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在5月舉行的歐洲財長會議上,瑞士同意簽署有關(guān)自動交換儲戶信息的全球新標準,這意味著瑞士將與其他國家分享賬戶資料。數(shù)百年來,瑞士的銀行因嚴格的保密制度而聞名于世,其存款已占全球總儲蓄額的1/3,共管理著2.2萬億美元的離岸資產(chǎn)。
另一方面,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因為客觀上給不法資金提供了保護,比如逃稅漏稅等,而飽受國際社會批評。此番“解密”對全球正在上演的聯(lián)合追稅行動將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瑞士銀行的保密性不僅讓其成為了聞名世界的“馳名品牌”,也讓瑞士獲得了“避稅天堂”的稱號。
龐大的銀行業(yè)
80年的保密法
多功能
據(jù)統(tǒng)計,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55%的國際貿(mào)易和35%的資金流動從瑞士等“避稅天堂”過境,國際社會的稅收征管協(xié)作由此展開。2011年,由20國集團主導,在全球范圍正式生效《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旨在制定稅收情報交換的國際新標準,目前已有包括中國、瑞士在內(nèi)的60多個國家加入。
避稅令多國政府遭受損失
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成為奧巴馬政府面臨的一項嚴峻考驗,增加稅收成為了解決問題的一大前提。奧巴馬在2010年便簽署了《海外賬戶納稅法案》,防止納稅人通過離岸金融機構(gòu)偷稅漏稅。其中瑞士銀行是美國政府“殺雞儆猴”的首要目標。
2009年 美國司法部認為瑞士銀行協(xié)助大約5.2萬名富有美國人將未納稅的資產(chǎn)存入該行,瑞士銀行被迫提供8000名涉嫌逃稅的美國客戶存款資料,并繳納了7.8億美元的罰款。
2013年 美國向300家瑞士銀行發(fā)出通知,要求其參與自愿申報計劃。
隨著瑞士加入《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通過瑞士銀行的逃稅、避稅行為,全球追稅力度越來越大,但在世界各地依然存在類似的“避稅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