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華
(泰山學(xué)院 思想政治教育學(xué)院,山東 泰安 271021)
《群書治要》取材于經(jīng)、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以“務(wù)乎政術(shù),存乎勸戒”為宗旨,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嘔心瀝血數(shù)年,于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余萬言[1]。《群書治要》匯集千百年古圣先賢治國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經(jīng)驗,如魏征所言,此書可成為一部“用之當(dāng)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經(jīng)典之作[2]。《群書治要》包含了豐富的德治思想,對于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構(gòu)筑民族中國夢,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
《群書治要·尚書》中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是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發(fā)展起源。西周統(tǒng)治者認(rèn)為德治與天道息息相關(guān)。西周盛行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天命無常,惟德是輔”、“明德慎刑,為仁以德”、“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德治思想?!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天之于人?!盵3]《群書治要·尚書》把人民的德行與天相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重民、民本思想。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盵3]將天的意志服從于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意志與天意相合。人民可以接近之,但不可以輕視之。民眾是國家之本,人民團結(jié)、服從國家才能安寧、政治才能穩(wěn)固。周王強調(diào)德治和仁政思想,重視人民的利益,對人民施以德政,以惠民為本。為善則治,為惡則亂。仁政愛民則國家有治,四鄰友好,王室鞏固,家和國興。周文王吸取商王滅亡的教訓(xùn),注意仁政德治,謹(jǐn)慎刑罰?!拔┠素э@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弗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盵3]周王認(rèn)為,“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只有“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才能使周朝的統(tǒng)治穩(wěn)固。所以他很注重施行德治,重視民心。周王制禮作樂也是以“敬德保民”為前提。他認(rèn)為以公欲滅私欲,老百姓則歸順之。圣王明君要學(xué)習(xí)古訓(xùn)以治政,則其政不迷誤?!耙怨珳缢剑衿湓蕬?。學(xué)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弗迷。其爾典常作師,無以利口亂厥官。”[3]賢明君主懂得以古代典籍為依據(jù)以治政,這樣其治政才不會出錯。其恭敬勤儉以樹立道德威望,不存在狡詐奸偽。唯有為政以德的君主才會心情曠達而不煩憂。
德治,首先表現(xiàn)為執(zhí)政者修身正心,正身律己?!度簳我す茏印分v,“政者,正也,圣人明正以治國,故正者所以止過而逮不及也。過與不及,皆非正也。非正,則傷國一也。勇而不義傷兵,仁而不法傷正。故軍之?dāng)∫?,生于不義。法之侵也,生于不正”[4]。執(zhí)政者從政就意味著必須先正自己,使自己做到正而不邪。正,就要保持不偏不倚,公正不阿。英勇而講仁義,仁義而講法度。執(zhí)政者發(fā)言必須合乎規(guī)矩,行為必須體現(xiàn)善良意志。仁義智慧可以參比天地?!度簳我な印氛J(rèn)為,“仁義圣智參天地,天若不覆,民將何恃何望?地若不載,民將安居安行?圣人若弗治,民將安率安將?是故天覆之,地載之,圣人治之。圣人之身猶日也,夫日圓尺,光盈天地。圣人之身小,其所燭遠。圣人正己,而四方治矣”[5]。 執(zhí)政者就要做圣人,圣人的行為如同日月,為民眾指明方向。如果圣人能夠正己,那么國家不治而治,不用刻意去治理也可政通人和?!吧暇V茍直,百目皆開。德行茍直,群物皆正。正也者,正人者也。身不正則人不從。是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施而仁。有諸心而彼正,謂之至政?!盵5]執(zhí)政者正自己就是正人。如《群書治要·論語》所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6]。
治理國家在于德治,德治的根本在于治國者自己正身修心?!度簳我じ底印诽岬剑爸稳酥^治,正己之謂正。人不能自治,故設(shè)法以一之。身不正,雖有明法,即民或不從,故必正己以先之也。然即明法者,所以齊眾也。正己者,所以率人也”[7]。執(zhí)政者行為若不正,即使有嚴(yán)刑峻法,百姓也很難服從。所以執(zhí)政者必須先正己而后正人。嚴(yán)刑峻法是道德的底線,執(zhí)政者的德行才是民眾要學(xué)習(xí)的。
要做到德治,國君必須先自我修行,做到修身齊家。德治與國家的治理息息相關(guān),身不正則國不治?!度簳我ざY記·大學(xué)》中以堯舜對人民仁愛而民服從、桀紂對人民殘暴而民反叛作對比,以說明治國在齊家,齊家在于仁民愛物,善待天下百姓,不能把不好的政令強加于人民,主張把仁愛之心推廣擴充至天下百姓,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皥蛩绰侍煜乱匀剩駨闹?;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家?!盵8]治國在齊家,齊家在仁愛。安土敦仁、樂天知命的仁愛思想對個人來說實為仁愛的修養(yǎng),對國家來說實為仁政的施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正是把個人的仁愛推及天下,施以仁政。
德治思想還包含以德教民,教育人民修德向善。實行德治,就要以德性倫理教化人民,教育人民向善修行。君王以身作則,以身示范,便成為老百姓言行的榜樣。《群書治要·管子·形勢解》中提到,“人主身行方正。使人有理。遇人有禮。行發(fā)于身。而為天下法式”[4]。執(zhí)政者的言行舉止對老百姓都有深刻的影響,上行下效。唯有執(zhí)政者行得正,坐得直,才能使老百姓正面效仿。君王自己修德,獨善其身,并兼濟天下,以德教化人民,使人民也修德向善,這是德治的基本要求?!度簳我ふ撜Z》曰:“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唬骸缢苟押酰俊唬骸藜阂园舶傩?。堯舜其尤病諸?’” 執(zhí)政者當(dāng)為君子,真正的君子懂得修己,使自己做到誠敬仁愛,修己修德則民眾信服[6]。
若要施行德治就要教育人民遵循堯舜先王之道,以先王之道為修行的標(biāo)準(zhǔn)。如《群書治要·孟子·離婁》所言,“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9]。孟子認(rèn)為堯舜制定的先王之道,給后世提供了仁政的榜樣。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敖裼腥市娜事?,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只有仁善不足以為政,只有法度不足以治國,要遵循先人之道,以此為施行德治的依據(jù)。因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9]。
治理天下在于治心,在于通過道德教化使老百姓懂得怎樣做人,國君治國主要不在于治理百姓之瑣事,在于以道德治民心,教人民懂得禮義廉恥。如《群書治要·袁子政書·禮政》所講,“是故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恥;導(dǎo)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茍免。是治之貴賤者也。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10]。以禮義教化人民,使人民知道自覺遵守道德,避免犯法。先教禮義而后行刑罰,是明君之教?!度簳我摲蛘摗分v,“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 以道德禮儀教化百姓,則老百姓心志向善,不生奸邪之心,社會安定,民心淳樸,這不是嚴(yán)刑峻法導(dǎo)致的,是教化導(dǎo)致的民心思善?!懊裼行杂星?,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盵11]治理百姓,重在治心,使老百姓心悅誠服,此為治本。 “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順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茍正,則奸慝無所生,邪意無所載矣。是故上圣不務(wù)治民事而務(wù)治民心?!盵11]真正的圣王明君治世懂得從治心上治本,老百姓心性正當(dāng)向善,則奸邪無所生。
真正的圣王明君懂得以身作則,實行德教,以德教為主,刑罰為輔,重禮儀教化?!度簳我O卿子》提到:“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而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jǐn)于臣子矣”[12]。君王講究禮義,重賢能之人,清正廉潔,則人民懂得禮義廉恥,忠信節(jié)義?!度簳我げ浴分v到,“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罰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親百姓,訓(xùn)五品,和萬邦,蕃黎民,召天地之嘉應(yīng),降鬼神之吉靈者,實德是為,而非刑之攸致也”[13]。雖有刑罰,但僅在平定治國大業(yè),降服奸宄同黨的時候用?!爸劣诟锩谶\,非征伐用兵,則不能定其業(yè)。奸宄之成群,非嚴(yán)刑峻法,則不能破其黨。時勢不同,所用之?dāng)?shù),亦宜異也?!盵13]所以,制度要周全才能有所依據(jù),禮義有差等才能有所依據(jù)。法律不固定就會法網(wǎng)密布使老百姓難以逃避。禮制不明則百姓無所取信,這都是關(guān)于德與法關(guān)系的治國之道?!敖袒远Y義為宗,禮義以典籍為本。常道行于百世,權(quán)宜用于一時,所不可得而易者也?!盵13]圣王明君依靠典籍制定禮儀,建章立制,使之成為恒常不變的道理。禮儀制度不周全,法律教化不明朗,則人民行為無所依據(jù),這樣社會難以穩(wěn)定。
圣人要將自己的不忍之心推己及人,將自己的仁愛、孝敬之心推至天下,則老百姓都懂得孝敬、賢達,懂得以仁愛之心待人,則天下無凍餒之憂。《群書治要·傅子》講,“昔者,圣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于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7]。君王先做到“己所不欲,無施于人”,“窮則獨善其身”,而后做到“達則兼濟天下”?!巴萍核约疤煜?,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餒之憂矣。”[7]這種仁民思想就是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思想的推廣擴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之道。有的用于要求自己以務(wù)本,有的用于要求別人以逐末。圣王君子懂得務(wù)本,所以能夠建功立業(yè)而很少招致怨言。小人不懂得務(wù)本,因逐末不能建功立業(yè)且招致怨恨?!度簳我ぶ姓摗分鲝垼懊裥哪挥兄蔚?,至于用之,則異矣,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謂之務(wù)本,用乎人者謂之追末。君子之治之也,先務(wù)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追其末,故功廢而讎多”[14]。真正為民著想的君主在內(nèi)致力于務(wù)本,從事農(nóng)耕,充實糧倉,在外為保衛(wèi)國家安全盡心盡力。老百姓逐利就如水就下一樣,有利則來,不利則去。所以懂得如何贏得民心的國君必定為人民謀福利?!度簳我す茏印分v,“故欲來民者,先起其利,雖不召而民自至。設(shè)其所惡,雖召之而民不可來也。蒞民如父母,則民親愛之,導(dǎo)民純厚,遇之有實”[4]。對人民有利,人民則不召自來。對人民有害,則人民不會接近。真正愛民的國君對人民厚愛,也會得到老百姓的愛戴。
真正能贏得老百姓親近愛戴的國君必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恩德施與天下,使百姓生活安寧,萬物得以養(yǎng)育。如《群書治要·管子》中所言,“人主之所以使下盡力而親上者,必為天下致利除害也,故德澤加于天下,惠施厚于萬物,父子得以安,群生得以育,故萬民歡盡其力而樂為上用”[4]。為政之本就在于治理人心,仁政愛民,得到人民的擁護。“入則務(wù)本疾作,以實倉廩。出則盡節(jié)死敵,以安社稷。雖勞苦卑辱,而不敢告也。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旁無擇也?!盵4]圣賢明君治理國家懂得以仁義對待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yè),以忠信引導(dǎo)百信,為老百姓消除災(zāi)殃,為人民帶來福分。《群書治要·呂氏春秋》認(rèn)為,“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dǎo)之。務(wù)除其災(zāi),致其福。故民之于上也,若璽之于涂。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15]。唯有對待百姓像對待印璽與封泥一樣重視,才能夠無敵于天下。
糧食為百姓之本,人民為國家之本,國家為國君之本。真正懂得治國之術(shù)的國君知道順應(yīng)天道使百姓衣食豐足?!度簳我せ茨献印分v道,“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君人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16]。真正懂得治國之術(shù)的國君知道順應(yīng)天時、地利、人力,順應(yīng)自然之道,使萬物各因其宜?!笆且匀荷扉L,五谷蕃殖,各因其宜。所以應(yīng)時修備,富利國民,實曠來遠者,其道備矣。”[16]這樣,福國利民,國庫豐足,老百姓自然歸順。唯有真正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擁護。
圣明君主收稅必定考慮人民的收成和生活情況,考慮人民的負擔(dān),根據(jù)人民的收入擬定收稅的多少,絕不橫征暴斂,至百姓死活于不顧。如《群書治要·淮南子》所言:“人主之賦斂于人也,必先計歲收,量民積聚。知民饒饉有余不足之?dāng)?shù),然后取車輿衣食,供養(yǎng)其欲?!盵16]圣明君王必定考慮人民的生活情況來收取賦稅。若百姓生活困窘,則國君不會征收重稅,一定會考慮人民的負重能力。“高臺層榭,非不麗也。然民無窟室狹廬,窟室,土室,則明主不樂也。肥醲甘脆,非不香也,然民無糟糠菽粟,則明主不甘也??锎柴畔遣粚幰?。然而民有處邊城,犯危難,澤死暴骸者,則明主不安也。”[16]若百姓有饑饉、無住處、缺衣少食,無安全保障,則圣明君主必定寢食不安。只有百姓生活富足安樂,國君才能與人民同樂。這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仁政情懷。
《群書治要》的德治思想還體現(xiàn)在賞罰分明、“明德慎罰”的思想上。圣賢明君,對法律執(zhí)行嚴(yán)明,因而群臣不敢徇私枉法,國家有治?!度簳我す茏印っ鞣ń狻氛J(rèn)為,“明主者,審于法禁而不可犯也,察于分職而不可亂也。故群臣不敢行其私,貴臣不得蔽賤,近者不得塞遠。孤寡老弱,不失其職。此之謂治國。故曰: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4]。圣賢明君明悉法律,故無人敢違反法令。圣賢明君詳查百官的職分使群臣遵守職分而不至于混亂。由于君王執(zhí)法嚴(yán)明,所以群臣不敢營私,不敢蔽塞地位低的人。所以國家老弱孤寡都得到供養(yǎng),國家太平安定。“明主之治國也,案其當(dāng)宜,行其正理。其當(dāng)賞者,群臣不得辭也;其當(dāng)罰者,群臣弗敢避也。夫賞功誅罪者,所以為天下致利除害也?!盵4]法律要嚴(yán)明且清楚明白。圣人制定法律,必定使法律明白易懂,使老百姓都懂得守法而避禍就福,因此天下得治?!度簳我ど叹印分v,“圣人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能知之,萬民無陷于險危也”[17]。由于圣君使法律明白易知,老百姓都因明法而不去觸犯法律,所以天下大治?!肮适ト肆⑻煜露煜聼o刑死者,非可刑殺而不刑殺也,萬民皆知所以避禍就福而皆自治也。明主因治而治之,故天下大治也?!盵17]這比起那些不制定明確的法律而濫殺無辜的統(tǒng)治者強多了。
古代圣明君主用圣賢教育教化人民,教育人民修養(yǎng)向善,雖然國家也明確設(shè)定法律,但是法律是對人民的約束,其目的并不在于刑罰。刑法雖嚴(yán)厲,但只是用于對人民的警示和懲戒。《群書治要·鹽鐵論》認(rèn)為,“古者篤教以導(dǎo)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猶策之于御也,良工不能無策而御,有策而勿用也。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厲而不殺,刑設(shè)而不犯”[18]。圣明君主借助威嚴(yán)的刑罰以對人民加以懲戒,但不會濫施刑罰。當(dāng)人民做到自我約束而不觸犯法律,則刑罰就只是一種警示而不會被濫用。國君若不懂得仁政愛民,德治教民,則國家混亂?!肮拭駚y反之政,政亂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潤窮夫,施惠悅爾,行刑不樂也?!盵18]所以人民背叛、朝政混亂,國君要反思自身,國君身正則天下自然安定。真正的賢明國君贊美善良之士,對不善之人抱以同情,對受刑之人、對貧窮之人都施以恩惠和同情。
真正的圣賢明君懂得明德慎罰,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法律只是作為以德治國的輔助,而絕不是以法律作為主,德治為輔。 因為他知道,法律只是對人的外在規(guī)范,法律可以懲罰人的犯罪而不能從思想上使人懂得自律和仁愛。《群書治要·鹽鐵論》認(rèn)為,“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貴良醫(yī)者,貴其審消息而退邪氣也,非貴其下針石而鉆肌膚也。所貴良吏者,貴其絶惡于未萌,使之不為非,非貴其拘之囹圄而刑殺之也”[18]。所以,實施法律重在以法律作為使人守法向善的動力,不在于以刑法懲罰罪人。這正如良醫(yī)的可貴在于他能去除人的病痛而不在于他會針灸;官吏的清廉在于他能教育百姓不作惡而不在于他的嚴(yán)刑峻法。
防止偷盜之類的不義之事發(fā)生,靠門戶的嚴(yán)閉不如靠嚴(yán)厲的刑罰,靠嚴(yán)厲的刑罰不如教化老百姓提升其道德水平?!度簳我ぴ诱龝ず竦隆分v,“恃門戶之閉以禁盜者,不如明其刑也。明其刑不如厚其德也。故有教禁,有刑禁,有物禁。圣人者兼而用之,故民知恥而無過行也。不能止民惡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10]。道德教化和嚴(yán)刑峻法兼而用之。道德教化使老百姓知道羞恥而不犯過。如果僅靠嚴(yán)厲的刑法,即使每日都懲罰很多犯法者,也不能從根本上制止犯罪?!懊髡咧浦谟诒?。故退而修德,為男女之禮,妃匹之合,則不淫矣。為廉恥之教,知足之分,則不盜矣。以賢制爵,令民德厚矣。故圣人貴恒,恒者德之固也。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未有不恒而可以成德,無德而可以持久者也?!盵10]所以要從治本上下功夫,教育老百姓修德,使老百姓有廉恥之心,則民心歸善,回歸淳樸境界,則國得以治理。
《群書治要》的德治思想以執(zhí)政者正己修身為本,并把個人修身齊家的修行實踐與治國平天下的大業(yè)聯(lián)系起來,而治國平天下要從自我修養(yǎng)做起。執(zhí)政者個人修身正己,而后把個人的修養(yǎng)德性向外推廣擴充至國家,教育人民修德,仁政愛民,以民為本,明德慎罰。這種以德性為治國之道的政治就是德治?!度簳我返牡轮嗡枷胗欣谑ネ趺骶齻€人的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國家政治相結(jié)合,有利于國家的妥善治理和長治久安,有利于社會和諧?!度簳我返牡轮嗡枷雽Ξ?dāng)今社會的治國安邦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參考文獻:
[1] (唐)魏 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群書治要考譯:第一冊[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11:4.
[2](唐)魏 征,褚 亮,虞世南,等.群書治要譯注:第一冊[M].《群書治要》學(xué)習(xí)小組,譯注.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3:2.
[3](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二·尚書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16-29.
[4](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三十二·管子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409-416.
[5](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三十六·尸子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482.
[6](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九·論語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129-131.
[7](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四十九·傅子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663-654.
[8](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七·禮記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97.
[9](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三十七·孟子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487.
[10](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五十·袁子正書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664-668.
[11](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四十四·潛夫論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594.
[12](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孫卿子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511.
[13](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四十五·昌言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601.
[14](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四十六·中論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612.
[15](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三十九·呂氏春秋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527.
[16](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四十一·淮南子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550-551.
[17](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三十六·商君子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473.
[18](唐)魏 征,褚遂良.群書治要卷四十二·鹽鐵論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3:56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