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金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吉林 長春 130117)
“歷史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史料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歷史結(jié)論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礎上的,離開史料的歷史結(jié)論是空洞乏味的。要上一堂將新課程理念和新課程標準融會貫通且極具韻味與特色的歷史課,若不在史料的篩選、運用上下一番功夫,恐怕很難完成任務??梢哉f,史料運用得當與否,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而在運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經(jīng)??梢钥吹竭@樣一種現(xiàn)象:在課堂上,教師使用多媒體手段向?qū)W生展示了一大堆史料,試圖引領學生通過對這些史料的研讀,轉(zhuǎn)變學習方式,體現(xiàn)歷史研究“論從史出”的學科特性。但由于史料冗繁雜亂,學生不僅無從入手,甚至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瀏覽一遍,教師匆匆忙忙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思考和回答。由于這種展示的節(jié)奏與學生研讀、思維的節(jié)奏存在著時間差,往往導致學生頭暈目眩。那么,我們?nèi)绾慰茖W篩選、合理運用史料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終點。教學目標對教學的重要性,猶如標桿對跳高運動員的重要性,沒有了明確、科學的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上就會迷失方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是先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存在,我們再通過教學目標抽出統(tǒng)攝這節(jié)課的靈魂,擺正這節(jié)課的重點,找準教學的中心。這個中心——就是被教學目標賦予了核心價值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們科學篩選、合理運用史料的基本依據(jù)。記得我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曾經(jīng)上過一節(jié)青年教師匯報課,講的是九年級下冊第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為了上好這堂課,我在課前做了精心準備,收集了大量史料。課上結(jié)合這些史料,從一戰(zhàn)后列強的實力對比到巴黎和會召開前各國的如意算盤,從三巨頭的個性到和會上的博弈,從三巨頭對德國的態(tài)度到《凡爾賽和約》的最終簽訂,再從《凡爾賽和約》的內(nèi)容、實質(zhì)到評價……娓娓道來,意猶未盡,可下課的鈴聲已然響起,課連一半都沒有講完。在評課的時候,一位老教師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小孫老師,看得出來,你為了上這節(jié)課,肯定花了不少心思,費了不少時間去收集資料。這既可以增加歷史課的趣味性,又可以增強學生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實質(zhì)的理解。但上課前,你一定要明確一點,就是講《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課到底要講什么,究竟是想給學生呈現(xiàn)出一場大國間唇槍舌戰(zhàn)的歷史畫卷,還是讓學生認清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的實質(zhì)以及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影響。毫無疑問,后者應該是講這一課我們應該達到的目的,這里顯然有對內(nèi)容目標、課程目標的理解與定位的問題。其實,對于一戰(zhàn)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過程,有很多事情可以給學生講,文字材料、圖片、音像資料非常多,究竟應該選取哪些素材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史料要服務于特定的教學內(nèi)容,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相關性和相容性。具體而言,就是所選擇或運用的史料,要與我們進行的微觀教學課題有著明顯的、內(nèi)在的邏輯互動關系。它可以是教材的延伸、詮釋或補充。例如,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一課時,講到美國的統(tǒng)一,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奴隸制,在講述的過程中,我們要突出北方政府、突出林肯對待奴隸制問題的態(tài)度的變化。這方面的史料很多,我在講到這個問題時,精選了以下幾則史料:
1.奴隸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與人熱愛正義的天性相違背的。
——林肯1854年的演說
2.“分裂之家不能持久?!蔽蚁嘈盼覀兊恼荒苡肋h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lián)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的確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將全部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
——林肯1858年的演說
3.“不再給奴隸制一寸新的土地”。
——1860年林肯競選總統(tǒng)的口號
從這三則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林肯對奴隸制問題的態(tài)度越來越堅決,層次也不一樣。第一則史料實際上是從人性的角度說的,林肯認為奴隸制是對人性的一種扭曲,“與人熱愛正義的天性相違背”;而從史料二“林肯1858年的演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從國家的角度闡述對奴隸制的態(tài)度,“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而從史料三中我們可以看出,林肯在1860年競選美國總統(tǒng)時,則提出“不再給奴隸制一寸新的土地”。這三則史料,讓學生體會到林肯對奴隸制問題的態(tài)度越來越堅決,直到最終廢除了奴隸制。
再比如,一位老師在講《新航路開辟》一課時,首先出示了五則史料:
史料一:15世紀歐洲人所繪地圖——大海是未知的恐怖領域:“有人說大地的盡頭就是萬丈深淵;有人說那里是‘黑暗的綠?!?,終年海水沸騰,烈日如火;甚至還有一幅地圖博哈爾角稍南的海域,畫著一只從水里伸出來的魔鬼巨手?!?/p>
史料二:麥哲倫船隊的皮加菲塔對艱難航程的細節(jié)記述:“我們有3個月又20天沒有吃到新鮮食物。我們吃餅干,其實那些東西已經(jīng)不成其為餅干,而是爬滿蛆的碎末。我們喝的是黃水,儲存多天,臭得令人作嘔。我們也吃牛皮。老鼠的價格是每只半個金杜卡,但是連老鼠也買不到。我們有些船員的上下牙齦都腫了起來,根本無法吃東西,活活被餓死。死于這種病的有19人?!?/p>
史料三:達·伽馬船隊、麥哲倫船隊極低的生還比率:達·伽馬船隊,出發(fā)170人,生還者54人;麥哲倫船隊,出發(fā)260人,生還者18人,麥哲倫自己也命喪中途。
教師從三則史料中引出問題:是什么誘惑當時歐洲人超越死亡的恐懼?接著出示:
史料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一段論述——有300%的利潤,資本家就敢冒絞首的危險。
史料五:15世紀香料貿(mào)易的利潤——5000%。
上述五則史料將“英雄無畏的航海家”與“追逐利潤的亡命徒”兩個形象合一,使學生首先感覺其時代特征,形成強烈的震撼,初步感悟歷史演進往往由“惡的杠桿”來撬動,同時也為進一步落實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動因預設伏筆。
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一般要考慮到四點:一要選取反映歷史真實狀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使資源的利用有助于學生對學習重點的理解;二要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關系、彼此關系、因果關系;三要符合課堂教學的邏輯線索和漸進思路;四要易于在教學實際中應用,并且省時、有效,使整體教學行云流水、通順暢達。比如,林肯1862年8月22日,在給《紐約論壇報》編輯格瑞萊的信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我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lián)邦,既不是保存奴隸制度,亦非摧毀奴隸制度。如果不解放一個奴隸就能保存聯(lián)邦,我就一個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隸就能保存聯(lián)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隸,不解放其他奴隸就能保存聯(lián)邦,我也照辦。
我們在講到《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一課時,經(jīng)常會有學生對林肯總統(tǒng)在內(nèi)戰(zhàn)初期,對于南方的態(tài)度“搖擺不定”感到困惑,如果把這段史料,不失時機地展示給學生,可以起到讓學生的認識產(chǎn)生“頓悟”的效果。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獨具慧眼,善于從文化的瀚海中,去發(fā)掘、篩選那些蘊含著哲思的史料,并科學合理地融入我們的常態(tài)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史料的運用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學生可以通過對史料的對比學會質(zhì)疑、敢于批判;學生在史料的閱讀中解釋歷史、感悟生命;學生在史料的學習中有悟有思、服務現(xiàn)實。唯有如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fā)異彩,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得到真正的優(yōu)化?!?/p>
[1]何成剛,彭禹,夏輝輝等.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何成剛,張漢林,沈為慧.史料教學案例設計解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孫鴻金.中學歷史教學的理性回歸——優(yōu)效教學的實踐與探索[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