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朦
(云南大學職業(yè)與繼續(xù)教育學院,昆明 650091)
大理白族民居照壁的審美特性
劉朦
(云南大學職業(yè)與繼續(xù)教育學院,昆明 650091)
照壁是大理白族民居重要的建筑構件,又是醒目的審美單元。照壁作為一個物質空間,同時也是藝術得以生成的媒介。在照壁的界框內,藝術符號被規(guī)約和創(chuàng)制,最終形成富有本民族審美特性的藝術形式。
白族;民居;照壁;空間;媒材;界框
“照壁”是中國傳統(tǒng)合院式建筑特有的部分,古代稱之為“蕭墻”,亦稱“影壁”?!督鷿h語大詞典》中對影壁有兩個解釋:①畫有圖案、神像的墻壁;②門內用以屏蔽內宅的小墻〔1〕。這兩個解釋從審美和功能方面對影壁進行了說明。照壁是白族民居最重要的建筑構件,亦是最為顯著的審美元素。白族民居坐西向東,一般由正房一坊、廂房二坊、正房對面的照壁圍合而成。這種由三坊一照壁圍合而成的三合院,與中國傳統(tǒng)民居四合院相比缺了“一合”。而照壁的設置,恰恰補上了這一合。大理白族民居的照壁一般都設在天井的東方,正對正房,與正房的屋檐齊高,而寬度與正房等寬。這樣的優(yōu)點在于,一來可以提供較為開闊的視野,二來通過照壁白墻的反射,能夠改善室內的光線不足。在探討大理白族民居照壁的審美特性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照壁在建筑上的功能特點。
中國建筑空間的典型特征是“氣”與“圍合”、“虛”與“實”。院落是一個圍合的空間,圍墻是院落的邊界。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界墻者,人我公私之畛域,家之外廊是也”〔2〕。圍墻是院落大小范圍的邊界,是私人生活空間的屏障。因此,墻之于院落建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界定因素。對于原始的農耕者,住所就是他們的全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guī)律將住所和時間變化緊密連接起來。墻是最直觀的圍合形式,從阿房宮到唐長安城,再到萬里長城,都廣泛使用了“墻”這種構造方式。一來起到了圍護的作用,二來是對自主領域的一種強調。
照壁作為一面獨立的墻壁,把空間分割成墻外和墻內。對于墻內的人來說,有著由一座美麗照壁帶來的視覺享受,并且他將墻內的,被圍住的區(qū)域視為己有——他是這個領域的主人。另外,通過個性化的營建,產生一種自我認可的效用,同時也讓其他人知曉這是屬于他的領域空間,不能侵犯。為了能追求內部空間的“靜”“穩(wěn)”,同時又要能在圍合的空間中充分接觸自然,照壁在滿足兩方面的要求上都起到了很好的調和作用。
照壁還起到室內空間分隔的功能。例如在庭院入口處,為了遮擋視線或是風水的需要,一般要用轉折的方式處理入口空間。在此,居民把入口的轉折墻設為照壁,一方面起到了裝飾和辟邪的作用,一方面節(jié)省并美化了空間。再如院心照壁,將庭院分為兩部分,使人在進入院落后先停留在一個緩沖地帶,避免了室內空間的一覽無余,體現(xiàn)了一種遮擋后的期待。同時,這種形式可以將“棺材型”(縱向)天井變成“一字型”(橫向)天井,以期改變風水〔3〕。另外還有在“六合同春”院落中,等級較高的建筑群,較富的大戶人家,常用帶窗洞的照壁,與另外的院落相通連,有“曲徑通幽”的美學效果。
由此可見,由房屋和墻壁圍合而成的院落,是民居中各部分使用功能延伸和不可缺少的補充〔4〕。中國人講究室內與室外渾然一體,注重室內與室外的關系。通過照壁的空間隔離效果,使得院落的平面布局生動活潑,統(tǒng)一中富有變化,使身在其中的人獲得極大的精神審美愉悅。
以上對照壁的建筑功能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下文將著重對照壁的藝術功能、審美特性進行論述。
照壁既是白族民居重要的建筑構件,亦是大理民居中必不可少的審美元素?,F(xiàn)如今,照壁作為一種獨立的建筑藝術形式,成為一個家庭對外展示自己的經濟實力、藝術品味等最直觀的手段。為此,在照壁的用材及料、設計規(guī)劃上十分考究、其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房屋的建造。
照壁的藝術功能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的,它最初是禮制文化的產物。照壁根據(jù)墻在建筑中的不同作用,又區(qū)分為“影壁”和“照壁”。古時的罘罳,亦稱(浮思、復思、桴思),是影壁的一種,是天子用的外屏,用以阻擋由外向內的視線。影壁上有孔,形似網,可以防衛(wèi)和防范不測。人臣至屏前要反復慎重俯思對應天子之事。目的是把建筑隱在該墻背后,故稱為隱墻,又叫“影壁”〔5〕??鬃泳驮撌鲞^屏的意義,據(jù)《禮記》,在天子正式召見臣子時,他面向南坐在一架屏風之前——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中國的最后一代王朝〔6〕。《明堂記》一文記載:當周天子在明堂中朝見臣下時,三公和諸侯在堂內圍成內圈,蠻、夷、狄、戎首領則列隊位于門外四方,構成外圈。天子處于這個場域中心,“負斧依南鄉(xiāng)而立”〔7〕。這是周代國家政治結構的一個象征性空間。折射出來的是儒家的“禮”在空間中的反應??梢?,屏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已經是延綿了幾千年,屏遮擋住了不請自來的窺探,提供給人私密性和安全感?!罢毡凇迸c之相反,是起到阻擋從內向外的視線,目的在于隔斷出一個私有空間,將建筑罩在墻里面,故稱為罩墻,又叫“照壁”。古時“隱”的功能,發(fā)展到現(xiàn)在則體現(xiàn)了“虛實相生”的審美境界。同時,它也是“禮”文化在大理白族民居中的藝術反映。
另外,照壁藝術功能的進一步強化跟白族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心理訴求分不開。北方多影壁,南方多照壁。這跟南北方地形、社會、心理皆有關系。在滇西北,民居雖然也都是合院式建筑,但庭院的規(guī)模并不大,所以墻壁一般處于建筑院落內部,占地面積的局限,也不適宜做獨立式的照壁〔8〕。再者,筆者猜測,南方因遠離政治中心,少戰(zhàn)亂,防備之心較之北方來比較弱,且追求的生活是安居樂業(yè),因此照壁的功能主要是向內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照壁就由實用功能獨立出來,與其他建筑構件逐漸分開,最大程度發(fā)展了它的藝術性。作為一件藝術品,照壁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和場所;作為一種裝飾媒介,它框架的界面必須被視為獨立的書畫場域。
照壁作為一個物質空間,還承擔了藝術媒介的效用。我們在欣賞照壁時,首先要面對的是它的物質界面。
如圖1〔9〕、圖2〔9〕所示,照壁外側和內側的各部分形制基本相同。其主壁與副壁結構形制都是逐層從里至外展開的。如圖1,主壁中央是題字(見圖1:①)或照壁石(見圖2:①),它們位于照壁壁面的正中,格外醒目。第二層是位于照壁題字或照壁石與飛磚之間的部分(見圖1、2:②),大面積的整體空白與白色顯得白族照壁大氣而清秀。第三層是飛磚與花扣(花邊磚)之間的部分(見圖1、2:③),花扣(花邊磚)與壁面呈45度夾角,與照壁呈90度夾角,這一層被分別凸起的花扣與飛磚分隔出來,增加了壁面的層次感。第四層是掛坊部分(見圖1、2:④),這部分由飛磚圍合成帶狀飾面并劃分成若干個形制雷同的飾框格,當?shù)厝朔Q為“書廂空”。略微凹入,整體形制猶如傳統(tǒng)的對聯(lián),雅致端莊。第五層是掛花部分(見圖1、2:⑤),一般掛花由兩部分疊加而成,而每層則是由相同的單元不斷重復連續(xù)而成,變化有序。與主壁壁面相比,副壁壁面沒有第四層和第五層〔9〕。
圖1 照壁外側
圖2 照壁內側
白族的墻壁厚度一般有30cm~70cm,壁基部分一般采用“石包墻”的做法,壁面部分自下而上凸出的部分有:花扣、照壁石、飛磚、掛花(兩層)等。而屋面與壁面接壤處由飛瓦和飛石(飛檐石)連接。具體形制由院落規(guī)模決定,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聯(lián)系,虛實相間。我們在感覺到藝術品的物質性的同時,又會感受到它那誘人的意蘊,它包含著某種超越和對生活的承諾,向人昭示出一定的象征意義。
照壁因此不僅起到屏蔽和分隔(廣義的“界框”)的作用,它也以其方形的框架規(guī)定了內部和外部符號(狹義的“界框”)。關于“界框”(framing)很多學者討論過,一些學者提出界框可以幫助創(chuàng)造不同“真實”之間的界線及其相互的轉換,使不同的真實具有相異的空間、時間以及思想和行為的標準〔10〕。還有的認為,界框能幫助文本從語境中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審美符號。用在此處可以幫助揭示出界框的重要性,它是藝術存在的一個場所。因此,界框的性質與屬性直接影響著藝術的形制。
中國古建筑之美既不在于它的建筑空間也不在于其結構,而在于其組合圍合的方式。在建筑學意義上,屋頂墻面、門窗洞口和立柱都是劃分空間的核心要素。對圍合的理解重在它和其周圍空間的協(xié)調一致。正是通過圍合才能理解“虛”這一形式,而正是這種對“虛”的鑒別才達到了圍合的協(xié)調性。照壁正是以其“虛”而營造了整個院落“虛實相生”的意境。
源于中原的照壁,在進入白族民居體系后,在本民族獨有的審美情境下,重新塑造出了具有白族審美特性的照壁。
(一)空白
大面積空白。大理白族民居青瓦白壁,遠遠觀之,似一幅水墨山水畫,頗有寫意之風。清水照壁紋飾色彩是黑灰白三色,整個照面顯得清新淡雅,樸素大方。白族人尚“白”,以白色為吉祥。民居的基調多為白色,如墻體、照壁等大都為白色調。院落也在整體上呈現(xiàn)白色的風格,原因之一在于,白色能反光,因為坐西向東的朝向,建于東面的白色照壁在下午太陽漸漸落下的過程中能將日光反射到室內,滿足室內的采光。而且被反射的陽光比較柔和,使得整個院落富有詩意,富有趣味。
原因之二在于“白”符合了白族的審美心理。他們崇尚白色,以白色的衣服為尊貴,無論男女都喜歡穿白色上衣。如今,白族服飾里,白色仍然是主流顏色。劍川、洱源、鶴慶一帶的婦女還喜歡背披白羊皮,姑娘出嫁時,父母贈送一張純白羊皮作為嫁妝。在白族人看來,白就是美麗,白就是純真。
原因之三在于文化心理。顏色是一種物理-心理現(xiàn)象,同時也是文化現(xiàn)象。不同的民族對顏色的認真和崇尚上有很大不同。白族由于是古羌族后裔,羌族有崇尚白色的習俗。認為白石可以代表所有的神靈。因此,白族沿襲了這一習俗,崇尚白石。稱造神為“本主”,“本主”即白石之意。李正清在《大理喜洲文化史考》里面說白族自稱“白”,與該民族對顏色的喜好和崇尚有關。早在漢代時期,白族先民建立的部落組織,就被稱為白國、大白子國。后來的南詔、大理國及其國王,分別被稱作白國和白王。白族人自稱白尼、白子、白伙,白蠻等。大理的族源是否與白色有關不可考證,但能夠看出白色確實是白族最鐘愛的顏色。
在白族人民的觀念中,白色被看作是美麗、善良、堅貞的象征,而且還被認為含有吉祥、孝順、善良、道德高尚的意蘊。白鶴、白虎、白蛇、白蝴蝶、白鹿等都是吉祥物,它們可以給人帶來健康長壽,可以辟邪消災,可以帶來好運和財富。白族在評價一個人時,就說這個人“心白”,意思就是道德情操高尚。在民居里,白色配上青色,即“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形成一種清秀淡雅的風格。很顯然,在白族的詞匯里,“白”不僅是一種顏色,更是美和善的象征。以白為美、以白為善、崇尚白色,是白族人民的普遍風尚,是他們的一種文化心理的反映。
(二)構形
從構形來看??巳R夫·貝爾說過:“藝術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很多時候,藝術形式本身就具有內容因素,能夠更加深入、明確地表達藝術的內容。構圖屬于藝術形式的范疇,如何構圖,怎么樣安排圖案與圖底的關系很能顯示出不同民族的審美特性。在“形”的方面,整個照壁都是以各種矩形框來體現(xiàn),從而達到了形的統(tǒng)一〔11〕。
白族照壁主體部分呈白色墻面,周圍配有若干個造型各異的彩畫盒子——書廂空,書廂空中彩畫山水、人物、花鳥,輔以詩詞名句。絢麗的細部裝飾和潔白的主體墻壁相得益彰,形成一個畫框,富有裝飾性。內部構圖多注意大體結構,筆墨極為簡練,圖案面積只占整個壁面的四分之一,位置居中,給人以視覺的吸引力,整個畫面寫意風格濃厚。
(三)圖案
從圖案上來看,選材豐富,不拘一格,草木山水蟲魚皆能入畫。包括:動物類、人物類、器物類、文字類、植物類、山水類幾大類型〔9〕(見表1)。
表1 白族照壁圖案類別及其內容
山水類、動物類、植物類、文字類等圖案都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紋飾的構成原則“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主人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
照壁題字講究內容,一般為一句四字,詩情畫意濃厚。題字內容隨戶主的聲望和姓氏而有區(qū)別,如仕宦人家多題書“科甲聯(lián)芳”“世人書香”等,趙姓一般題書“琴鶴家風”,楊姓題書“清白傳家”,張姓題書“張公百忍”,李姓題書“青蓮遺風”,王姓題書“三槐及第”,何姓題書“水部家聲”,董姓題書“南詔宰輔”等等。有的人家根據(jù)照壁方位題字,如院落之東的照壁題書“紫氣東來”,南邊的照壁題書“彩云南現(xiàn)”,背山靠海者題書“蒼洱毓秀”等。照壁的題字不僅體現(xiàn)了一種書法的形式美,而且也傳達了題字的深意。有些題字是白族姓氏的代稱,而這些姓氏的題字大多來源于歷史典故,可以幫助白族人記住自己的歷史。
綜上,白族照壁與漢族照壁相比,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后者大多比較正統(tǒng)規(guī)范、風格穩(wěn)重,而前者則更為自由活潑、精巧靈秀。白族民居照壁不僅僅是一個建筑構件,更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照壁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空間的分隔表現(xiàn)出藝術性,并投射出白族人對場所的認知。照壁作為一件獨立的藝術品,同時又是藝術媒介,在界框之內,規(guī)定了獨有的內部和外部符號。框內的圖飾既傳承了漢族文化,又彰顯出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傮w來說,通過照壁這個媒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大理民居的文化藝術特色,同時也可以探尋白族的審美心理及文化心理的深層次歸屬。
〔1〕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8:2251.
〔2〕李漁.閑情偶寄〔M〕.沈新林,注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155.
〔3〕蔣高辰.云南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358-359.
〔4〕張汝梅,周毅敏.白族民居建筑的審美歷程與文化意蘊〔J〕.大理學院學報,2002,1(2):10-14.
〔5〕王振宏,陳芊悅.影壁在民居中的意義〔J〕.山西建筑,2007(11):42-44.
〔6〕李昉.太平御覽: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60:3127.
〔7〕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839.
〔8〕鄭紹江,徐寫秋.滇西北民居照∕影壁的形式功能與裝飾意義〔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2-76.
〔9〕米滿寧,范鵬,王盡遙.大理喜洲白族照壁的造型特征及裝飾藝術〔J〕.民族藝術研究,2013(3):115-120.
〔10〕BORIS Uspensky.A Poetics of Composition:The Struc?ture of Artistic Text and Typology of a Compositional Form,trans,Valentina Zavarin and Suan Witting〔M〕. Berkeley:Un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36.
〔11〕高正蓓.白族合院式傳統(tǒng)民居裝飾的調查與研究:以大理喜洲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0,9(11):16-20.
(責任編輯 張 成)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reen Walls of Bai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Dali
LIU Me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Further Education,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Screen wall is an important residential building component of Bai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it also is an eye-catching aesthetic element.As a physical space,screen wall is a media for generating art.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creen wall,art symbols are restrained and created as well,which eventually forms the art forms with ethn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Bai;residential building;screen wall;space;media;framework
TU253:TU-80
A
1672-2345(2014)09-0007-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9.002
2013-12-19
2014-06-26
劉朦,講師,主要從事建筑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