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瓊,張 淼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 210023)
《傷寒論》是中醫(yī)史上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臨床醫(yī)學著作,被后世醫(yī)家稱為“群方之祖”;除醫(yī)學方面的貢獻外,《傷寒論》的語言尤其是詞匯也很有研究價值。
如在《傷寒論》詞義方面,范開珍研究了《傷寒雜病論》的疊音詞[1],崔錫章論述了《傷寒論》的詞義特點及其對臨床應用的影響[2],張沁園著重研究了《傷寒論》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3],張麗論述了《傷寒論》中“頗”字的含義[4],趙紹軍和林紹志分別對《傷寒論》中“強幾幾”進行了考辨和釋疑[5-6]。而在反義同詞方面,筆者未發(fā)現(xiàn)專門針對《傷寒論》的研究,中英文背景下研究集中在認知領域[7-9]、轉喻視角[10-11]、漢語語言視角[12-15]、翻譯和中英文對比領域[16-18]。
可見《傷寒論》詞義一直受到關注,反義同詞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也十分常見,然而《傷寒論》反義同詞翻譯研究方面還較少。筆者在閱讀《傷寒論》及其譯文時發(fā)現(xiàn),“救、頗、臭”等詞在詞義特征和演變中有反義同詞的相似性,故針對此做進一步研究。
反義同詞現(xiàn)象是多義詞的一個特例,是指1個詞義系統(tǒng)具有2個相反或相對的義項[7],在訓詁學中又稱為“反訓”。如《中國文化史詞典》提到“亂”字本為治絲之象形,從治者則有“治理”義。如《書·泰誓》“予有亂臣十人”;從絲本身則有“紊亂”義,經過長期的詞義變遷,后只通行“紊亂”一義。
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反義同詞現(xiàn)象十分普遍,如被(覆蓋,顯露)、韌(堅韌,柔韌)、受(施,受)、毒(毒辣,寬厚)、乖(背戾,順從)、爪牙(勇士,干壞事的跟班)、大敗(勝利,失敗)、看病(病人去找醫(yī)生,醫(yī)生幫助病人)等。
英文中反義同詞現(xiàn)象同樣十分豐富,如deserve(受賞,受罰),marry(嫁,娶),up(開始,結束),rent(租借,出租),charity (善心,冷漠),smart(聰明,尖銳)等。有學者注意并研究反義同詞現(xiàn)象,只是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稱呼,常見的稱呼是auto-antonym[19]。
1.2.1 “臭” “臭”在《傷寒論》中出現(xiàn)4次:①禁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12條);②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157條);③蚘聞食臭出……禁生冷、滑物、臭食等(338條)。
1.2.3 “救” “救”字在《傷寒論》中共出現(xiàn)11次:①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y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序);②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序);③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身后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條);④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92條);⑤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條);⑥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12條);⑦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244條);⑧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條)。以上的“救”,根據其不同的搭配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救”搭配貶義的詞匯,如“貧賤之厄”“邪”“逆”“里”(里邪)“表”(表邪);第二類是“救”搭配褒義或中性詞匯,如“之”“自”等。
現(xiàn)代漢語中,人們基本上使用“幫助”的意思,古漢語中“救”卻不僅僅如此。
2.1.1 語用充實概念 語用充實(pragmatic strengthening)是20世紀興起的詞匯語用學中的一個概念[21]。在某一語言中,詞匯的大量變化可能是共時性的(在同一時間的不同地區(qū)內發(fā)生變化),也可能是歷時性的(在所經歷的長時間內發(fā)生變化)。就是說,一個單詞可能有多重的功能和意義,而一種功能或意義在不同的情境、語境中,往往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來表達[22]。所以,我們在實際運用語言、理解詞匯的時候,不僅需要理解詞匯靜止狀態(tài)下的意思,還需要“結合語境和常識進行必要的語用充實”。所以,語用充實就是在實際語用中,結合語境和百科知識對詞義不明確的詞匯進行收窄、擴充的過程。
2.1.2 語用充實分類 1)語用擴充:語用擴充是指詞在使用過程中意義拓寬以表達更加籠統(tǒng)的概念,詞語被用于表達更加寬泛的意義,同時詞的外延得到擴張[23]。如“洗”本指洗腳,如《說文解字》:“洗,灑足也。”然而在實際使用中,“洗”的意思除了洗腳,《現(xiàn)代漢語詞典》還收錄以下用法:①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體上面的臟東西:~臉;②洗禮:受~;③洗雪:~冤;④清除:清~;⑤像用水洗凈一樣殺光或搶光:~劫;⑥照相的顯影定影:~相片;⑦玩牌時把牌摻和整理以便繼續(xù)玩:~牌;⑧筆洗等等。2)語用收縮:語用收縮是指詞匯在使用中詞義受限制而表達更加具體的概念,其結果是語言性詞語外延的一個子部分(subpart)得以凸顯[23]。如金,《說文解字》:“,凡金之屬皆從金?!苯鹪诠艜r泛指一切金石,但現(xiàn)在提到金則特指單一的一種礦石。
語用充實理論在反義同詞中可以廣泛應用。如“deserts(pl.)”的一般意義為某人“應得的回報”(what sb. deserves)。但在具體應用中,則要根據具體語境進行語用收縮。如“Hardened criminals met with their just deserts”,應該翻譯為:慣犯受到應有的懲罰。這里“回報”就收窄為“懲罰”;而“Brave soldiers met with their deserts”則應翻譯為:勇士們受到應有的獎賞,這里“回報”就收窄為“獎賞”。上例中將“應得的回報”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收縮,且最終將意義推向兩個不同的方向。
再如“Wear”的一般意義是“穿”,在具體應用中需根據語境進行語用擴充,如“Good leather will wear for years”,“好皮革可以多年穿不壞”,其中,“wear”就由“穿”擴充為“經久耐用”的意思;“I will not buy a pair of shoes that will wear quickly”,“我不愿買一雙很快就會穿破的鞋”,其中“wear”就由“穿”擴充為“變破舊?!庇纱说弥诰唧w的使用中,穿可擴充為兩個相反的特殊意義,分別是“變破舊”和“經久耐用”[24]。
前文提到《傷寒論》中的反義同詞也可運用語用充實理論指導翻譯。“救”在第一類中的意思是其本意“阻止”,而在第二類中是引申義“幫助”,我們在理解《傷寒論》中“救”的意思時,需要根據語境進行語用擴充,使之分別具有“阻止”或“幫助”的意思?,F(xiàn)代漢語中,“頗”的“稍微”義項幾乎消失,所以我們在翻譯《傷寒論》中“頗”的含意時,需要根據語境進行語用擴充?!俺簟庇性~義上下義的變化,上義詞變成了下義詞,詞義范圍變小了,所以在翻譯《傷寒論》中“臭”的含意時需要根據語境進行語用擴充。
反義同詞在最初都是一個含意,后來向相反的兩個方面發(fā)展,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又往往傾向于其中一個含意的使用,所以我們要從宏觀上了解該詞在古漢語中的含意,再考慮語境和百科知識,尤其是醫(yī)理知識,從而判斷其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意;最后根據英語的使用和搭配習慣,選擇最合適的詞匯進行翻譯。高虹指出,翻譯過程中語用充實又表現(xiàn)出一定的特殊性,即譯者不僅需要對言語刺激加以充實,還必須根據他對譯文讀者認知語境的評估,將語用充實的結果在譯文中加以體現(xiàn)[21]。由此可見,反義同詞的翻譯關鍵在于將語用充實的結果在譯文中加以體現(xiàn),其具體策略分析如下。
3.1 確定反義同詞,從宏觀了解該詞意義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詞的多義性,尤其是確定其反義同詞的性質。如僅知“臭”指“不好聞的味道”是不夠的,因要考慮到古文獻可能包含不同的意義,所以需回到成書年代借助工具書。如《說文解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詞語源流詞典》及百科類詞典等,具體查證并進行語用充實,得知“臭”在當時還有“氣味”“聞”“香味”的意思。
“頗”字平時運用較少,但在古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我們借助諸如上述各種參考資料考證,并進行語用充實,得知“頗”的具體含義包括“偏差,不平正”、“略微,稍微”、“很,甚”的意思。
盡管“救”在現(xiàn)代漢語中運用較為廣泛,但對其意義的深層次考慮較少,習慣成自然會導致我們忽略很多,所以需要考證其具體含意并進行語用充實,才能得知“救”有“制止,阻止”、“救援,救助”、“治療,醫(yī)治”的意思。
了解一個詞的宏觀意義后,在具體應用中還需考慮語境,即要謹慎地在語用充實的視角下分析出該詞的充實方向。從語境中分析含意非常重要,尤其是具有反義同詞特點的詞匯,要確定并翻譯一個反義同詞在原文中的含意,不僅要求有一定的外語水平,還要求具有相當?shù)尼t(yī)學知識。若選錯詞義,整個句子的含意就會相反,對理解甚至臨床診治都會有影響。
如338條“蛔聞食臭出”中,“臭”到底應理解為“香味”還是“臭味”?是新鮮食物的味道還是腐爛食物的餿味?具體考慮該條主要是講蛔厥和藏厥的鑒別及其證治,若蛔蟲內伏不擾,則心煩、腹痛癥狀消失;若進食則誘發(fā)蛔蟲竄動,而心煩、嘔吐、腹痛發(fā)作[25]。所以,此處“食臭”的“臭”應是“氣味”或飯菜的“香味”,蛔蟲聞到食物的香味會竄動。
再如,第4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講的是太陽傷寒中傳與不傳的兩種病癥,脈靜為不傳,想吐、煩躁、脈數(shù)急視為傳,此處的“頗”應該是“很,非常”之意,這與劉渡舟在臨床實踐中的觀察相符。
“救”的意義較好判斷,若后面的中心詞是褒義的,則“救”傾向于“救援,援助”;若中心詞是貶義的,則“救”傾向于“阻止”;若中心詞是疾病之類,則“救”傾向于“治療”,可以通過語境、醫(yī)理、百科知識來進行分析判斷。
有人說合適的詞放在合適的地方,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就是好翻譯。然而,“合適的詞”不是那么輕易就可選出來的,我們要鉆研原文,細致辨別和挑選譯入語“合適的詞”,并用合適的方式放在合適的地方才是真正好的翻譯。
“臭”有兩個發(fā)音,分別為“xiu”和“chou”?!皒iu”的解釋為:“① odor, smell; ②smell, scent, sniff by nose.”;“chou”的解釋為:“①(of smell) stinky; smelly; foul; ②disgusting; disgraceful; ③inferior; poor; bad; ④severely; harshly?!?/p>
“頗”的兩層意思“很”和“稍微”可在英文中的對應詞匯分別為“very, strongly, extremely, quite, mighty, bitterly, strong, parlous, passing, spanking”和“a little, a bit, trifle, to some extent”等。
“救”的兩層意思“援助”和“阻止”在英文中的對應詞匯分別為“save, salvage, help, relieve”和“rescue, eliminate, stop”等。
在《傷寒論》的翻譯中,魏廼杰根據語境將“臭”翻譯為“flavor or odor”和“malodor”;“救”翻譯為“relieve”和“eliminate”;“頗”翻譯為“strong”和“to some extent”。譯者這樣選詞遵從了語用充實原則,結合語境和具體的百科及醫(yī)學知識,選擇了最適合的語意。
詞匯剛出現(xiàn)的時候都是單義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化,單義詞往往會被用來表示意義上與之相關的新事物、新認識,于是成了多義詞,反義同詞屬于多義詞。多義詞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在具體應用中根據語境發(fā)生詞義的轉移和縮小。作為多義詞的特例,反義同詞在翻譯中也需要進行適當?shù)恼Z用充實。本文著重討論了《傷寒論》中的反義同詞現(xiàn)象及其變化源流,并簡略討論其翻譯策略,以期為中醫(yī)詞匯翻譯提供新的思路。
在醫(yī)學翻譯中遇到反義同詞,首先要仔細閱讀原文,了解具體涉及到的問題,遇到反義同詞,切忌想當然的用自己腦子里的詞義去套,可以參考相關書籍,并查閱字詞典,將所涉及的詞義結合語境和醫(yī)理逐一考慮,分析詞義,直到一個合適的詞義能夠解釋諸方問題,再根據語境進行語用充實,考慮原文的具體情景來選擇具體的詞匯,根據譯入語的語法、詞匯特征等選擇合適的翻譯,運用合適的方法,放在合適的位置,使譯文準確流暢地表達出原文的意義。
[1] 范開珍.《傷寒雜病論》疊音詞例說[J].四川中醫(yī),2005,23(5):30-31.
[2] 毳錫章.論《傷寒論》的詞義特點及對臨床應用的影響[J].中醫(yī)雜志,2006(5):388-390.
[3] 張沁園.《傷寒論》用字舉隅[J].國醫(yī)論壇,2006, 21(4):49-50.
[4] 張麗,古松.淺談《傷寒論》中“頗”字含義[J].中醫(yī)藥文化,2011(1):55-56.
[5] 趙紹軍.《傷寒論》“強幾幾”音義考辨[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3(1):18-20.
[6] 林紹志.《傷寒論》“強幾幾”音義釋考[J].中醫(yī)雜志,2012,53(14):1252-1254.
[7] 姜淑珍. 再探中英文反義同現(xiàn)現(xiàn)象[J].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12):47-49.
[8] 師璐.同詞反義的認知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16(1):31-34.
[9] 余渭深,馬永田.同詞反義的認知解[J]. 外語教學, 2009, 30(4):32-36.
[10] 岳好平,陳麗平.同域和多域轉喻關系模式下反義同詞的解讀[J].當代教育論壇, 2010(10):33-35.
[11] 吳淑瓊.反義同詞的轉喻闡釋[J].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77-82.
[12] 梅光澤.從“無毒不丈夫”談反義同詞現(xiàn)象[J]. 池州師專學報,2006, 20(1):57-59.
[13] 王玉鼎.反義同詞的產生、發(fā)展和消亡[J].古漢語研究,1993(2):22-27.
[14] 張厚軍.淺談漢語中的“反義同詞”[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20(1):12-14.
[15] 王春淑,楊大剛.論漢語的“反義同詞”[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3(3):120-125.
[16] 閆舒瑤,康占俊.略論翻譯中的同詞反義現(xiàn)象[J].考試周刊,2011(26):114-115.
[17] 姜淑珍.中英文反義同詞現(xiàn)象的相似性研究[J].文史資料,2010(2):42-44.
[18] 曹宇.英漢反義同詞現(xiàn)象的對比分析[J]. 林區(qū)教學,2011(11):50-51.
[19] 王宏.走進絢麗多彩的翻譯世界[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7):220-231.
[20] 劉渡舟. 傷寒論辭典[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9):507.
[21] 高虹.語用充實與翻譯——以流行語“潛規(guī)則”的英譯為例[J].外語研究,2011(6):86-88.
[22] 黃希敏.英語詞匯語用策略[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6):23.
[23] 孫智慧.詞匯語用學和多義詞的語用充實[J].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18(4):103-107.
[24] 楊明. 共時平面上的反義同詞[J]. 山東外語教學,1995,(4): 14-17.
[25] 熊曼琪.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