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桃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中醫(yī)醫(yī)院,四川眉山 620800
早期糖尿病腎病采用滋陰通絡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的臨床體會
闕桃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中醫(yī)醫(yī)院,四川眉山 620800
目的探討早期糖尿病腎病采用滋陰通絡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接受滋陰通絡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療效。結果實驗組治療后腎功能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滋陰通絡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腎功能。
早期糖尿病腎??;滋陰通絡湯;中藥穴位貼敷
糖尿病腎?。―N)是臨床常見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可對患者腎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嚴重者還會發(fā)生腎功能衰竭。該次研究就對早期糖尿病腎病采用滋陰通絡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的臨床效果,選取該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為59~87歲,平均(69.3±11.3)歲,病程8~21年,平均(13±4.2)年。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各50例,且兩組觀察對象基本臨床資料對比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
無肝臟疾病、心臟疾病、酮癥酸中毒、尿路感染和急性腎炎;血肌酐水平低于266.7 μmol/L;糖化血紅蛋白比例低于7.1%,且血糖控制效果良好;24 h尿蛋白水平>0.5 g。
1.3 方法
對照組觀察對象以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為主,同時,1次/d,口服4 mg纈沙坦;每晚一次,口服10 mg辛伐他??;通過優(yōu)泌林70/30胰島素或是優(yōu)泌林R對患者血糖進行有效控制,并按照其血糖檢測結果對胰島素用量進行適當調整。
實驗組觀察對象在上述治療基礎上,接受滋陰通絡湯和中藥穴位貼敷聯合治療,具體方法為:滋陰通絡湯藥方為葛根10 g,熟地黃10 g,知母10 g,大黃10 g,當歸15 g,赤芍20 g,桃仁15 g,水蛭10 g。1劑/d,用水煎服,取2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穴位貼敷藥方為葛根10 g,丹參10 g,肉桂10 g,赤芍10 g,黃芪10 g。取穴:太沖、太溪、足三里、環(huán)跳、上巨虛、意舍、氣海、腎俞。將調好的藥物貼敷于穴位,4 h后取下,每周貼敷2次[1]。
1.4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臨床治療前后ALT(U/L)、AST(U/L)、血清白蛋白(g/L)、血肌酐(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g/24 h)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同時,每個月對患者實施一次腎功能、肝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常規(guī)檢測[2]。
1.5 統(tǒng)計方法
實驗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治療前觀察指標為:AST(30.1±2.3)U/L,ALT(20.4±3.5)U/L,血清白蛋白(24.6±3.3)g/L,血肌酐(96.7±8.3)umol/L,24 h尿蛋白定量(2.9±0.5)g/24 h;臨床治療后觀察指標為:AST(31.9±2.5)U/L,ALT(20.4±3.3)U/L,血清白蛋白(32.4±2.3)g/L,血肌酐(76.9±8.3)umol/L,24 h尿蛋白定量(0.9±0.3)g/24h;對照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治療前觀察指標為:AST(28.8±4.3)U/L,ALT(21.3±3.2)U/L,血清白蛋白(25.7± 2.4)g/L,血肌酐(96.5±9.3)umol/L,24 h尿蛋白定量(2.7±0.5)g/ 24h;臨床治療后觀察指標為:AST(31.1±3.1)U/L,ALT(22.1±3.2)U/L,血清白蛋白(27.6±2.3)g/L,血肌酐(86.7±8.2)umol/L,24 h尿蛋白定量(1.8±0.3)g/24 h。兩組觀察對象臨床治療前觀察指標對比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臨床治療后兩組觀察對象觀察指標對比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糖尿病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糖尿病并發(fā)癥,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系膜基質增寬,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腎臟肥大等等。中醫(yī)學理論提出,糖尿病腎病的主要病因在于消渴日久[3],痰濁瘀血,傷陰耗氣,阻于腎臟脈絡,導致癥瘕。該次臨床觀察使用滋陰通絡湯進行早期糖尿病腎病的治療,其中,知母、葛根可以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熟地黃具有補益脾腎,養(yǎng)陰滋陰的作用;大黃能夠生新降濁,活血祛瘀;當歸、赤芍、桃仁、水蛭則能夠消癥除積,活血通絡。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指的是在患者體表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刺激穴位,進而達到調暢氣血陰陽,改變病變組織狀態(tài),改善和調整機體功能的治療作用[4]。
[1]寧澤普.穴位貼敷合中藥灌腸治療糖尿病腎病3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1,43(7):34-35.
[2]詹浩兵,張曉輝.中藥穴位貼敷與保留灌腸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腎病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3,27(9):56-57.
[3]秦康,陳璇,陶燕等.中藥穴位貼敷治療34例糖尿病便秘患者療效觀察[J].護理學報,2013,20(5):5-6.
[4]曾冰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32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2,18(6):39-40
R587.2
A
1672-4062(2014)08(a)-0005-01
2014-05-02)
闕桃(1983.5-),女,漢族,四川仁壽,本科,主治醫(yī)師,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