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學揚
潼南縣中醫(yī)院內科,重慶 402660
呼吸內科藥物的臨床應用進展與價值分析
樊學揚
潼南縣中醫(yī)院內科,重慶 402660
大多數(shù)的呼吸內科疾病是由病菌感染引起的,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在呼吸內科治療中十分普遍。通過對我院患者資料回顧性的研究調查,了解到抗生素的臨床使用在感染性呼吸內科疾病中達到了100%,其中以喹諾酮、青霉素和頭孢菌類為主。本文對其合理性應用和臨床價值進行分析,做出簡單論述。
呼吸內科;藥物;臨床應用;價值
呼吸內科疾病是人類最常見易發(fā)的病種之一,其中高達90%的致病因素為各種病菌感染[1],因此在呼吸內科藥物的臨床應用中抗生素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做為最廣泛的臨床應用藥物之一,抗生素具有抗腫瘤、抑制某些酶以及抗病毒的作用,可達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2]。然而,一旦抗生素使用不當產(chǎn)生副作用,就會導致患者機體細菌產(chǎn)生耐藥性,感染再難以通過抗生素控制,使治療陷入困境。我國作為抗生素使用嚴重不合理的國家,在藥物不良反應、藥源性疾病和耐藥性上都有很高的發(fā)病率。
要做到用藥的準確有效,診斷結果起到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3]。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性可知,兒童呼吸內科感染多因病毒引起,成人則多為細菌性感染。在藥物的選擇上,以藥物特性為基礎,以藥物機制為指導,從而使藥物使用更具科學性和安全性。在初步診斷方面,臨床多采用痰液涂片的方法:首先引導患者含服華素片或用雙氧水、碳酸氫鈉、鹽水漱口進行初步的口腔清潔,也可做其他方法的滅口腔菌處理,通過拍背,協(xié)助患者將處于下呼吸道的痰液吐出,對其做涂片的檢查處理,記錄結果。根據(jù)檢查及實驗結果可基本判斷患者的病原體為革蘭氏陽性球菌或革蘭氏陰性球菌,從而對敏感的藥物進行選擇,使用藥更具針對性。
長期住院、免疫系統(tǒng)障礙、老年人及有相關肺病史的患者發(fā)生感染,致病因素多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厭氧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4],也可見卡氏肺孢子蟲、非結核或結核桿菌分支、真菌等,還有少部分患者感染是由于巨細胞病毒引起,對此類患者治療藥物有:耐酸和廣譜青霉素、各代頭孢菌素、喹諾酮、亞胺培南、氨基糖苷、抗真菌和厭氧菌藥以及萬古霉素累等。在外界獲得的感染,致病因素多為衣原體、支原體、厭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軍團菌、病毒和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主要選擇的藥物有氨芐青霉素、青霉素、紅霉素、林可霉素、復方新諾明、四環(huán)素和一代頭孢菌素等。根據(jù)診斷及臨床經(jīng)驗進行藥物治療后,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如果在治療后3天仍無好轉跡象,則需要重新制定治療計劃,對藥物進行更換;如在三天內病情好轉,則證實用藥方向基本準確,可繼續(xù)原用藥計劃。依據(jù)藥敏實驗所得結果指導的基礎上,選擇用藥應優(yōu)先于敏感性高、毒副作用小、抗菌作用更具針對性以及價格低廉的藥物[5]。在無藥敏實驗結果指導的情況下,優(yōu)先選擇具有控制常見病菌如: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陽性球菌等能力的抗生素類藥物,對具有其他病史的患者,需加用具有相應治療作用的抗生素類藥物。給藥時注意劑量足夠又不可過量,采用正確的給藥途徑。
呼吸內科疾病中,感染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6]。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的首選藥物種類繁多,對其特點及臨床作用進行總結有利于使用時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總結如下:
2.1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β-內酰胺類抗生素可抑制處于繁殖期的細菌[7],具有抗菌廣泛、毒副作用小、血藥濃度大的特點,分為單種抗生素類和復合抗生素類。單種抗生素類包括β-內酰胺類、新型β-內酰胺類、頭孢菌和青霉素類等幾種,復合抗生素是β-內酰胺類與其酶抑制劑組合而成的制劑。
2.2 氨基糖苷類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可抑制處于靜止期的細菌。針對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明顯作用[8],主要有不動桿菌、腸桿菌科細菌、綠膿桿菌和沙雷菌等。
2.3 大環(huán)內酯類
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作用與青霉素G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特異性為窄譜抗菌、作用迅速[9],主要為革蘭氏陽性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以及厭氧菌,針對衣原體、支原體、流感桿菌和軍團菌有敏感性。大環(huán)內酯類主要包括阿奇霉素、羅紅霉素和克拉霉素等三種,相對于紅霉素而言,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雖然沒有擴大明顯的抗菌譜,但具有毒副作用小、藥物代謝更完全的優(yōu)勢。
2.4 聯(lián)合用藥
在一般情況下采用單種抗生素的治療方法對病情進行控制治療,但如患者感染嚴重且病因不明,或同時患有其他基礎疾病,心肺、免疫力有功能性障礙,或屬于混合性感染,應制定聯(lián)合用藥的治療方案,達到藥物之間互相協(xié)同,增加療效,盡量避免細菌產(chǎn)生耐藥性的目的。聯(lián)合用藥有抑制繁殖期細菌的抗生素配合抑制處于靜止期細菌的抗生素,例如:β-內酰胺類配合氨基糖苷類、氨基糖苷類配合大環(huán)內酯類,可產(chǎn)生協(xié)同累加的作用;青霉素類配合頭孢菌素類,具有聯(lián)合阻礙細菌合成的協(xié)同作用。抑制繁殖期細菌的抗生素不適合配合速效抑菌劑類,例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與大環(huán)內酯類,因速效抑制劑使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從而使細菌無法進入繁殖期,減弱了抑制繁殖期細菌的抗生素活性,由此可見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產(chǎn)生了拮抗作用;泰能配合哌拉西林產(chǎn)生拮抗作用,因此也不可聯(lián)合使用。
當藥物和致病細菌接觸后,隨著人體內不斷的代謝,較高的血藥濃度會呈降低趨勢,當血藥濃度低于最低細菌抑制濃度時,藥物仍具有對細菌生長的抑制作用,這種現(xiàn)象就叫做抗生素的后效應(PAE)。對革蘭氏陽性球菌大多數(shù)抗菌藥物均具有較為滿意的PAE[10-11],但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只有喹諾酮類和氨基糖苷類具有較好值;青霉素、碳青酶烯及頭孢菌素等均只有較低的PAE。參考不同藥物的PAE、半衰期以及賴藥性確定給藥時間間隔。對有濃度方面依賴性的藥物采取集中劑量的給藥方式,增大給藥間隔時間,減少次數(shù);對有時間依賴性的藥物采取分次給藥的方式,縮短給藥時間間隔。介于兩者中間的藥物,給藥方式也介于兩者之間。
呼吸內科疾病臨床用藥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在治療效果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價值,通過熟悉掌握各種藥物的性質,針對致病因素,加強藥物種類及劑量選擇的有效性,從而達到呼吸內科疾病治愈的最終目的。
[1]劉軍. 呼吸內科500例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的探討[J].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3): 28-30.
[2]張靜華. 2008年至2010年上海地區(qū)醫(yī)院用藥狀況及趨勢預測[J]. 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1, 1(4):219.
[3]石民彥, 李鶴梅. 480例呼吸內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分析[J].海峽藥學, 2011, (1): 39-41.
[4]季閩春, 沈曉英, 金蕾, 等.本院呼吸內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1, (3): 52-54.
[5]楊榮麗, 李兵兵. 抗生素的合理應用[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0, 7(2): 23-25.
[6]閆衛(wèi)東, 尚鐵躍. 呼吸內科抗生素的臨床選擇與應用[J].中外醫(yī)療, 2011(13): 9-11.
[7]高利娥. 談抗菌藥合理應用的重要性[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09, 18(3): 42-43.
[8]Perez Trallero E, Martin—HerreroJE, MazonA, et 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Spain:latest data and changes over 11 years(1996—1997 to 2006—2007)[J]. Antimie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10, 54(7):2953.
[9]湯靜, 劉皋林, 徐紅冰, 等. 抗菌藥物應用橫斷面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8(2):246-248.
[10]李川, 李素華, 楊悅. WHO醫(yī)療機構合理用藥評價方法研究[J]. 中國執(zhí)業(yè)藥師, 2011, 12(8):17-18.
[11] 張玉強. 呼吸內科抗生素用藥問題與解決對策[J]. 醫(yī)學教育資訊, 20l0, 1(3): 15-17.
R969.3
A
1674-9308(2014)02-0084-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