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秋,劉春霞
(南通瑞慈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南通226010)
2009年至2012年臨床細菌分布與耐藥變遷
曹小秋,劉春霞
(南通瑞慈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南通226010)
目的了解南通瑞慈醫(yī)院2009年-2012年臨床常見細菌分布及耐藥變遷,為臨床疾病診斷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方法共收集南通瑞慈醫(yī)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2795份非重復的細菌,用紙片擴散或MIC法進行藥敏試驗,參照2010版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SI)標準判斷藥敏結(jié)果,分析采用WHONET 5.6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jié)果2795株非重復樣本中細菌分布為:革蘭陰性桿菌(57.57%)、革蘭陽性球菌(31.84%)、真菌(9.02%);痰液中檢出最高,其前5位病菌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6.67%)、大腸埃希菌(14.28%)、銅綠假單胞菌(10.98%)、肺炎克雷伯菌(8.69%)、金黃色葡萄球菌(8.55%)。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檢出率為47.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為85%,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復方新諾明、慶大霉素耐藥呈逐年增加趨勢。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ESBLs)的檢出率為:大腸埃希菌(49.4%),肺炎克雷伯菌(21.1%),腸桿菌科耐藥變遷趨勢不明顯。非發(fā)酵菌耐藥率呈總體上升趨勢,對亞胺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率上升最顯著。結(jié)論醫(yī)院感染病原菌耐藥性日趨嚴重,加強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及時掌握細菌耐藥性變遷動態(tài),對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多重耐藥菌院內(nèi)感染有重要意義。
細菌培養(yǎng);耐藥性;變遷
為了解我院感染性疾病細菌構(gòu)成和耐藥性變遷,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對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臨床送檢標本分離出的2795株細菌及其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菌株來源共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2795株非重復細菌。
1.2 試劑與儀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細菌鑒定儀及其配套細菌鑒定條和藥敏條,哥倫比亞血平板、麥康凱瓊脂、沙保羅瓊脂及MH培養(yǎng)基、藥敏紙片購自英國Oxoid公司。
1.3 細菌培養(yǎng)及鑒定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進行操作[1]。分離菌株鑒定和藥敏試驗,用細菌分析儀鑒定,藥敏葡萄球菌為MIC法,腸肝菌和非發(fā)酵菌為K-B法。根據(jù)2010版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SI)標準判斷藥物敏感性。
1.4 質(zhì)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白念珠菌ATCC90028由江蘇省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WH0NET5.6軟件和SPSS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2.1 標本來源分布2795株病原菌在各類標本中的分布為:痰(45.47%)、血(18.46%)、膿液/分泌物(16.74%)、尿液(13.6%)、糞便(3.11%)、各種無菌體液(腦脊液、骨髓液、胸水以及腹水等)2.61%。
2.2 病原菌的分布2795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桿菌1609株,占57.57%,其中腸桿菌科細菌949株(33.95%)、非發(fā)酵菌660株(23.61%);革蘭陽性球菌890株,占31.84%,其中葡萄球菌705株(25.22%)、鏈球菌/腸球菌185株(6.62%);真菌252株(9.02)%。痰液主要病原菌為銅綠假單胞菌(20.61%)、肺炎克雷伯菌(14.63%)、嗜麥芽窄食單胞菌(10.15%);血液主要病原菌為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49.81%)、大腸埃希菌(8.33%)、金黃色葡萄球菌(7.95%);尿液主要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53.95%)、肺炎克雷伯菌(5.53%)、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5.00%);無菌體液(腦脊液、骨髓液、胸水以及腹水等)主要病原菌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23.29%)、金黃色葡萄球菌(10.96%)、大腸埃希菌(10.96%);膿液/分泌物主要病原菌為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26.92%)金黃色葡萄球菌(25.21%)大腸埃希菌(12.39%)。
2.3 病原菌的耐藥性
2.3.1 G+球菌的耐藥性臨床分離705株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114株(47.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 396株(85%)。未發(fā)現(xiàn)耐萬古霉素、利奈唑烷的葡萄球菌、鏈球菌、屎腸球菌,見表1。
表1 主要G+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2.3.2 G-桿菌的耐藥性臨床分離949株腸桿菌科中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的大腸埃希菌197株(49.4%)、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51株(21.1%),見表2。
2.3.3 主要病原菌的耐藥變遷葡萄球菌的耐藥變遷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復方新諾明,慶大霉素耐藥呈逐年增加趨勢,如2009年到2012年間,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復方新諾明和慶大霉素的耐藥性分別從24.50%增加到65.70%,19.90%增加到36.80%及20.60%增加81.50%;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MRSA的檢出率從2009年24.5%上升到2012年的65.70%,MRCNS的檢出率從2009年77.22%上升到2012年的90.98%。
2.3.4 G-桿菌的耐藥變遷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腸桿菌科耐藥變遷趨勢不明顯,如2009年到2012年間,大腸埃希菌對復方新諾明的耐藥性為63.60%~63.40%之間,對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性為72.84%~60.10%之間,對諾氟沙星的耐藥性為62.80%~64.90%之間。另外,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非發(fā)酵菌耐藥率呈總體上升趨勢,其對亞胺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率上升最顯著,如,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耐藥率從2009年14.7%上升到2012年的46.8%,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耐藥率從2009年9.09%上升到2012年的63.8%。
根據(jù)本文統(tǒng)計顯示:我院感染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占57.57%,與黃衛(wèi)春等報道的59.8%[2]相仿,低于胡付品等報道的占71.5%[3];G+球菌對利奈唑烷、萬古霉素敏感性高,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復方新諾明、青霉素耐藥呈逐年增加趨勢,與李春兒等報道相似[4]。MRSA和MRCNS的檢出率分別為47.5%和85%,與2011年CHINET中MRSA的平均檢測率為50.6%相近[3],MRCNS檢出率高于錢晉希報道的檢出率為49%[5]。MRSA染色體中含有mec A基因,能合成對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親和力很低的PBP2a,因而很少或不被β-內(nèi)酰胺類藥結(jié)合,在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存在的情況下,細菌仍能生長,表現(xiàn)出耐藥性[6,7]。檢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要考慮檢出部位,區(qū)分定植菌和致病菌,結(jié)合患者的臨床癥狀來綜合判斷。
腸桿菌科細菌主要分離于尿液和痰標本,大腸埃希桿菌在泌尿系感染中始終占首位,未出現(xiàn)耐碳青霉烯類菌株。由于ESBLs的編碼質(zhì)粒常常攜帶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的耐藥基因,因而產(chǎn)ESBLs菌株多表現(xiàn)為多重耐藥[8]。
表2 主要G-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非發(fā)酵菌主要分離于痰標本,來源于重癥監(jiān)護病房。非發(fā)酵菌耐藥率呈總體上升趨勢,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耐藥率為39.90%、50.30%,且逐年上升。銅綠假單胞菌對多種抗菌藥物存在天然耐藥性,其耐藥機制主要為與抗菌藥物接觸后產(chǎn)生多種β-內(nèi)酰胺酶,如頭孢菌素酶,金屬酶等,通過靶位改變和流出泵機制及膜孔使蛋白丟失,從而使抗菌藥物的通透性降低。生物膜形成物理屏障,導致抗菌藥物的滲透性降低[9]。鮑曼不動桿菌的主要耐藥機制為產(chǎn)生滅活酶或鈍化酶,對抗茵藥物進行水解或修飾,主動外排,外膜孔蛋白和青霉素結(jié)合蛋白的改變,抗菌藥物作用靶點的改變[10,11]。
綜上所述,臨床醫(yī)師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區(qū)不同部位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變遷情況,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以延緩和減少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最大程度地降低耐藥率。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36-753.
[2]黃衛(wèi)春,張蓓,徐翀,等.3812株臨床常見細菌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yī)學,2010,5(25):387-390.
[3]胡付品,朱德妹,汪復,等.2011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2,9(20):321-329.
[4]李春兒,林奇龍,陳瓊娜.2010至2012年金黃色葡萄球菌醫(yī)院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變遷[J].檢驗醫(yī)學,2013,6(28):560-562.
[5]錢晉希,吳輝云.153株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感染及藥敏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2,30(5):493-494.
[6]郭潔,鄭格林,張平.260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08,18(12):2637-2638.
[7]陳燕.132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2,30(6):641.
[8]段建春,呂曉菊,趙燕,等.產(chǎn)ESBLs腸桿菌科細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耐藥機制研[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5,30(9):555-558.
[9]衣美英,劉迎春,王鵬遠,等.耐亞胺培南銅綠假單胞苗外膜孔旦白與β-內(nèi)酰胺酶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0):1198-1200.
[10]李依萍.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機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4 (34):840-843.
[11]張賓,袁水斌,蔡敏,等.270株來自腫瘤患者的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3,31(5):440-441.
R446.5,Q939.92
A
1674-1129(2014)04-0450-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4.04.032
2014-02-27;
201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