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慧,張 駿,左金梁,顏久興,吳曉輝,王潤玲,馬 駿,楊志民
(天津醫(yī)科大學藥學院,天津市臨床藥物關鍵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070)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培養(yǎng)的藥學人才既要適應國內的藥學工作,還要有國際化的視野以及與國際同行交流的能力,要達到較高的專業(yè)英語水平。但培養(yǎng)專業(yè)英語能力不能單純依靠專業(yè)英語課程,必須大力開展雙語教學,將專業(yè)英語融入到專業(yè)課教學中。為適應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新形勢,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積極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的要求。2005年教育部1號文件再次重申了雙語教學的要求。臨床藥理學(clinical pharmacology)是近幾十年來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以藥理學與臨床醫(yī)學為基礎,研究藥物在人體內作用規(guī)律和人體與藥物間相互作用,闡述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物效應動力學、藥物不良反應及藥物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等,是基礎與臨床、醫(yī)學與藥學相結合的橋梁學科,為藥學專業(yè)本科生的主干課程。自2006年起,臨床藥理學課程成為我校首批雙語教學課程之一。本文結合筆者幾年來在雙語教學中的體會,對在臨床藥理學雙語教學實踐中所采用的措施、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
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 或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利用兩種語言進行的教學。在中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雙語教學實際上是指作為母語的漢語,與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交替進行的教學模式。當前,臨床藥理學進展日新月異,而這些知識大多數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現在一些期刊雜志上,我們的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臨床藥理學專業(yè)外語水平,才能及時掌握新知識、新動態(tài)。因此,藥學高等教育要順應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培養(yǎng)既精通專業(yè)知識又具備一定專業(yè)外語應用能力的藥學高級人才。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習者能同時使用母語和英語進行思維,能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huán)境的需要進行自由的切換。雙語教學絕不是“用外語上課”,而是通過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來創(chuàng)造外語環(huán)境,強化外語學習,其核心內容永遠是專業(yè)知識。
*通訊作者
因此,在采用雙語教學時,始終不能忘記應把教學效果放在首位,這是引入雙語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努力的最終目標。明確了雙語教學的目的,有利于在教學實踐中把握大方向。一方面,課堂授課中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對于涉及重要理論或原理的知識點采用英文與中文相結合授課的方式,教師要結合英文教材,強調常用的專業(yè)英文詞匯,使學生能看懂、會運用。另一方面,在雙語教學中,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專業(yè)英語詞匯量小、聽力水平有限、醫(yī)學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等因素都使得學生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難免會產生畏懼心理或厭倦情緒。要充分考慮教學主體——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心理需要,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所以,在第一課“緒論”的授課中,教師結合臨床藥理學學科的起源、學科特點和發(fā)展歷史,將雙語教學的目的和遠期優(yōu)勢介紹給學生。要讓學生認識到,英語或漢語只是學習臨床藥理學系統(tǒng)知識的文字工具和語言環(huán)境,切不可喧賓奪主、舍本逐末,把“用英語學”變成“學英語”,讓英語成為學習的絆腳石,這樣會偏離學習目的和失去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要給出合理的學習建議,引導學生克服畏懼心理,避免負面學習情緒的產生。
教材建設是雙語教學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教材是雙語教學的關鍵,否則雙語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醫(yī)藥類原版教材具有語言表述“原汁原味”、圖例準確、及時反映學科發(fā)展新動向等不可替代的優(yōu)點,用合適的原版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現有條件下,醫(yī)藥類原版教材價格昂貴,且內容體系不完全適應我國高等醫(yī)藥教育模式。鑒于此,教學組經過比較、總結,在參考原版教材的基礎上,編寫了臨床藥理學英文自編教材《Clinical pharmacology》,供我校藥學專業(yè)學生課堂使用。另一方面,考慮到臨床藥理學是藥學、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間的連接課程,而藥學專業(yè)學生知識結構的特點決定其醫(yī)學知識是欠缺的,實施雙語教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他們對某些概念理解和把握的難度,甚至可能造成混淆或錯誤理解,因此,在課堂使用英文自編教材的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經典的中文教材以及中、英文參考書,要求學生在課前和課后對照學習和閱讀,這樣也可同時兼顧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稍差的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
臨床藥理學是具有較強理論性的一門學科,雙語教學中因學生英文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異,可能會造成的一些模糊概念或混淆。另一方面,藥學專業(yè)學生在校期間不開設臨床課程,也未接觸過臨床問題,容易忽視該課程而降低學習興趣。針對課程本身和授課對象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1.教師——啟發(fā)式教學。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式教學[1]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使藥學專業(yè)學生切身體會該課程與臨床的關系及與他們將來工作的聯系,從而激起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采用問題式啟發(fā),示例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或演算,或案例式啟發(fā),通過“演示案例引入臨床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三個環(huán)節(jié)[2],將基本理論或原理的學習融入實踐過程。例如:在“新藥臨床研究”專題中,介紹Ⅰ期臨床試驗中的耐受性試驗時先引入一個具體的例子,給出某候選藥物臨床前毒理學研究資料和數據并引出問題,引導學生如何根據手頭的資料,按照耐受性試驗初始劑量、最大劑量的推算方法來找到合適的劑量范圍,并演示如何進行劑量的遞增和分組,劑量遞增過程中的終止指標以及如何確定最大耐受量,為學生直觀地展示耐受性試驗的過程和目的。又如,在“臨床藥動學”專題中,先給出一個臨床案例,比如涉及到肝功能受損或腎功能減退的患者,又或者是老年患者,采用某藥物治療方案后出現了藥物毒性,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及如何避免。通過這一案例,即可引出臨床藥動學的研究內容和目的,如何運用藥動學的基本原理制定或調整臨床給藥方案。特別是,如果該藥物屬于臨床上治療藥物監(jiān)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范疇,則還可以結合在TDM專題中介紹的血藥濃度監(jiān)測和給藥方案調整的常用方法,進行實例分析。示例或案例演示最好以漢語進行展開,以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避免知識的混淆,澄清模糊概念,提高教學效果。
2.學生——“三部曲”學習。筆者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曾做過比較,發(fā)現要求并鼓勵學生堅持“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概念上更為準確。教師的責任在于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按照這一要求去做。一方面,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英文教材以外的教科書和參考書,供學生參考學習。另一方面,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此,“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法(problem-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非常適用: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提出與本次課相關的幾個重點問題請學生講解,以便了解和考察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引出授課內容;下次課上可再次提出這些或同類問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也督促了學生課下及時復習、鞏固。如此循序漸進,讓知識的雪球越滾越大。
教師是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雙語教學的教學工作量遠大于母語授課,教師在備課和教學方法的探索過程中常常要花費數倍于母語教學的時間和精力。因此,開展雙語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扎實的學科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還需要嚴肅認真的教學態(tài)度。同時,要求雙語教師具有自我培訓、不斷提高的強烈意識,廣泛閱讀原版經典醫(yī)、藥學教科書、外文文獻、專業(yè)術語、及醫(yī)用口語,積極參加英文論文答辯等以不斷提高英語水平和專業(yè)知識,了解本專業(yè)熱點前沿問題的國內外進展。此外,雙語教學組定期或不定期進行集體備課和專業(yè)英語討論會,交流教學經驗和體會,集體商討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考慮到雙語課程對于學習者具有一定的難度,筆者改變閉卷結課考試“一錘定音”的傳統(tǒng)考核方式,將平時的學習情況與結課考核相結合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
1.課前預習。以PBL教學法為導向,教師引導學生找到某專題的重點內容,重在考察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此部分占總成績分值的5%。
2.課堂練習。教師在介紹一些重要知識點后緊接著在課件中給出一些英文練習題,觀察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理解情況,同時也讓學生逐步適應英文試題。此部分為開卷考核,可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占總成績分值的10%。
3.專題考核。一個專題的授課結束后,可進行簡短的專題考核,目的在于評價授課效果,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方向,同時也突出了專題重點,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此部分為閉卷考核,占總成績分值的20%-25%。
4.結課考核。經過幾年的課程建設,教學組建立并完善了英文題庫建設。教師以全英文命題和制作標準答案,學生答題可用英文或中文,鼓勵學生全英文答題。此部分為閉卷考試,占總成績分值的60%-65%。
多元化考核更強調學習的過程和目的,督促學生將功夫下在平時,有利于避免為了應付考試而集中記憶性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
綜上,在藥學專業(yè)本科生中開展臨床藥理學雙語教學是我國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尚處于起步階段,其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是一種挑戰(zhàn),但遠期則有利于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培養(yǎng)21世紀新型藥學人才,更是現代教學理念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1]張國斌,鄧 成.淺談藥理教學中的啟發(fā)式教學法[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10):117-118.
[2]宋麗華,鄭王巧,郭春花.案例式教學法在臨床藥理學各論理論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1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