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劍
(石河子大學 商學院, 新疆 五家渠 831300)
當前,高校的素質教育問題越發(fā)受到關注,"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引發(fā)諸多討論。多年的專業(yè)教育改革實踐有這樣的共識:提高大學生的專業(yè)素質,需要重視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在促進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深化實踐教學,做好課堂內外教育的融合[1-6]。我校在統(tǒng)計學專業(yè)對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的嘗試,初步形成了的"三課堂融合"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是高校校園文化理論教育教學的主渠道,為第二、第三課堂提供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論上的指導。只有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采取啟發(fā)式、咨詢式和討論式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7]。
第二課堂是圍繞理論教學組織開展的多種活動。其顯著特點是不受教學計劃的約束,課外多種活動能適應大學生要求參與、展示才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重要特點,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提供了條件[8]。課外專業(yè)性質的活動是高校校園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需有專業(yè)活動的配套,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第三課堂是社會實踐,是第一、第二課堂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學生學習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學好專業(yè)知識,化知為智,應用于社會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刻苦學習,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的自覺性和主動性[9]。
“三課堂融合”教學模式即第一課堂是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是圍繞理論教學組織開展的多種活動和第三課堂是社會實踐教學的三者相融合的教學模式。三個課堂雖然有相對獨立的劃分,卻可以有共同的載體實現(xiàn)融合。
(1) 樹立素質教育理念,拓寬專業(yè)教學的視野。專業(yè)素質教育的重點是人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其價值取向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將專業(yè)教育貫穿于課堂內外,學校內外。
(2) 抓住三個課堂與專業(yè)素質教育的關聯(lián)點,以專業(yè)素質教育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來引導第二課堂、第三課堂;開辟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并精心構建“三課堂融合”的載體,去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專業(yè)素質的提高。
(3) 構建課堂內外教育融合的綜合教育體系。把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及補充,并納入教學管理體系。第二、三課堂充滿樂趣、激情與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吸收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有著第一課堂無法替代的作用。
第一課堂在時空上本身就存在的,第二、三課堂在時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隨機分布性,內容和形式多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的影響。
以統(tǒng)計學專業(yè)為例,該專業(yè)課程具有理論性深、實操性強的特點[10],在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下,專業(yè)課教師在第一課堂時空之外組織學生參與開放實驗、系列講座、報告、培訓、精英大賽 、“三下鄉(xiāng)”、SRP、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專項調查和普查等學習與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更廣的時間與空間,自主進行學習與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內容,拓展形式。統(tǒng)計專業(yè)教師按照“三課堂融合”的思路,將統(tǒng)計專業(yè)的“三課堂融合”依托多種載體來實現(xiàn),大致分為三類:教學類載體、學習類載體和活動類載體。有別于“三個課堂”在時空上的相對獨立劃分,這些載體是“三個課堂”融合的載體和具體表現(xiàn)(見圖1)。在已經開展的網絡平臺教學、立體化實踐教學、新型學習方式和課堂內外各類活動中,較好地實現(xiàn)了三個課堂專業(yè)教育的融合。
圖1 “三課堂”融合的專業(yè)教育模式
以統(tǒng)計學課程為例。① 將網絡平臺教學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建立“教學內容”、“視頻資料(課堂教學視頻、調查視頻和統(tǒng)計動漫)”、“統(tǒng)計案例(趣味案例和討論案例)”、“統(tǒng)計練習”等模塊,這些生動而有趣的學習內容,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課堂學習內容,擴展了課堂學習的時間。② 將網絡平臺教學作為第二課堂的主陣地。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建立“統(tǒng)計開放實驗(包括操作視頻)”、“學科前沿(專家談統(tǒng)計)”、“統(tǒng)計天地(統(tǒng)計人物、統(tǒng)計做事、生活統(tǒng)計、統(tǒng)計爭議)”、“修身養(yǎng)性”、“統(tǒng)計精英大賽”、“專家講座”等模塊,這些精心挑選和設計的資料和內容,將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中,極大地豐富了第二課堂內容。③ 將網絡平臺教學作為第三課堂的倡導和引領者。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建立“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SRP)”、“全國大學生統(tǒng)計建模大賽”、“普查資料開發(fā)”、“我也來調查”等模塊,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將統(tǒng)計專業(yè)知識作為認識和研究問題的工具,去觀察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以《計量經濟學》研究型學習活動為例,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設置的研究型學習模塊,在“主題信息設置”對“問題情景”、“研究方法”和“成果要求”進行設置,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進度為參照,確定2個月的研究項目工作時間跨度,以5~6人組成小組,項目研究的要求參考“全國大學生統(tǒng)計建模大賽”的標準。學生完成的項目報告在研究型教學模塊的“成果展示”區(qū)進行展示,成果展示區(qū)設置了“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現(xiàn)狀分析”、“研究方法的選擇”、“模型的建立和實證分析”、“結論、問題和建議”、“參考文獻”和“論文寫作感受”等內容的展示。利用網絡平臺的相應模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這種互動和交流在每一小組的“探究計劃”、“小組交流”、“成果展示”區(qū)域都會形成記錄,為研究型教學形成豐富的資料庫。
合作式學習有利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間的交流,鍛煉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11-12]。以統(tǒng)計學專業(yè)為例,每年全國都有一次大型的普查活動,部分高年級統(tǒng)計學專業(yè)本科生參與到“農業(yè)普查”、“經濟普查”、“基本單位普查”、“人口普查”等各類普查活動資料的開發(fā)中來。每年統(tǒng)計局都以科研項目立項形式對這些普查資料招標立項,高年級統(tǒng)計專業(yè)學生在畢業(yè)實踐中就已經參與到這些活動中,進一步在資料整理和數據規(guī)律的探索與分析中,接觸了豐富的普查資料,接受了教師的科研指導,實踐了全過程的統(tǒng)計分析,動手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
課堂內外各類活動,就是利用這三個課堂組織學生開展的讀書、討論、答辯、競賽、培訓和研究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鍛煉、在活動中創(chuàng)新[13-14]。“活動屬于第二和第三課堂”的認識是片面的,第一課堂中引入有效的活動形式,自然會促成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和學的效率。
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嘗試了“小組研究項目答辯”活動。學期末,由各小組組長負責,組織通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要求從選題、組內任務分工、文獻整理和數據搜集、模型建立和試算改進、分析總結和寫作感受等多個方面對全體同學進行了幻燈匯報。這不僅是對本小組2個多月項目研究團隊協(xié)作的總結,更是在組與組之間,全班同學之間的一種交流和提高。
(1) 地位、功能、關系不夠清晰,管理分散。統(tǒng)計學專業(yè)"三課堂融合"模式是各位教師對統(tǒng)計專業(yè)的性質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理解,是承擔部分專業(yè)課程的教師在專業(yè)建設項目下進行的改革與嘗試。在實施過程中缺少一個統(tǒng)一管理框架,“三個課堂”難免相互脫離、各自為政,甚至有矯枉過正似地過分片面強調某種活動和社會實踐在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中的作用,忽視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或者將某些文體類活動視為第二、三課堂活動等等。在各個專業(yè)上,需要教學管理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在每一種課堂中,更應建立相應的質量管理和保障措施[15]。
(2) 第二、三課堂教師指導工作的激勵不夠。對于承擔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的教師,涉及二、三課堂教學內容的,比較樂意接受二、三課堂的指導任務。而作為一般教師認為做好第一課堂的教學工作是最重要的,二、三課堂的指導工作則是額外的工作,不愿接受。近年來,學校對二、三課堂的指導工作量的認定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但仍然將大部分的工作歸入附加工作量或與第一課堂工作區(qū)別對待,這不利于調動專業(yè)教師組織和參與第二、三課堂教學工作的積極性。
(3) 不同課堂的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和配合。從專業(yè)層面來看,三個課堂的知識具有遞延和層次性,三個課堂的教師不是同一位教師時,往往會因為課堂在時間上的分割,形成指導上的相互獨立甚至矛盾。例如,學生申報立項了SRP項目,一般的SRP項目需要設計調查問卷、需要數據整理和后期的數據分析,指導教師很難從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進行有效的指導,求助于《市場調查與分析》或《多元統(tǒng)計分析》的教師進行更專業(yè)的指導,更利于學生的項目實施和能力的提高。而現(xiàn)實中,這種教師間的配合和銜接比較少,對學生學習活動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1) 協(xié)調“三個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叭齻€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確定和協(xié)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要確定每門專業(yè)課程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在“融合”的理念下,確定第二、第三課堂的專業(yè)知識主線,知識的載體,載體的形式等。每門課程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第一課堂,但多門課程可以共享第二和第三課堂。因此,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制(修)訂中,要貫徹這種思路,既考慮專業(yè)間的區(qū)別,又兼顧專業(yè)的共同點,擴展第二、三課堂的包容性。在依托各種載體實現(xiàn)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載體,積極發(fā)展活動載體,進一步拓寬學習載體。
(2) 認定教師指導工作量,加強交流。制定相關的工作量認定辦法,對第二、三課堂教師工作量的認定,對第二、三課堂教與學予以重視,可以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將第二、三課堂的工作認定為教學工作量,指導教師會在“心理”上將這些工作作為教學任務來研究和備課,會有力推動第二、三課堂教學與活動質量的提高。在對這些工作量的認定中,應該對第二、三課堂的教學與活動效果制定相應的評價方法,對優(yōu)秀的“課堂”活動進行表彰獎勵。這種認定和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引導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的基礎,指導教師才會有交流的意愿和提高指導水平的需求,只有不斷加強指導教師間的交流,才能提高"三課堂融合"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3) 將“三個課堂”整體納入教學管理體系。要實現(xiàn)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重要目標,就應將“三個課堂”整體納入教學管理體系之中。課堂教學作為目前教學管理的主要內容,受到全面、直接的控制,第二課堂盡管與教學活動密不可分,但在目前卻表現(xiàn)出與教學管理相對脫節(jié)的局面,第三課堂的校外實踐由于大學生與高校間的空間距離,也成為了教學管理比較難以觸及的范圍。從內容、實質上進行解讀并納入現(xiàn)有教學管理體系,對“三個課堂融合”的教學以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都有重要的意義。例如,“第二課堂”中與專業(yè)相關的課外活動是課內學習的外延,盡管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活動的主體仍然是參與者——學生及指導者——教師,由于活動的組織者轉換成了團委、學工部等其他非教學管理部門,教學管理對活動的控制相對較弱,有的甚至完全不在教學管理的控制之中。實際上,三個課堂的學習活動,教師和學生仍然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教學原則,而且活動的內容也是由學科學習中的基本知識發(fā)展而來,與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對學生的多方位的指導也就是課堂內教學活動的延伸,把對與專業(yè)相關的課外活動的管理納入教學管理體系可以更好的銜接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對師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活動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三課堂”雖然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相對獨立的劃分,就專業(yè)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學生學習的完整性來說,這三個課堂在內容上應該是交叉的,融合的。在實踐中對“三課堂”載體的多元化的探索,僅是一種嘗試和開始,筆者所在單位正在實施本科專業(yè)教學綜合改革,把專業(yè)教學的“三課堂”融合作為今后一段時間重點探索的內容,重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從激勵、考核、保障等管理制度層面上給予充分考慮,建立長效機制,“三課堂”融合專業(yè)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改革才能不斷推向深入。
[1] 卜雪梅.構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四個課堂”試探[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14(5):46-49.
BU Xue-mei.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Classrooms for Develop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J].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2010,14(5):46-49.
[2] 劉 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
[3] 施鼎方.開設綜合性實驗項目 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85-87.
SHI Ding-fang. 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o Promot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31(8):85-87.
[4] 康 瑩.開放型實驗室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0):392-394.
KANG Y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anagement Modes of an Open Laboratory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30(10):392-394.
[5] 夏家莉.三課堂聯(lián)動的教學體系構建與管理模式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9(11):91-93.
XIA Jian-li. Explor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Three Classroom Teaching Linkage System and It's Management Pattern[J]. E-education Research, 2009(11):91-93.
[6] 潘菊素.實踐教學"三課堂"聯(lián)動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J].中國高教研究,2008(5):82-84.
PAN Ju-su.Three Classroom Linkag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raining High-skilled Talents[J].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08(5):82-84.
[7] 馬 梅.對大學生課堂內外一體化藝術教學模式的探索[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53-56.
MA Mei. On the Mode of Integrated Art Teaching at Universities (in&out Classrooms)[J]. Journ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5(1):53-56.
[8] 李 慧.依托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的自主學習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4):339-344.
LI Hui.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for College Student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31(4):339-344.
[9] 方志耕.實施“三個課堂”互補,促進管理定量方法類課程教學手段多樣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26):57-58.
FANG Zhi-Ge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Classrooms” Complement Each Other, Promote the Management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Teaching Means Diversification [J]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2008(26):57-58.
[10] 馬敏娜.統(tǒng)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統(tǒng)計教育,2007(5):4-5.
MA Ming-N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Statistical Innovative Talents[J]. Statistical Education, 2007(5):4-5.
[11] 張 球,胡實秋.素質教育要求下的高校經濟類專業(yè)教學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6):35-36.
ZHANG Qiu, HU Shi-Qiu. Thinking on Economic Specialty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quirements [J].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07(6):35-36.
[12] 何 源.高校課堂情境下師生言語互動分析[J].江蘇高教,2011(4):75-77.
HE Yuan. Analysis of Verbal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y Classroom[J].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2011(4):75-77.
[13] 劉 馨.高校“三個課堂整合”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5):45-46.
LIU X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the Three Classroom Integration” in Universities[J].China Adult Education, 2012(5):45-46.
[14] 楊艷秋.地方高校實習基地建設機制與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7): 157-160.
YANG Yan-Qiu. Innovation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Local Colleg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J].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12(7): 157-160.
[15] 馬傳峰.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9):89-91.
MA Chuan-Feng.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31(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