去,用“同理心”實現(xiàn)與學生的溝通、交往,實現(xiàn)師生同心、同行、同樂!
(二)民主平等:課堂的核心價值
課堂民主,就是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賞識學生,讓學生發(fā)揮課堂主人翁的作用,讓學生享有課堂參與權。讓學生從被灌輸?shù)摹氨粍咏邮堋敝R到主動探究的積極學習,讓學生從被管制的地位到被尊重的地位,師生間充分地進行對話交流、問題探討等。
同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還應維持一種平等,課堂中教師盡量做到一視同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要僅因學習成績或某方面表現(xiàn)去肯定或否定一個學生。不管是優(yōu)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公正對待,尤其是對后進生,更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當學生正待奮起的時候,你能送去及時的微笑;當他們置身迷途的時候,你能夠及時給予指點;當他們失群、深感孤獨的時候,你能及時給予關心,送去一份溫暖;當學生犯了錯誤,感到內(nèi)疚的時候,你能給以語重心長、兄長般的勸慰。如果抓住了這些有利的教學時機,就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講課時要盡量照顧到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個體差異,師生間保持民主平等的氣氛。
(三)啟發(fā)引領:課堂的個性張揚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便是點燃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火花?!闭n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引導的課堂,可以靈活而不能一成不變,無論何時都要因時而變,因人而異,啟發(fā)誘導?!懊總€孩子的思維都按其獨特的方式發(fā)展,每個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聰明才智。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都無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苯處熢诮虒W環(huán)節(jié)上,教師不一定非要恪守預先設計的教學程式不變,而應靈活安排,相機處置,引領探究,啟發(fā)智慧,以求達到師生共贏。另外,在教學內(nèi)容上,教師要靈活處理事先預備好的教案,不能硬搬教案,而要根據(jù)課堂實際情境,注重啟發(fā)引導。我們知道,課堂是一個生成性的過程,不可能把所有要講的都備出來,要根據(jù)學生以及課堂的現(xiàn)狀來定自己的講授內(nèi)容。“深深熱愛孩子,有跟孩子在一起的內(nèi)在需求,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兒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覺察每個孩子的個性和個人特點的能力?!?/p>
(四)心靈溝通:課堂的精神燈塔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們的教育就是要以心換心。教師真心的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像自己孩子那樣,不論何時對每一個學生都不要輕言放棄,課堂中不要戴有色眼鏡去傷害孩子稚嫩的心靈,一句無心的批評或許會在學生心中留下一輩子的傷痕,更何況那些惡語中傷的話甚至是美其名曰“棍棒教育”的體罰,該會對孩子心靈造成多大的傷害可想而知。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過程不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更應是充滿人情味的心靈的交談。師生間的心靈溝通,是課堂教育教學的核心。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總是以雙方互為主體性為前提的,雙方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學習者和發(fā)展者,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只有師生間心靈默契,心理和諧,才能讓課堂成為真正的思想的搖籃、精神的棲息地。
(五)生命成長:課堂的終極使命
蘇霍姆林斯基用一生的心血踐行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理論,倡導個性和諧發(fā)展。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塑造心靈。他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正如其所說:“學校的精神生活應當是豐富多彩的,能使每一個人都找到發(fā)揮、表現(xiàn)和確信自己力量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場所。學校的精神生活的意義就在于,要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喚起他個人的人格特征?!闭n堂,不是“商品的加工廠”,更不是“官僚的辦公室”,而是有鮮活和靈性的生命成長的場所、思想的搖籃、精神的棲息地。蘇霍姆林斯基倡導和主張的把課堂作為師生生命成長的原野,是教育本質屬性的最好的詮釋。
綜上所述,在我們當今呼喚教育家辦學的時代,我們廣大“潛在教育家”在守望著課堂這塊“精神家園”時,要認真學習和踐行蘇霍姆林斯基的課堂觀,不斷發(fā)揮“課堂的原始場域”的累積作用,讓課堂成為教育家成長的“戰(zhàn)略要地”,使我們廣大教師實現(xiàn)從“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跨越,最終實現(xiàn)教育家群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涌現(xiàn),促進我國教育的優(yōu)質高效乃至卓越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江陰市英橋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